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集團
集團品牌
presslogic-logo
廣告查詢
工作機會
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材閱讀 《讀書好》第七十八期 打開書櫃 預告
發新帖
查看: 811|回覆: 0
go

《讀書好》第七十八期 打開書櫃 預告 [複製鏈接]

Rank: 5Rank: 5


3309
1#
發表於 14-2-25 20:11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打印
知性 吳靄儀

劉:我覺得閱讀的過程是一種情緒的反應,譬如初中時看令狐沖與任盈盈的感情,你的情緒反應很直接,很exciting,會通宵把書看完,這就是閱讀的樂趣,是一種喜悅感,而exciting必然跟喜悅感有關。學術書則是另一個方向,它的finding很exciting,但過程很dry,例如你說霍金的書,或者我近來在看How Asia Works: Success and Failure in the World’s Most Dynamic Region,它的論證過程很dry,但結論很有趣。
吳:例如看新自由主義的書,你是會恍然大悟,原來事情是這樣的。

劉:正如我在Tony Blair上台時再看Anthony Giddens,會發現的確如他所說那樣,但閱讀這類書的過程中,你不會有情緒起落,但看罷你會豁然開朗,覺得自己知道了一些事,原來第三條路應該這樣。
吳:我聽了說了很多次「情緒」,但情緒不是一個感情的問題,例如說人「好德如好色」。體驗知識本身就是一個exciting的感覺,所以你說情緒,這當然也是一種情緒。

劉:但在我而言,兩者都重要,作者的寫作風格,包括他對文字駕馭的能力,因為除了finding有趣外,閱讀過程都很重要。例如我讀歷史書,會覺得Jonathan Spence是個很好的作家,因為他採用了一種文學手法去寫這些歷史人物,看他寫康熙時我會覺得自己在看小說,是在享受一本文學作品。
吳:但同一件事,你可以反過來看成一個外國人如何理解康熙,這些年來我們都是透過中國歷史來認識康熙,所以你會好奇,原來在他們的perspective看來是完全不同,這已經很exciting了。

劉:但我覺得最exciting的是你連閱讀的過程都能享受,而不是純粹看不同perspective。
吳:我覺得你享受去讀一本書,不會要求每部分都能享受的,能享受部分已經很好:有些書的內容不甚特別,但文字功夫很好,也會令你看得很開心;有些事的文字不太特別,但它說的內容是你感興趣的,你很想找到答案,所以有時候看書是要堅持的,因為它的文字實在太差。

還有,有些書說了幾萬字都未到重點,我已經心中冒火了,但都要耐著性子,因為我想知道它的結論,這也是一種excitement啊,只是辛苦一點。

寫作的自覺
劉:你是讀者的同時也是一名作者,在這兩個身份遊走時,我常常都會思考一個問題,就是寫作技巧、文字技巧等與閱讀的excitement兩者間的平衡,你會很注重文字技巧嗎?抑或只是在意論證過程和突出結論?
吳:我非常非常注重文字的技巧,這可以由很多不同的角度體現,最簡單的是有沒有寫錯字,寫文章和說話不同,說話可以錯,但寫出來的東西就不可以錯。但重要的是,這個寫的過程永遠都是一個communication exercise,你有話想說,但要怎樣說別人才會聽到呢?這正正是文字重要的地方。

例如你寫專欄文章,六百四十個字裏面你可以說一件怎樣的事?要怎樣說?以故事還是觀點的形式?要怎樣說才能令你的讀者去看?而且你的內容有時候要與表達方式配合,有時候是要衝突的,這就是要注重文字的原因。再者,文字無論是寫抑或看,其實都是種樂趣。雖然這過程很痛苦,正如我經常在想怎樣能用三言兩語就清楚交代整件事,正如打網球的人會想如何打好每一球,寫字的人也會想。

劉:那麼在寫作時,你有沒有刻意去想或計劃過自己要有一種怎樣的風格?
吳:這個倒也沒有,我沒有想過要設計一種吳靄儀風格。

劉:例如董橋、陶傑或梁文道這些文字較好的作家,我覺得都是有個框架,這是他們的風格,例如陶傑最後兩句一定是會這樣,中間又會有一些幽默抵死的比喻,而董橋就要在內文放一首詩等等。
吳:我覺得寫作需要一定程度的自覺,但太自覺也是有問題的,因為慢慢就會演變成自己抄自己,我注意到有些作者就是這樣,會覺得自己一定要用某某文體,但我已經不需要這樣做,因為我已經盡全力才能做到現在這樣,還要想用甚麼風格?我搞唔掂!

寫文章時,既有中文和英文,又要表達觀點,同時要限制字數和達到某些目標,如果寫沉悶的題目時更要想怎樣才能吸引讀者去看,如果寫一些人人都在寫的題目又要能突出自己,或是你要重複一些別人已經寫過,但你認為很重要所以值得重提的觀點,又要包裝得好以吸引人看,都已經這麼多的東西要兼顧,還談甚麼吳靄儀風格呢?

我不是一個作家,只是一個寫文章的人,有時候要透過文章來說話而已。

劉:但你回想一下,在這麼多年的閱讀生涯中,有哪一本書或哪一個作者是你到今天依然念念不忘?
吳:這個問題我被問過很多次,卻每次都不懂得回答,當然我可以例牌地答《紅樓夢》,但其實我有很多書都是看完後放開,若干年後重看時卻會驚覺自己原來能記起這麼多。我看莎士比亞看得最多的時候是中學歲月,那時年紀小,記性也好,後來很久沒有碰這些書,但某年藝術節要求觀眾重看某部莎翁的作品,心想那就看吧,一拿起書才發現自己原來熟記得差不多可以背出來,你能說這不是印象深刻嗎?還有很多書都是這樣,已經「入咗腦」,是記憶一部分,也是你文字的一部分。就如《射雕英雄傳》,金庸的所有小說我都差不多看過四十遍以上,我的記性絕對不及倪匡,但真的已經熟記了。

由寫金庸到不看金庸
劉:你也寫過不少關於金庸小說的作品,但今天你還願意拿起一本來看嗎?
吳:有一個特別理由令我不想再看。金庸的文字非常精彩,特別在後來的作品中,他已經發明了一種自己的寫法,他亦有公開談論過自己如何「發明」,所以他的文字是非常有力的,但你看著看著,會發現他的文字超過了感情那個位置。當文字和感情完全吻合時,那是最好的,很自然,但當文字勝過內容時,那會怎樣呢?舉例,就好像一個人要用文字來表達感情,一個不擅辭令的人,他的感情會強於表達;反過來也會有人是沒有感情的,但用誠懇的說話來搭夠,聽起來也會很動聽。只是當作品內的文字與感情出現這段距離時,我就開始不舒服。

劉:那是否因為你對文字的認識或者對待事物的態度改變了?
吳:也不是,只是每件事都理解得太多。但我最喜歡的一部作品並不是他寫得最好那部,我最喜歡《天龍八部》,雖然它的缺陷很多,《笑傲江湖》也很喜歡,但他最好的一部其實是《鹿鼎記》,因為他寫這書時有一種疏離。

劉:而且超越了武俠小說的範疇。
吳:這個我倒不太在乎,只是這書超越了那種他向讀者「賣嘢」的目的,那本書真的寫得很好。

劉:我覺得它承載了一個價值觀,是有話要說的。
吳:那我又覺得不是這樣,看《鹿鼎記》也有點annoying的,因為初版的時候,那個韋小寶是有意塑造成一個anti-hero的形象,完全不像其他主角一樣的文雅,是真正的一無是處,但當金庸的社會地位愈來愈重要時,就會覺得這不是太好,於是就將韋小寶修改,變得斯文很多,道德上的改動更是無可厚非,你就會覺得:「唔好咁啦!」縱使如此,那本書確寫得好。

劉:那回看整個閱讀生涯,有沒有一些作品你是很後悔沒有好好去讀的?
吳:多得不得了,家中書架中所放的都是,所以你去別人家中去看他的書架,那些不是他已經看的書,而是他想看、覺得自己應該看的書。

劉:那以你的經驗,如果要跟讀者分享閱讀,那會是甚麼呢?
吳:關於閱讀,我給年輕人的意見是,要將書本當作花園中的花,喜歡哪朵就取哪朵吧,每一本書都是好的,就算很差的書也是好的,最重要是你能看得上眼,不然的話好的書也於你無用,總之你要養成習慣,不要怕讀書,因為這是給你享受的,要將它們視作是自己的東西。而且,只要你對每件事物的認識愈多,就愈易知道更多新的事物。

欲看全文,請留意2月28日出版的第七十八期《讀書好》,或《讀書好》網上版網頁:www.books4you.com.hk 或到AppStore下載 讀書好App
   1    0    0    0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返回列表
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