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文憑試好還是IB好?(黃麗君)
發新帖
查看: 803|回覆: 0
go

文憑試好還是IB好?(黃麗君) [複製鏈接]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387
1#
發表於 15-7-21 10:23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打印
        每年文憑試放榜都是一年一度的大新聞,傳媒追訪全優狀元,除了學生成為焦點,他們所屬的學校也「被派成績表」。狀元出產得最多的學校,自然備受注意,但近年因為多了本地名校和直資學校提供IB(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國際預科文憑試,因此IB放榜也逐漸成為另一個傳媒熱追的狀元榜,間接令更多家長知悉IB是子女學習的另一選擇。將來IB課程進一步受本地學校授納,相信有機會是一種發展趨勢。

  過去,IB課程是國際學校的中學生評核試,本地傳媒一般認為只屬國際學校界的大事,報道的篇幅有限。今年,港產27名IB狀元,佔整個亞太區43%,亦佔全球的17%,成績斐然,本地傳媒也廣泛報道。

  與文憑試比較,IB課程重學生理解和分析能力,背誦的需要遠低於文憑試,漸次成為不愛背誦的學生的另一個教育選擇。這類學生,不乏尖子,傳統名校,包括聖保羅男女中學和拔萃男書院近年開始加設IB課程供學生選擇,相信除了課程有需求之外,不想流失尖子學生是另一理由。

  表面上,文憑試較著重背誦和操練試題,學生們讀得很辛苦,但IB課程除計算考試成績外,校內評核佔兩至三成分數,還要寫類似大學論文的四千字長文。創意、服務及活動等方面的表現亦會計算在成績之內,曾經修讀IB課程的學生都知道,讀IB要讀得好和成績高,比文憑試更難,以為讀IB便可以逃避文憑試,可以較輕鬆地學習而又可以取得好成績的想法,是一個美麗的誤會。

  其實文憑試課程和IB課程在本地教育制度中各有市場的,有些學生真的強於背誦,對強調理解、分析為學習和評核基礎的IB課程,較難融入,也較難取得優等成績,文憑試可能是較佳選擇,但有些學生最怕背誦,愛以理解、分析為學習出發點,IB課程對他們而言會較適合。

  過去,傳統名校沒有IB課程的選擇,一些尖子學生可能會繼續留在本地學校考文憑試,不會轉到國際學校,但這些名校開設了IB課程,留住學生,也留住學校盛產狀元的成績表。今年,聖保羅男女中學和拔萃男書院雖然沒有產生七科5**狀元,但在IB試中,聖保羅男女中學產生了三個取得滿分45分的IB狀元,另有3名學生考獲44分,取得40分以上成績的學生有22人。至於男拔萃書院,雖然今年首次沒有IB狀元,但考得44分的學生有4人,考得43分的也有6人,取得40分以上者佔29人,兩校學生IB成績相當不俗,畢業生都有資格入讀本地和英美的名牌大學,也反映了不少兩校的尖子學生放棄文憑試選讀IB的現象。

  從兩所傳統名校的IB成績所見,本地學生,包括不少尖子學生絕能夠融入IB課程,兼而讀出好成績,反映重分析,輕背誦的教學方法大有市場。香港的高中考試,從過去的中五會考、中六高考,至今日的文憑試,備受詬病,因講求背誦和操練,不但扼殺學生培養分析能力的機會,更令那些只著重操練學生考試技巧的補習天王取代了學校老師的角色,間接貶低學校老師的價值,實在是本地教育界的一大缺失。

  今天,我們看見了多本地學校加入提供IB課程,也有更多本地學生考IB得出優異的成績,其實是給予教育當局一個機會,思考一下本地考試制度是否應該進行改革,將現有IB課程的一些較能夠提升學習興趣的元素融入本地文憑試的課程中,降低現課程背誦式教育的成份,這種改變相信有助減低本地學制培訓出「高分低能」學生的機會。

  沒有任何一種學制是完美的,文憑試和IB雖然各有市場,但文憑試絕對有很大的改善空間,IB課程提供了一些值得文憑試參考的元素,教育當局若不與時並進,思考改革,只會「鼓勵」更多學生捨文憑試而轉讀IB,這種發展方向難道是教育當局樂見的嗎?


黃麗君

   1    0    0    0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返回列表
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