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
- 312 小時
- 最後登錄
- 25-9-12
- 國民生產力
- 3640
- 附加生產力
- 46057
- 貢獻生產力
- 0
- 註冊時間
- 07-11-25
- 閱讀權限
- 10
- 帖子
- 27808
- 主題
- 12607
- 精華
- 0
- 積分
- 77505
- UID
- 168291
   
|
撰文:葉宇堃
欄名:新香港人
早幾星期香港DSE(Hong Kong Diploma of Secondary Education,文憑試)放榜,面書上湧現考試狀元的新聞,記者訪問狀元們對各社會議題的看法,彷彿他們是香港未來的代言人。
昔日成績愈差 當下成就愈大
每讀及當屆狀元侃侃而談自己的未來時,我很希望可以穿梭時光一訪10年後的光景,我想知道公開試成績對一個人的成就有沒有predictive power。香港給我的感覺是公開試成績是一切;可是,在美國,我卻有截然不同的感受。
筆者十幾年前的中學會考成績只屬中游,所以這極可能是個「吃不到是酸的」葡萄心態。那時眼見大量的資源分配(如升讀大學、報獎學金、XYZ傑出學生大獎等等)的準則,皆着重公開試成績,心裏很不是味兒。
因為我不相信自己沒有能力獲取好成績,只是不同意浪費青春在自己不喜歡的科目而已。所以,時移世易,當我和我的朋友們都遠離香港、遠離公開試時,自覺有點成就,都十分喜歡把自己當年的成績公開作玩笑,成績愈差的,昔日成績和當下成就的反差愈大,說話愈大聲,盡吐當年冤屈。
我在這個欄目曾寫過幾位世界級工程師的故事,他們會考的成績都是不甚了了,甚至幾乎跨不過大學收生的最低門檻,但今日在矽谷卻如魚得水。我曾以為這些機會只限於矽谷的軟件工程師,因為香港的公開試無法測試出他們的潛能。但是,最近一位朋友的經歷,令我反思,究竟是不是美國的思考和生活模式,才能令考試的失敗者有翻身的機會?
會考9分學子 赴美變IT才俊
朋友甲會考只有9分,在課堂上曾被老師當眾評為垃圾,怎樣看他也是個讀書不成終日打機的廢青。後來他到美國讀社區學院,後來竟然輾轉到芝加哥大學唸博士,上星期在Moscone Center(也就是蘋果公司產品發布會的場地)對着6,000幾名來自世界各地研究員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型到爆。
由會考9分到名校讀研究院,當中有條很大的鴻溝。如果會考成績是一個人未來成就的指標,朋友甲的故事就一定是個異數(outlier)。但問題是,我在美國的朋友,個個都是異數,大多有差不多的經歷:香港公開試成績不佳,輾轉來到美國,然後在自己的專業大放光芒。
美國人很喜歡講「美國夢」,相信一個人只要努力不懈,就算讀書不成考試失敗,只要肯搏肯試,總可以獲得美好豐盛的生活。我的朋友都不是香港考試制度的獲益人,在香港找不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在美國卻化腐為奇,找到自己的位置。
這是我覺得美國神奇之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