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
- 23 小時
- 最後登錄
- 19-10-2
- 國民生產力
- 0
- 附加生產力
- 7543
- 貢獻生產力
- 0
- 註冊時間
- 14-2-13
- 閱讀權限
- 10
- 帖子
- 3777
- 主題
- 3291
- 精華
- 0
- 積分
- 11320
- UID
- 1446055
  
|
港大南極天文會議 本港學者首參與
2015-03-12
(星島日報報道)南極研究是內地近年科研重點之一,當局於南極高原設永久運作站,並與國際專家合作,目前已安裝第二台望遠鏡,料數周後可運作以觀測天文。該計畫本周於香港大學舉行年度會議,首次有本港科研學者參與。團隊計畫最快一七年落成第三台望遠鏡,希望紅外綫技術,有助發現太陽系以外行星、超新星和太空有機物質等。港大理學院院長郭新期望,未來有更多本地科研人員及研究生加入內地天文研究。
一連三天的南極巡天望遠鏡國際合作年度會議本周在港大舉行,中國南極天文中心人員與來自澳洲、法國等地的國際專家,約四十人討論在南極觀測天文的技術發展,亦為首次有本港科研學者參與內地南極高原天文研究。
內地三年前於南極海拔四千多米高的高原「冰穹A」,設永久運作的崑崙站,並安裝首台南極巡天望遠鏡,展開天文觀測研究。
當地冬天持續暗夜,望遠鏡不受日照影響,能無間斷觀測天文星體活動,中國南極天文中心主任王力帆表示,「那裏是一大片雪原有平地,氣候穩定、風速小和明靜,環境接近太空,是天文觀測的絕佳地方。」
但他指,「冰穹A」的溫度攝氏零下八十度,不適宜讓人類於冬天進行研究工作,故儀器由內地天文工程師及考察隊經破冰船多月運送,以及在當地組裝後,須以電腦自動操作。第二台望遠鏡已於今年初順利組裝,預計南極數周後將轉季及持續黑夜,可投入運作,觀測天文和傳送數據。「上次只驗證科學想法,找到行星候選體,希望這次可掌握更多數據,發現大量太陽系以外行星、南極經度和移居帶星星,溫度適合居住。」
團隊又計畫於最快一七年研發第三台望遠鏡,「主要為保障儀器運作及擴大天區觀測範圍。」多年研究紅外綫天文學的港大理學院院長郭新指,是次會議亦討論紅外綫天巡望遠鏡(KISS),相信有助觀測太空有機物質、超新星,以及距離地球數十億光年的恒星爆炸等宇宙現況。「宇宙有很多光,如X光、紫外綫和無綫電波等,需要儀器協助。」郭新又認為,內地現時投放大量資源研究天文,期望未來本港更多科研人員亦可參與,投入研究成果和建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