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集團
集團品牌
presslogic-logo
廣告查詢
工作機會
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視頻】少數族裔學中文(星期二檔案) ...
發新帖
查看: 1422|回覆: 5
go

【視頻】少數族裔學中文(星期二檔案) [複製鏈接]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527
1#
發表於 14-2-19 14:23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打印
本帖最後由 elbar 於 14-2-22 10:01 編輯



在本港約七百萬人口中,少數族裔佔超過四十五萬人。他們大部分都是在本港土生土長,不過中文對於他們來說,看不明、聽不懂、寫不對,說不清。

阿希三歲時隨父母由巴基斯坦來港定居。他自小在本港接受教育,現時讀大學二年級,但形容自己的中文水平,只有小學三年級程度。明年畢業後,他便要投身社會,但是過往的升學及求職經驗,令他意識以自己的中文水平無法跟本地生競爭。

阿希的妹妹莎莉士及琪琪還在求學階段。莎莉士現時讀中學五年級,校內以非華語生為主,她主要以烏爾都語及英語溝通。校內的中文課程比主流課程淺易,但莎莉士在學習上仍感到很困難。琪琪是家中年紀最小的,就讀小學四年級,但她的中文卻是家中最好的。


   0    0    0    0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527
2#
發表於 14-2-22 09:57 |只看該作者
「中文第二語言架構」未有細節


融  樂  會  就  「  中  國  語  文  課  程  第  二  語  言  學  習  架  構  」  ,  與  教  育  局  官  員  會  面  。

  (星島日報報道)融樂會昨就《施政報告》提出,下學年為少數族裔學生提供「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會見教育局官員,會後融樂會執委會主席吳靄儀表示,當局提供的「架構」新措施欠缺具體政策目標和成效評估指標,她引述出席的教育局官員指有關架構會較○八年公布的指引更具體,包括為教授非華語學生教師提供在職培訓,如講座試訓練和文憑課程。

  今年《施政報告》首度為支援非華語學生學生提出具體建議,每年撥出約二億元,包括為他們提供「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融樂會執委會主席吳靄儀昨日就《施政報告》支援非華語生一籃子建議,與教育局局長吳克儉和常任秘書長謝凌潔貞會面,了解執行細節。

  對於當局會在一四學年起,提供「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予非華語生,吳靄儀指出席的教育局官員仍未能提供具體政策目標、監察機制、政策成效評估指標,「當局稱會比○八年指引更具體,例如有步驟給教師評估非華語生的中文程度,但不會有正式課程,另有連串計畫供教師進行在職培訓,包括三、四百人一班的講座式訓練和文憑課程等。」

  吳靄儀指,該會已就相關措施去信當局提出質詢,要求書面回覆;又要求當局就現行協助少數族裔學習中文的措施作評估,說明成效,並了解他們面對的困難、中文程度、多少所學校有取錄非華語生等,將收集教師意見於三、四月遞交教育局。此外,雙方同意定期會面,作意見交流。

Rank: 5Rank: 5


1200
3#
發表於 14-2-22 12:03 |只看該作者
有沒有人可以解答我的問題, 就是為什麼土生土長的南亞孩子不讀主流學校? 長大了當然中文不好。中國人到外國都是讀他們的主流學校,不要說土生土長,就是新移民也可以讀當地的主流學校呀,每個地方也如是呀。

Rank: 5Rank: 5


4457
4#
發表於 14-2-22 22:14 |只看該作者
EBD has given some designated schools for those non-Chinese students to choose. So that's why the students don't know Chinese.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527
5#
發表於 14-2-24 09:23 |只看該作者
調查:近半南亞學童曾遭歧視


巴 籍 學 生 Milan ( 左 ) 坦 言 GCSE 中 文 科 考 試 的 認 受 性 較 中 學 文 憑 試 遜 色 , 期 望 政 府 可 為 非 華 語 學 生 增 設 中 文 課 程 。 旁 為 浸 信 會 愛 群 服 務 處 社 工 李 健 成 。

  (星島日報報道)今年《施政報告》提出支援非華語學生,浸信會愛群社會服務處一項調查發現,南亞裔學童較華裔學童面對更多負面生活經驗,近五成受訪南亞裔學童曾遇遭種族歧視,五成七南亞裔家庭更曾出現家庭經濟問題,但他們大多聯絡親戚或同鄉協助,尋求社區支援比例偏低,團體恐造成更難融入社區的惡性循環,促請政府推行專為南亞裔學童而設的兒童發展基金,並強化「家社校」的合作。

  浸信會愛群社會服務處聯同香港教育學院,去年底至上月以問卷訪問近四百七十名高小學生及家長,其中約一百個家庭屬南亞裔。調查發現,四成八受訪南亞裔學童曾遭受種族歧視,五成七南亞裔家庭曾出現家庭經濟問題,較華裔家庭高百分之四點五。

  家中曾出現離婚、家人犯罪等壓力事件方面,南亞裔家庭的比例高達八成二,較華裔家庭的六成四,多出一成八。社區支援方面,南亞裔學童獲較佳支援,較華裔學童少百分之五,但六成六南亞裔學童有較佳的家庭支援,比例卻高於華裔學童逾兩成。

  十四歲的巴基斯坦裔學生Milan在港出生,從小經常被人稱為「阿差」,「我已經聽到沒有感覺,但不少朋友還是會很難受。」現時就讀中三的他,在專門取錄非華語學生的指定學校完成小學課程,他坦言指定學校的中文課程,只教「你好」等基本問候語,遠遠未達生活所需,「在超市看不明中文標貼,連『買一送一』都看不明白;去茶餐廳亦不懂得點餐,平時很難跟本地人溝通。」

  本身對化學與數學感興趣的Milan坦言,深知中文讀寫程度不高,日後升讀大學機會渺茫,唯有將勤補拙,多請教本地同學,期望在綜合中等教育證書(GCSE)中文科考獲佳績,但他不諱言GCSE認受性較中學文憑試遜色,「我希望政府可以為我們提供多些中文課程」。

  兒童、青少年及家庭服務高級協調主任張偉光指,南亞裔家庭因文化差異或語言不通,較少得到社區支援,而尋求親戚或同鄉協助為主,「可能造成惡性循環,令他們更難融入社區。」

  他建議政府優化兒童發展基金,並為南亞裔學童專設師友計畫,協助他們融入社區,學校亦可引入社區資源,加強南亞裔兒童的社區支援,讓他們從小認識與使用社區中心等服務。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527
6#
發表於 14-2-28 19:30 |只看該作者
學校非華語生不足十人擬發津貼


謝  凌  潔  貞  (  左  )  透  露  ,  考  慮  資  助  取  錄  少  於  十  名  非  華  語  生  的  學  校  ;  旁  為  教  育  局  副  秘  書  長  李  美  嫦  。

  (星島日報報道)教育局本學年起取消非華語生「指定學校」,轉而向全校取錄十名或以上非華語生的學校提供額外資助,但取錄少於十名非華語生的學校未能受惠。教育局常任秘書長謝凌潔貞昨在區議會上透露,考慮最快下學年向全校取錄少於十名非華語生的學校提供資助。有中學校長對此表示歡迎,指過往欠缺資源,難助非華語生學習中文,令他們被逼轉讀取錄較多非華語生的學校。

  隨覑本港非華語生增多,教育局本學年起取消非華語生「指定學校」,全校取錄十名或以上非華語生的學校可獲發三十萬至六十萬元額外資助,消除標籤效應,惟取錄少於十名的學校未能受惠。

  當局近日前往各區區議會講解《施政報告》及《財政預算案》,在昨日的油尖旺區區議會上,由於支援非華語生學習中文是今年《施政報告》的教育政策重點之一,該議題亦成為議員的關注重點。

  有議員指,區內約一成學生為非華語生,質疑本學年起取消「指定學校」後,取錄九十一名非華語生與取錄二百名非華語生的資助一樣,「能否設立更多資助等級,令支援更有效?」

  教育局常任秘書長謝凌潔貞在會上未有就此回應,但透露考慮向取錄少於十名非華語生的學校,同樣發放額外資助。她於會後指,最快下學年推行,「學界反映若取錄九名非華語生,剛達不到獲發資助的要求,很不抵。」據了解,當局正研究資助金額,初步約為十萬元以下。

  此外,今年《施政報告》建議增設「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謝凌潔貞在會上強調,當局不想「隔離」非華語生,「不應設立『玻璃牆』,非華語生與港生的學習目標應看齊,曾接觸一名巴基斯坦籍的非華語生,其父母不諳中文,但中文科仍考獲全級第三名。」

  津貼中學議會主席林日豐歡迎當局有意資助取錄少於十名非華語生的學校,「若學校取錄九名非華語生,對比獲資助的學校,是地獄與天堂的分別。」

  本身是獅子會中學校長的他坦言,去年因欠缺資源,兩名非華語生難以適應,最終轉讀取錄較多非華語生的學校,「她們當時不願上學,須給予輔導。」

  他指,現時學校有兩名非華語生,若日後獲發資助,將增聘教師為非華語生教授中文科。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返回列表
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