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
- 312 小時
- 最後登錄
- 25-9-12
- 國民生產力
- 3639
- 附加生產力
- 46057
- 貢獻生產力
- 0
- 註冊時間
- 07-11-25
- 閱讀權限
- 10
- 帖子
- 27808
- 主題
- 12607
- 精華
- 0
- 積分
- 77504
- UID
- 168291
   
|
宇宙中的行星狀星雲部分距離地球逾1,000光年,部分星雲直徑達五光年。(NOAO/AURA/NSF, I. Bojicic, D.J. Frew, Q. Parker提供)
相對浩瀚的宇宙,人類極為渺小,所知亦甚少,恆星結束生命前形成絢麗多彩的「行星狀星雲」,過去一直充滿神秘感。港大天文學家近日研究出新方法測量這些星雲的「離地」距離,或有助預示太陽未來的演變。
宇宙有不少像太陽一樣的恆星,部分恆星燃料耗盡後,會向外散發氣體,形成擁有斑爛色彩及多樣外形的「行星狀星雲」,但過去科學界一直未有方法準確測量行星狀星雲距離地球的距離,大大地限制了人類全面探究其科學的價值。港大三名天文學家近日研究出新方法,透過星雲大小、光度等數據,計算出這些星雲距離地球的距離,有關研究本月已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報》刊登。
研究的首席作者、港大物理系助理教授傅回指,過去科學界測量行星狀星雲時,誤差高達兩倍,且星雲愈大、誤差亦愈大,而用新方法計算則較舊方法能減少至兩成的誤差。
有助探索恆星結束前狀態
傅回又說:「研究有助人類進一步探索恆星生命結束前的狀態,例如恆星燃盡後散發的氣體如何被宇宙吸收等,亦有機會預示到太陽日後的演變。」研究團隊計劃用新方法進行行星狀星雲的「銀河普查」,至今測量了300個這類星雲「離地」距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