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
- 312 小時
- 最後登錄
- 25-9-12
- 國民生產力
- 3636
- 附加生產力
- 46057
- 貢獻生產力
- 0
- 註冊時間
- 07-11-25
- 閱讀權限
- 10
- 帖子
- 27808
- 主題
- 12607
- 精華
- 0
- 積分
- 77501
- UID
- 168291
   
|
教育可以度身訂造(黃英琦)
下周三,又是一場施政報告。我對它的內容沒甚麼期望,它只能提出零散措施,例如為貧窮兒童提出額外補貼,而不是長遠和觸及體制的大改動。讓我以教育政策說明新思維和大改動的重要。
紐約市長彭博在任十年,除了只取象徵式薪酬外,我最佩服的是他對紐約教育制度變革的清晰願景和實踐。
美國的公立中小學教育其實好不了那裡,以標準統一的考核制度聞名。彭博市長任內鼓勵創新,紐約市教育局在4年前開設「創新部」,面對公立學校學生的能力差異,官員與新興科技產業合作,用以人為本的思維著手扭轉公式化的學習,思考新教學模式,照顧學生的多元需要。
創新部推行的試點計劃已取得初步成果,學生可按興趣和程度選修合適的課程,教師也有自由按學生的能力設計教學內容。讓程度較弱的學生減少無力感。這方法對來自基層的學童最為有用,因為他們程度參差,教育改變命運的能量比甚麼低收入津貼都要強。
紐約的創新計劃其實是教育的個人化,教甚麼可以度身訂造,學得慢不用感到羞愧,學校的責任是幫忙而不是揶揄。計劃也在同時研發新的評估方法,讓個人化教育得以大規模進行。
香港的教育愈改愈單一,新高中考試太標準化,七萬人考同一公開試,只有一萬二千人會贏。為何香港的教育永遠都是狹長的金字塔,沒有其他出路?當下香港教育制度「出產」的青少年,除了頂尖的小撮人,同質化和平庸化都非常厲害,部分人更對未來缺乏想像,對知識不感興趣,英文愈來愈差,溝通能力弱。他們只對學位有興趣,為學位不斷讀書,但大學市場化下只看到濫收生而不是教學質素的保證。學生也不會因為多讀書而減少溫室和幼稚,增加抗逆能力,清晰和有信心走自己的路。
有國際雜誌曾把紐約、倫敦和香港並列為「紐倫港」,但在教育的創新實踐方面,紐和倫比我們超前很多。十多年前,香港曾熱烈討論填鴨教育的不足,但教改的結果卻是學制單一和製造了更多怪獸家長。教育的整體檢討反思和大改動有迫切需要,但我們的政府已沒有足夠政治能量和勇氣作出制度性的變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