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徐立之退休搞港科院(Ray)
發新帖
查看: 878|回覆: 1
go

徐立之退休搞港科院(Ray) [複製鏈接]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251
1#
發表於 15-12-1 15:13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打印

徐立之


香港大學以至香港教育界正值多事之秋,難得傳來一個正面訊息。由港大前校長徐立之任創院院長的港科院(The Academy of Sciences of Hong Kong)將於本周六成立,徐院長近日四出會見傳媒朋友講下港科院究竟搞乜東東。Ray又去聽下。

徐立之話設立港科院的意念,始於十多年前,當時多位本地學者希望成立類似科學院的機構,不過,學者多是大忙人,他笑言,由有概念到大家在公餘時間籌備,至成立小組,需時漫長,終於真的等到佢退休,才能實行。

至於港科院,主要目標是希望推動科普、研究教學,增加上游科研與中游業界的交流,並會召開研究峰會。除了27名頂尖科學家,包括兩位諾貝爾獎得主物理學家崔琦和化學家Jean-Marie Lehn,以及港大化學系講座教授支志明、港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等成為創院院士外,未來每兩年會頒授最多5名院士,向對本港科研有貢獻的科學家給予崇高敬意及認同。

提到港科院的經費,徐立之指創新科技署逾300萬元撥款,可應付未來約兩年的會議和行政費用,若要做更多科研及推動科普,則需要各界的資助,「淨係舉辦會議,為來港的學者提供機票酒店等等,大概兩年就用晒。」
   0    0    0    0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251
2#
發表於 15-12-1 15:18 |只看該作者
科研救人命 徐立之「心中富」 7年揭致病基因 專利費1億


徐立之曾計劃離任港大校長一職後返加拿大繼續研究工作,如今決定留港。

科研如何創富?港科院創院院長、國際知名分子遺傳學家徐立之,花了七年找出基因致病的秘密,換來廿多年高達億元的專利費;然而,財富在這位學者眼中非最重要,研究成果能拯救人命,才是他心中的富。

徐立之科研路不易行,形容自己勝在夠運。在美國完成博士學位後,原打算回港教書,但遭港大和中大拒絕,在一次機會下獲教授賞識,獲獎學金轉戰加拿大多倫多病童醫院,任博士後研究。

3萬基因中找出關鍵


那時分子生物學發展精采,他選定研究白人常見遺傳病「囊狀纖維症」致病基因,世人笑他大海撈針,竟想在三萬個基因中找出關鍵,但他懶理,埋首研究,結果發現問題出於第七條染色體的缺陷,令患者平均壽命由4歲延長至40歲。

研究成果讓他獲喻為有機會問鼎諾貝爾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更為他帶來廿多年的專利費。當年有三組人研究,他領導的小組獲分專利費一半,扣除成本及回饋當時支持研究的基金會後,餘下一半歸實驗室;另一半則徐立之個人佔四分一,其餘四分三給實驗室同事。

他透露,其個人取得部分,累計至今有逾百萬加幣(約700萬港元),他仍在「收支票」,推算廿年來專利費高達一億港元。但他把專利費一直存放在醫院,將來或成立獎學金。

憂港科學訓練倒退


徐說香港人才、大學、資金、法規等都具備,但科研轉移為技術或發展產業的齒輪,就是推動不前。他舉例,教資會、研資局鼓勵大學做技術轉移,但教資會評審卻着重發表文章數量,「很多矛盾、衝突的地方,是自己製造!」他也擔心中小學科學訓練在退步中,如DSE的設計,令理科生不會選讀applied maths(應用數學),因讀general maths(一般數學)夠分已可,令選科變得策略性。在他眼中,香港學生對科學有興趣,但長大興趣漸退,盼科學教育應少一點考核、多一點鼓勵。

兩遇伯樂 改寫命運


徐立之的科研路並非一帆風順,不擅背誦的他,大學只是三級榮譽畢業,唸碩士的資格也不符,但慶幸遇上兩位啟蒙老師,改變他的命運。其中一位就是留美回中大教學的麥繼強教授(其曾祖父為百日維新的康有為),麥破格收徐立之升讀碩士。

畢業後徐一心赴海外讀博士,但經濟有困難,寄出50封信到海外大學,有三間願意取錄,但均表明無法提供助學金。此時,他人生最大轉捩點出現了,當年美國匹茲堡大學分子生物學何潛教授回港演講,他堅持做聽眾,聽不明白也要聽,結果他聽完後無畏地發問,並介紹自己,何問他有沒有興趣到匹茲堡大學深造,一位助理教授正請博士研究生,此人正是有DNA之父之稱的James Watson最後一位學生,「我學了他,他不會逼我……我之後教學生,也給予很大空間發展!」



徐立之(左)與囊狀纖維症病人(中)及其家長(右)合照。徐的研究令患者平均壽命由4歲延至40歲。(黑白圖片、受訪者提供)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返回列表
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