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明星學校不死, 但非成功唯一道路!
發新帖
查看: 2306|回覆: 10
go

明星學校不死, 但非成功唯一道路! [複製鏈接]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118603
1#
發表於 14-1-11 12:59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打印
本帖最後由 ANChan59 於 14-1-11 13:08 編輯

明星學校不死, 但非成功唯一道路
作者:彭杏珠出處:特刊30分鐘看懂12年國教 瀏覽數:7,000+
http://www.gvm.com.tw/Boardcontent_18739.html

     只要有人存在的地方,就一定會有競爭、有比較、有排名。所以實施12年國教之後,明星學校還是會存在,不會隨之消失。


     不管教育部再怎麼努力,明星學校都不可能消失,這與教育部長有沒有決心改革無關。因為只要有人存在的地方,就一定會有競爭、有比較、有排名。


     明星學校不死,明星學生也不會消失。建國中學校長陳偉泓認為,到底是先有明星學生,才有明星學校,或是先有明星學校,再有明星學生,就像是「雞生蛋、蛋生雞」,很難給答案。


     因為明星學校都是經過長時間歲月累積所形成,很難用外力予以打破,就算硬要破壞,還是會形成另外的明星學校。


明星學校不必然是保證班


     明星學校不死與大學聯考制度有必然的關係,絕大多數家長與學生,都將北一女、建中等視為晉升頂尖大學的保證班,所以才會出現有家長對著明星學校的校長指責說:「早知道孩子考不上台大,就用不著這麼辛苦越區就讀了。」


     如果,這些家長能看看前宜蘭高中校長、現為宜蘭縣教育處處長吳清鏞的一項調查報告,就會慢慢改觀了。

     從2007年開始,吳清鏞承接了教育部「就近與跨區入學高中學生學測成績比較」的五年研究計畫,將所有PR60(考試成績前40%)以上的國中學生分成12組交叉比對,結果發現全國就近入學學生的大學指考平均成績,比跨區入學學生的指考成績還多出1分,有些地區甚至還高出3、4分,而且連續五年的研究都呈現同樣的結果。

     這到底意味著什麼呢?

     「不要小看這平均的1分,因為是全國的考生普查,不要說1分,0.1分就不小了,在調查統計學上,1分已具備顯著性差異,」吳清鏞說,雖然不能完全以分數來論斷孩子的成就,但至少是目前大眾比較能接受的指標。




   1    0    0    0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118603
2#
發表於 14-1-11 13:06 |只看該作者
這就是我們的明星學校嗎?
2011/08 月號
人本教育札記/提供
◎王士誠

先讓我們看看以下這則新聞:

教育部委託進行長達四年的大型調查(註)…調查結果也發現當年基測同樣為PR99的學生,如留在本地就近入學,三年後考大學的學測成績,平均要比跨縣市就讀明星高中的學生高出二級分;顯示跨區就讀不但耗費時間金錢,成績也相較遜色。

…教育部中教司長張明文表示,委託研究已經證實,國中基測表現優秀的學生如遠赴他縣市就讀,因通勤費時、或缺乏家人支持,三年後考大學學測的成績表現反不如留在本地就讀的學生。
張明文說:「不只優秀的學校會成就學生,學生也會成就學校,如果菁英學生都留在本地,本地高中也有機會愈辦愈好。」

但不少家長仍對本地高中的水準信心不足,教育部官員分析,十一年前,各招生區各自舉辦聯招,學生跨區不易,但改考全國基測後,基測成績全國適用,反加速了資優國中生外移。

(節錄自二○一一年四月二十九日《聯合報》)

高中學生離鄉背井,跨區求學,不用說是極消耗社會與家庭資源的,然而在全國各地的明星學校,我們總是能看見這樣的孩子。從上面這則新聞裡,我們可以明確地看到這些孩子遠赴外地求學的原因:家長對本地高中的水準信心不足;或者,講得更明白些:家長相信,比起本地高中,明星學校更能讓孩子在學測裡取得高分、考上好大學。

因此,這則新聞雖然是在說明高中生跨區求學,不見得有好成績;但更深層的意義在於:它指出了社會大眾對明星學校有著莫大的信心。

明星學校,學測一把罩?

在校三年,成績竟然大不如前?

我們不禁要問:這樣的信心,真的有道理嗎?明星學校的學生,學測表現真的比較好嗎?很顯然地,從上述的調查報告來看,答案是否定的。

有人會說:「這是跨區就讀的情況啊,明星學校裡跨區就讀的是少數吧?怎麼能這樣就說明星學校的學生表現不好?」

在同一份調查報告裡,也交代了「非跨區」的情況。

該調查指出,2007年基測,全國約有三千五百人的PR值達到99,其中有超過一千三百人選擇進入台北市「第一志願」的明星學校;如果明星學校確實能夠幫助學生考好學測,那麼三年後的2010年,其學生應該至少有一千三百人的學測成績,會在全國前三千五百名內。

然而,2010年學測的結果,台北市第一志願學校的學生,只有八百人在全國前三千五百名內。換句話說,台北市有將近40%的學生,在進入明星學校三年後,成績竟然不如從前!調查更顯示,各縣市的明星學校也都有類似的現象。

明星學校不見得能維持學生成績水平!

而其實,壓根兒不需要如此長期的追蹤調查,只要作一些簡單的數字估計,我們就可以知道,進入明星學校,並不能保證學測高分。

清大動力機械系教授賀陳弘分析

,建中、北一女的學生,基測PR值都在98以上,也就是全國基測成績的前百分之二;而台大每年大約招收三千七百位新生,以學測報考人數約九萬人來計算,台大的學生,成績是在全國的前百分之四左右。因此理論上,建中、北一女的學生應該全數進入台大;但事實是,這兩所學校的學生只佔台大新生約三成多。除非我們相信,剩餘的學生全都不想考台大,否則,恐怕就得承認,建中、北一女並沒有能力維持學生的成績水平。

就算把這些調查報告、入學數字都丟在腦後,只看一般的生活經驗,我們也能很輕易地發現,身邊不乏考不上理想大學的明星高中學生。

明星學校,因材施教?

可能又會有人說:「就算這樣,但是建中、北一女每年考上台大的人數還是全國最多啊!這不就表示它們教出了最多的好學生?」

當然,各地明星學校學生考上高分大學的人數,總多過非明星學校,這是不能否認的事實;明星學校之所以被當成明星,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在這裡。

但是,正如台科大退休教授劉進興所說的:「明星高中考大學的成績好,是因為學生本來就是成績好才能進明星高中!」換句話說,考上高分大學,是因為學生本身就有這個能力,而不是學校給他們課業上的協助;明星學校考上高分大學的人數眾多,不是由於辦學良好,而是由於在現今的體制下,它們能夠聚集大批原本就有這種能力的學生。中研院院士、前衛生署長陳建仁形容明星學校是「一流學生、二流老師、三流設備」,就是在說這種現象。

明星學校的辦學方式,與一般學校差異不大。

平心而論,學生當然必須有一流的學科成績才能進明星學校,但明星學校的老師不見得二流、設備不一定三流。只是,若照前台北市立萬芳高中校長周麗玉的說法,明星學校的師資、硬體資源、政策等,固然不是差勁,卻也與非明星學校差異不大。

周麗玉長期參與研擬行政院的教育政策,並且曾經成功地將萬芳國中轉型為高中,對高中行政相當嫻熟。她比較非明星高中與明星高中,認為兩者在行政事務、設備、課程上差別不大,正如我們其實不常看到明星學校推出特別的課程,或有創意的教育措施。反而是非明星學校,為了掙脫社會大眾對它的負面刻板印象,會較積極地創造辦學特色。

關於明星學校的辦學,全國家長聯盟創會理事長蕭慧英講得更直接:「明星學校擁有這麼一群學習高成就的孩子,卻沒有好的規劃,能幫助這些孩子展現自己的專長。」

明星學校並未協助孩子發展專長

蕭慧英覺得,雖然明星學校只用「考試」的單一標準來篩選學生,但是進入明星學校的這些孩子,仍然各有多元的的性向和專長—有些人文學素養很高,有些人對於工程、科學很有興趣;然而,學校並沒有設計各種專業的課程,來引導他們不同的性向,只是把他們分成「文組」和「理組」—而這完全是為了升學考試。
她說:「明星高中裡,這些學生聚集在一起就只有一個特質而已—就是很會考試、成績很高。而如果學校能夠幫助他們發展學術上的成就那就算了;可是學校卻把這些孩子當庸才,給他們非常普通的教育,如果學生們沒有自覺,就會掉入升學主義的思維裡。最後,原本可以更傑出的孩子只能變得平庸,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

許多人認為,明星學校的存在是為了因材施教,也就是把一群「菁英」集中起來,給他們與眾不同的教育,讓他們成為「國家的棟樑」。但就實際狀況而言,明星學校的課程,和非明星學校沒有太大的不同;而面對一群成績優秀的孩子,明星學校也沒有區別他們不同的性向,施以不同的教學。無論怎麼看,這樣的教育都稱不上是因材施教,而只是集中管理。

明星學校,得英才而教?

或許,有人會提出:「集中管理也很好啊!集中一批菁英,讓他們互相激盪,在這樣高度競爭的環境下,他們本來就不錯的能力會再提升!」

基測不適合用來決定明星學校的分配

要回應這樣的說法,必須先釐清「菁英」是怎麼定出來的。在現況下,所謂「明星學校的菁英」,其實是指「基測高分的那群人」;因此,我們應該回頭看看基測是不是真的能從眾多考生中,把菁英挑出來。

現行基測的研發,是由師大心輔系林世華教授一手主導的。他回憶當初設計基測的背景:「九○年代的教改運動,讓各界認為不應該再以一個分數來決定人的一生,就有了多元入學的想法,強調『適性』,不是只適學術能力這種性向,而是要有多重標準來看學生。」

因此,當年的多元入學方案,採計兩種指標:在校表現與基本學科能力。在校表現的內容沒有硬性規定,可以是各種技能或才藝;而基本學科能力,是用國家統一考試來測量的,也就是後來的基測。

「所以,基測原本的用意,只是要看學生有沒有學到基本能力,再配合在校的各種表現,看這個學生適合讀什麼學校,」林世華說:「原本預定要讓推甄和申請變成主要入學管道,而不是登記分發。」基於這個理由,基測的設計,一開始就不是用來準確地區分學生的學科能力程度。然而,由於輿論對「公平性」斤斤計較,兼採在校表現的推甄和申請,招生比例逐漸被降低,而以基測成績為唯一指標的登記分發成為主流。

「以基測來決定明星學校的分配,其實是不好的,基測沒有這個能耐!」回顧基測的研發過程後,林世華下了這個結論。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認為,基測成績較高的學生必定有較好的學科能力,因此可以被稱作「菁英」,那是極不準確的。

菁英相互激盪,是折磨還是磨練?

就算我們馬馬虎虎地認定,基測真能選出學科能力上的菁英,那麼,這些菁英聚在一起,彼此「激盪」,真的會有正面效果嗎?

作為台灣第一個「拒絕聯考」的高中生,作家吳祥輝提醒:「明星學校和任何學校一樣,都有各種排名效應,學生入學後馬上就遭遇前所未有的競爭壓力。因為,過去在國中時和一校的『菁英』競爭,現在要和全國的前百分之一競爭。」對於「被激盪」的學生來說,有沒有激盪出什麼火花,恐怕不是他最關心的;真正切身的問題是:如果考輸別人,怎麼辦?

一如吳祥輝所說:「我會很好奇,國中時代年年全班甚至全校前幾名,受盡大家讚美的十幾歲孩子,進到明星學校後,考出自己個人史上前所未有的低分、低名次後,會是有什麼樣的心情?如何調適?他們十之八九都再也享受不到第一名的滋味,年紀輕輕就面對人生如此的大變化,到底是心智上的大折磨或磨練?」

如果將所謂的菁英集中,竟然可能造成他們心智上的折磨,我們又為什麼一定要透過這樣的方式,讓他們彼此競爭?更何況,要是經過一番切磋砥礪,真能夠提升他們的能力,為什麼在前面提到的教育部委託調查裡,這批明星學校的菁英經過三年「激盪」,成績反而不如預期?

明星學校,品質難料。

在本文開頭所引述的新聞裡,教育部中教司長張明文說:「不只優秀的學校會成就學生,學生也會成就學校。」如果這裡的「優秀學校」是一般人眼中的明星學校,則我們必須指出,這優秀的學校根本無法成就學生,也一點都不優秀。畢竟,這所學校不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成就、不能以教學引導學生潛能,而當我們希望能在校內和各界菁英碰頭,它竟使用不合適的指標來選擇「菁英」;那麼,我們還能期待這所學校的什麼?
當我們層層剝開明星學校的迷思,它的光環也將層層脫落;因為,這個「明星」的光芒,不是它自身散發的,而是反射自我們的想像。

註:該調查由教育部委託宜蘭高中校長吳清鏞執行,並在今年四月二十八日公告調查報告於教育部網站。


原文網址: 這就是我們的明星學校嗎? | | 雜誌櫃 | NOWnews 今日新聞網 http://mag.nownews.com/article.php?mag=7-79-6913#ixzz2q3zOfQbr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Rank: 5Rank: 5


1630
3#
發表於 14-1-13 14:18 |只看該作者
明星學校最值錢嘅東西係"關係".  
當家長同人講:「亞邊個邊個嘅仔同我個仔一班或同一間學校, 」嘩, 幾威! 大家可以唔同意此價值觀, 但如要入局, 就要接受. 冇對錯, 有時啲人不要扮清高扮無奈.

點評

annie40  当学校从前和现在的知名人士极多, 这些话可以省掉了........  發表於 14-1-13 17:36


1637
4#
發表於 14-1-13 14:32 |只看該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Rank: 3Rank: 3


339
5#
發表於 14-1-13 16:25 |只看該作者

引用:回覆+himching+的帖子 完全同意!在學位泛

原帖由 小之爸 於 14-01-13 發表
回覆 himching 的帖子

完全同意!
好正確。小學中學一樣。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32340
6#
發表於 14-1-13 19:52 |只看該作者

引用:明星學校最值錢嘅東西係"關係".++當家長同

原帖由 himching 於 14-01-13 發表
明星學校最值錢嘅東西係"關係".  
當家長同人講:「亞邊個邊個嘅仔同我個仔一班或同一間學校, 」嘩, 幾威!  ...
當家長同人講:「亞邊個邊個嘅仔同我個仔一班或同一間學校, 」嘩, 幾威!

Xxxxx

我唔係清高或扮野,但同出名的人同一間學校就好威,真係好膚淺囉。



The more bizzare a thing is, the less mysterious it proves to be.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118603
7#
發表於 14-1-13 19:55 |只看該作者
回覆 shadeslayer 的帖子

[size=15.454545021057129px]我唔係清高或扮野,但同出名的人同一間學校就好威,真係好膚淺囉。



[size=15.454545021057129px]*******


[size=15.454545021057129px]你講得對!


[size=15.454545021057129px]不過膚淺的人多的是。

點評

annie40  有料子的人不會如此想,名校又吃了死貓,十分無辜!  發表於 14-1-13 20:10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Rank: 5Rank: 5


3152
8#
發表於 14-1-14 10:07 |只看該作者

回覆:ANChan59 的帖子


如真的只為了面子而入這些明星學校,真的想法很膚淺!
而如是為了提昇人際網絡、階級入明星學校,又是否真的能如願呢?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118603
9#
發表於 14-1-14 10:14 |只看該作者
JadeW 發表於 14-1-14 10:07
如真的只為了面子而入這些明星學校,真的想法很膚淺!
而如是為了提昇人際網絡、階級入明星學校, ...
較早前的日誌,孩子們的看法及家長的回應。
網絡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Rank: 5Rank: 5


3152
10#
發表於 14-1-14 10:58 |只看該作者

回覆:ANChan59 的帖子

Well said and agree.
I hope my son can have such opportunity to connect with social networks from us, school or others respectable person.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39942
11#
發表於 14-2-4 18:13 |只看該作者
相對地,唔知點解,就算同學校畢業,係咪嗰種味道,啲師兄姐一聞就知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返回列表
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