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副學位路恐盡 專上學院轉型(何偉倫) ...
發新帖
查看: 417|回覆: 0
go

副學位路恐盡 專上學院轉型(何偉倫) [複製鏈接]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379
1#
發表於 14-7-15 19:05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打印

城大早前表示有意把轄下的城大專上學院脫離,事件引發連串討論,有人認為專上學院的發展應維持不變,教育不能視作「生意」來辦。

撰文:新力量網絡 研究員何偉倫
欄名:新觀點新力量

近年,報讀自資學位課程及副學位課程的群組,已經漸漸出現了微妙的變化。新成立的自資院校也好,舊有的院校也好,都爭相去開辦自資學位課程,務求「拯救」在三三四學制落實後所出現合乎就讀學位課程,但派位落空的群組。

利長遠策略 城大轉型着先機

本地適齡人口下降是一大誘因,另一原因則是開辦4年制的學位課程較2年制的副學位課程更能夠作出長遠的策略性資源調整。但我們必須要問一個問題,如果副學位課程之路已經走不下去,那麼近年大肆投入資源開辦副學位課程的院校諸如城市大學,又是否應該及早轉型呢?

城市大學似乎已經早着先機,早前表示有意把轄下的城大專上學院脫離,事件隨即引發一連串討論,有為數不少的人士認為專上學院的發展應維持不變,他們認為現在的營運模式已經發展成熟,而且院校應該要有「良心」,絕對不能夠把教育視作「生意」,將學生變成交易中的「資產」。

只是當下的大趨勢既然是以學位化及成立私立大學為大方向,而城市大學校董會主席胡曉明先生又已經承諾專上學院之儲備將不會用於任何其他學院,亦即是坊間所流傳城市大學打算「出賣學生並挪用資源補貼自身發展的誤會」已經澄清。那麼,城市大學又好像真的是為了專上學院有更全面的發展,才決定進行「分拆」,我們為甚麼不可以跳出框框,嘗試從客觀的角度去縱觀學院進行獨立分拆而引發的正反影響呢?

淡出副學位 攻自資學位

不少人都抱有疑問——為甚麼本地大學不可以把專上學院轉型,由自資副學士課程為主,過渡至自資學士課程,不就是完美的結局嗎?事實上,一間大學要開辦自資課程其實有一定的困難,這些困難不單單涉及人事管理,課程素質及資源運用的問題,當中最為嚴重的問題就是學生來源了。

由於早年所開設的副學士課程的定位是用以連接學士課程為主,如果附屬的院校真的在可見的將來打算逐步淡出副學位市場,而去開設學位課程,究竟在同一個「嘜頭」底下,本部開辦的學位課程和附屬學院的學位課程應該要有所不同,還是要有個別的特質才好呢?

筆者認為院校實在很難去說服公眾如何可以去區別同一個「嘜頭」底下,為甚麼會有課程相近但師資及學習費用大相逕庭的情況。兩個部門在相互競逐學生及資源之時,學生之間亦難免會出現一些分化及比較。倘若相關院校的自資課程又包括了一些早前政府公布會得到資助的類別,情況可以變得很複雜:試問一個課程又豈能夠容納三種修讀模式呢?

此外,近年有好些院校的副學士課程是以本部老師作招徠的。這樣的安排不單引起角色衝突,某程度亦影響了相關老師的作息安排及研究工作的質量。為了避免此等問題,部分院校已經早着先機作出部署,例如理工大學早於2011年已展開分拆工作,本部只專注開辦政府資助學位課程和自資碩士課程。

院校須投人力毅力 適應過渡期

其實只要易地而處,當下在學的師生所抱有的疑惑並非難以排解的。接辦者應該及早訂定過渡方案,比如某一至兩個學年需要及早增加人手處理一些工作,諸如學生可能在新學院成立之後需要尋找老師寫推薦信,總不能夠使用新學院的信箋及印章吧?而現在的老師亦應該有兩至三個學年去試行掌握新的教學模式。

由於大勢所勢,相信新院校亦會大力發展自資學位課程。現在的老師可以去考慮是否能夠適應學位課程的運作,需要知道的是新生院校在考核學生、以至老師自身的工作評核的內容及項目將會截然不同。雖然筆者十分期待城市大學能夠落實把附屬專上學院脫離本部的方案,但相信此動作並不是兩、三年之間便可落實的,而專上學院的轉型及「宣布獨立」一事,還是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及毅力才行。倘若因為坊間的流言輩語而桎梏進一步發展的機會,專上學院多年來所積累的影響力及地位極有可能被慢慢淡化。
   0    0    0    0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返回列表
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