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沉迷隔空通訊 青少年只懂說單字 12小時機不離手 與現實 ...
發新帖
查看: 2356|回覆: 1
go

沉迷隔空通訊 青少年只懂說單字 12小時機不離手 與現實脫節 [複製鏈接]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217
1#
發表於 14-3-14 10:42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打印



近九成受訪學生認為,智能手機是必需品。

智能手機能方便生活,但過度沉迷會帶來反效果。有調查發現,近六成中學生認為使用智能手機後,減少與人面對面溝通,部分青少年甚至會12小時機不離手,溝通技巧變得生疏,至求助時只懂說單字表達意見。

香港青少年服務處賽馬會麗城綜合青少年服務中心,去年底訪問了945名荃灣區中三、中四學生;近九成學生認為智能手機是必需品。

有65%受訪學生表示,每半小時會查看手機一次;有四成人每十分鐘就查看一次;逾六成受訪學生認為,自己有沉迷手機的情況,過半數學生會因為忘記帶手機或手機無電時,感到不開心、忐忑不安、無安全感,甚至憤怒。受訪學生最常用的是即時通訊軟件,然而有超過六成受訪者表示,使用智能手機後,減少與人通電話及面對面溝通;有43%亦指減少了面對面溝通的機會,令人際溝通技巧變得生疏。

人際溝通技巧生疏


東華三院心瑜軒多重成癮輔導中心主任陳美璐指,智能手機能直接通往網上世界,即時通訊亦夠快,「彈」出通知信息、一來一往會為青少年帶來刺激感,而且可同時與數人對話,有一種控制感。

此外,手機通訊與電話溝通不同,陳美璐說:「在電話有無形壓力,不可以不回應,突然無聲,對方亦會查問,但手機可選擇不回覆。」即使回覆亦可用單字、短句,甚至符號取代替冗長答案。

久而久之與現實脫節,不懂交流、控制情緒、處事或解難,有個案甚至失去自我照顧能力,不上學、不食飯、不理自己生病、手機要「同床共枕」,「甚至唔飲水,以免去洗手間,減少與電腦、手機『相處』。」

陳美璐指,求助者往往是家長,「出事」的青少年集中在12至14歲,然而初次接觸他們時,社工亦免不了要透過社交網站或通訊程式與他們溝通、建立互信,經一段時間後,再面見輔導,並要透過唱歌、跳舞、畫畫讓他們習慣與人接觸、表達自己,「但即使輔導時,他們亦會機不離手」。




   0    0    0    0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217
2#
發表於 14-3-17 16:39 |只看該作者
慣用表情符號 學生文字生疏 四成受訪者每10分鐘查手機

【明報專訊】現今港人常常手機不離手,一項調查訪問945名中學生使用智能手機情况,結果顯示四成受訪者平均於10分鐘內便要查看手機一次,有女生因常用通訊軟件溝通,愛用「表情符號」致文字能力變生疏,不懂用文字表達情感。社工指出,現時青少年有「手機成癮」現象,呼籲青少年應懂得「放下手機」,與身邊人直接溝通。

聚會用手機 七成感不尊重

香港青少年服務處於去年10至12月以問卷形式,訪問945名荃灣區中三及中四學生,了解其使用智能手機習慣,當中九成學生擁有智能手機。調查發現,82.6%受訪學生認為智能手機不可或缺,更有39.9%受訪學生「每10分鐘以內查看手機一次」。調查又指出,68%學生會在聚會時因朋友不斷使用手機而感到被忽略或不受尊重,但又有74.2%受訪學生見到朋友用手機,自己亦會不自覺取出使用。

青少年服務處學校社工梁鎂婷表示,青少年過分依賴智能手機,更曾見過學生因父母不容在家用智能手機,放學後寧願在公園逗留用手機至晚上才回家。她又說,青少年過分在意別人的回應,如朋友遲了回覆短訊,便會感焦躁不安。

出席調查活動的中四女生鄭晶說,曾沉迷智能手機,約5分鐘便要查看一次,以查閱有否收到朋友短訊,致不能專注做事;也有上課都在用手機的同學,成績大跌考包尾。

鄭晶又說,和同學常用通訊軟件如whatspp溝通,愛用表情符號,「有時候不懂用文字表達(情感),只懂用符號」。

因馬騮掩嘴表情符號生誤會

另有中五學生陳同學於街頭接受訪問時說,試過因用表情符號與朋友產生誤會,曾有朋友向她訴苦,她回覆一個「馬騮掩嘴」的表情符號,本想表達保守秘密之意,但其友人誤解她表達嘲諷之意,結果吵架收場。陳同學說,每人對表情符號的意思可有不同理解,自此小心使用。

團體推廣「用膳不用機」

註冊社工賴文基表示,現時對「手機成癮」未有明確界定,但如青少年每星期使用智能手機超過40小時便應加倍留神。該處推廣「好面膳」行動,希望青少年「用膳不用機」,珍惜與家人及朋友溝通機會,反思聚會的意思。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返回列表
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