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葉建源: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為何教育局的預測大錯特錯? ...
發新帖
查看: 817|回覆: 5
go

葉建源: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為何教育局的預測大錯特錯? [複製鏈接]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262
1#
發表於 13-10-10 16:14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打印
本帖最後由 elbar 於 13-10-10 16:40 編輯

http://news.mingpao.com/20131010/faa1h.htm




《明報》10月9日報道,分析政府與民間在推測跨境學童的時候,為何出現巨大的差距?按照這則報道,教育局的推測依據是2012年度的數字,當年只有6.8%的單非和雙非童來港讀K1,根據同一比例,2014年度的適齡單非和雙非童只有1704人,加上本區生2304人,合共4008人,與北區學額4000只差8個云云。

問題是,教育局怎能用2012年的比例推算2014年的需求呢?在教育規劃上,這是嚴重的失誤,因為它假設需求是靜止的,完全忽略了出現不斷上升的趨勢!

如果不是企圖混淆視聽,只要做一點小工夫,便可以知道,單非和雙非童跨境來港入讀幼稚園的比例一直上升。2009年,這個比例只是3.8%,其後每年都上升,直到去年的6.8%。按照常識,除非已經有可知的變數,否則我們應該按照同樣的升勢進行對未來的預測。樂觀一點,按去年的升幅每年0.6%推算,兩年之後即2014年度的比例可假設為最少8%。悲觀一點,按前年的升幅每年1.1%計算,2014年度的比例則可假設為9%。由於難於確定,故我們可以採用彈性規劃(flexible planning)的原則,把2014年的比例定為8%至9%之間。一般而言,由於學位不足的後果非常嚴重,當局應該採取比較保守的估計,以較高的比例作為準備的基礎。這並不是太難理解的做法。

跨境童連年增長的趨勢

可是,教育局竟然無視幼稚園跨境童連年增長的趨勢,以超乎樂觀的心態,用2012年的數據去預測2014年的學額需求。表面看來,6.8%和8%或9%之間的差額微不足道;但差之毫釐,謬以千里,由於適齡的單非和雙非童的總數巨大,達43,982人,即使以最樂觀的8%來計算,其間的差額(1.2%)也會導致學額短缺529個。如果以較悲觀的9%計算,差額(2.2%)更會高達968人,接近北區4000個總學額的四分之一!

教育局的預測可謂超乎樂觀,把可能出現的巨大差額變成單位數(8人),令嚴重的問題變成「不是問題」!但我們都知道,預測失準,將會導致錯誤的決策。今日北區居民遇到的困境,擔心孩子因學額不足而要被迫跨區就讀,教育局實應負起無可推卸的責任。


作者是立法會議員、教協總幹事

   0    0    0    0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262
2#
發表於 13-10-10 16:15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elbar 於 13-10-10 16:16 編輯

政府民間計學額分歧 緣於跨境童數目推測

http://news.mingpao.com/20131009/gaa2.htm




近日北區幼稚園報名大排長龍,惹起家長憂慮學童無學位,趕緊加入排隊行列,令混亂情加劇。政府重申,北區幼稚園K1學額有4000個,與需求的3900至4000相若,不過,教協和民主黨則認為教育局長吳克儉嚴重低估需求。事實上,雙方估計學額的分歧癥結,在於跨境童的來港入學比率推測,教協認為約有一成單非和雙非跨境童準備來港入K1,若他們大舉到北區和元朗上學,便會令該區學額供不應求。

上年度6.8%單雙非來港

根據2012/13年度的跨境童入學實,該年只有6.8%單非和雙非童來港讀K1,當中約57%去了北區讀幼園。教育局以此推測明年度的需求,預計4.3萬內地港童,其中有2990跨區來港讀K1,當中57%、即1704個會去北區讀K1。根據人口普查,明年北區本區的3歲幼童有2304人,相加之後,即2014/15年北區K1學生有4008人,與學額供應4000個相若。

教協民主黨料跨境童升至一成

不過,教協和民主黨提出質疑,認為隨內地收緊無戶籍幼童在內地接受教育規定,明年跨境童入學率應升至10%,以此推測,明年讀K1的跨境童達4065人,若其中六成去北區讀K1,即有2439人,加上2304名本區生,北區幼園K1生即達4743人,令學額短缺743個。如果七成人去北區讀K1,跨境童將達2845人,令K1生總數升至5149,學額短缺達1149個,相當超額28%。

教育局長吳克儉昨表示,有信心北區幼稚園學額足夠,教育局會有專業精算師推測數據,希望家長相信官方數字。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262
3#
發表於 13-10-10 16:16 |只看該作者
解決雙非童問題有何難?(沙膽虹)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1010/18457736


攘一輪的新界北區幼稚園收生大排長龍,雙非家長湧港,與香港家長爭學位,政府最後惟有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跟幼稚園商討後,用所謂的Bandage Solution,以行政手段原區優先派位處理。沙膽虹覺得這根本不是一個好辦法。

首先,雙非或單非小孩也是香港人,與香港人所生小孩擁有一樣的權利。在原區優先的措施下,請問非居港的雙非港孩,他們屬於那一區?九龍塘幼稚園為何又不原區優先?用簡單行政命令以為可解決問題,結果可能造成更多爭議,甚至法律訴訟也有可能。

政府不是早知會有幾萬名雙非港童今年適齡入讀幼稚園嗎?雖說政府無法準確預估來港入學數字,但至少亦要有計劃和準備。沙膽虹真不明白要搞幾十間大型幼稚園,讓這批雙非港童有書可讀有何困難?梁振英去年一刀切,不准雙非來港生產,或許就是造成沒人敢在北區開辦幼稚園,和北區現有幼稚園不敢擴班的部份原因,他們擔心三年後雙非港童青黃不接,到時又要收檔兼縮班。沙膽虹沒計算過開辦一間幼稚園、只做兩、三年是否已可回本,但要解決這個兩、三年的短期問題,其實亦非難事,政府為何不將北區殺校的地方,平租甚至免租給人搞幼稚園,讓這些雙非港童有書可讀?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262
4#
發表於 13-10-10 16:17 |只看該作者
解決幼稚園學位不足(區樂民)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olumnist/區樂民/art/20131010/18456904


教育局長說幼稚園學額有二十四萬一千,但需求只有十六萬八千,家長毋須擔心孩子「冇書讀」。

現實是,二十四萬一千學額是全港K1至K3的總和,平均每年級為八萬。二零一一年本港有超過九萬個嬰兒出生。

雖然有些雙非孩子不會在香港念書,但我也認識一些朋友,他們的孩子是同時讀兩間幼稚園的,上午一間,下午另一間,一個孩子佔兩個學額。

解決學額不足,其實是有辦法的。我在此獻獻計。

教育局發行政指令,規定幼稚園加設夜校,全港學額立刻增加百分之五十,徹底解決問題。

在大型屋苑成立互助社,每五個有適齡學童的家庭結成一個小組,五個孩子輪流在每個家庭上一天課,老師是家長。如果家長沒有空,可由外籍家務助理代課,讓孩子學習多國語言和體驗種族包容,暑期便不必花錢參加遊學團了。

特事特辦,急市民所急,教育局長改裝自己的辦公室,親自教導一些幼稚園學生。雖是杯水車薪,但能幫一點,也是一點嘛。

教育局長上任超過一年,他有沒有預視學額不足呢?預視不需要超能力,算一算出生率和學額分布便會知道。過去的一年多,在這個問題上他做了甚麼?

曾特首以「我會做好呢份工」為競選連任的口號,當時有人批評他沒有理想。香港市民是務實的,請高官不要再空談甚麼偉大的願景,實實際際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市民便心滿意足了。  


區樂民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262
5#
發表於 13-10-10 16:18 |只看該作者
雙非學童也是港人 政府應妥善處理幼園學額分配(社評)

http://news.mingpao.com/20131010/mra.htm


北區幼稚園學額出現恐慌潮,家長為求一紙報名表而通宵排隊,本地家長已怨聲載道,即使輪候報名表高峰期已經告一段落,但是家長能否為子女謀得學額,仍是未知之數。政府堅持北區學額足夠,不過,由於家長替子女報讀多間幼稚園,極可能出現一名學童霸佔多個學額的情,若按過往運作,這類家長到最後階段才為子女選定學校,對其他人勢必構成影響,政府應該積極介入處理學額分配,理順「囤積」情,否則愈接近開學,愈可能會爆發另一輪學額恐慌。同樣值得關注的是,近日事態浮現變質苗頭,不少本地家長把事態歸咎雙非、單非兒童,不必要的中港矛盾一觸即發,政府須適度介入,防止事態惡化。

北區學額「好」?

政府估計數據受質疑

雙非或單非兒童都是本港永久居民,來港接受教育不單是他們的權利,而且,這些兒童愈早來港融入社會,愈能減少衍生適應等諸多問題。所以,既然這些雙非、單非的兒童都是香港一分子,就應該一視同仁,善待他們,這個不僅是政府,也是整體社會的責任。

近年,雙非、單非兒童的問題,不同時段在各個領域和層面浮現,例如一度使產科瀕臨爆煲、母嬰健康院大排長龍、小一學額要爭奪等,今次輪到在幼稚園學額出現狀。這些問題,都源於上一屆政府鼓勵內地孕婦來港分娩,卻沒有政策措施應對需求和後續情,使本地人與內地人為爭奪資源而產生矛盾。今次北區學額恐慌,仍然是政府未汲取教訓所致。

關於北區幼稚園學額是否足夠容納跨境學童,到現在政府還未能提供使人信服的估計。教育局根據2012/13年度跨境兒童入學,有6.8%雙非、單非兒童來港入讀K1,其中約57%去了北區讀幼稚園,參考了2012/13學年跨境學童的實際數目和過往增幅,推算2014/15年度北區K1學童有4008人,與學額供應4000個相若。不過,政府這個推算受到質疑,例如教學界的立法會議員葉建源認為跨境學童來港逐年遞增,由2008年3.3%增至2012年的6.8%,他認為按此趨勢,到2014年跨境學童將會達到8%或9%,幼稚園學額將短缺約520個至960個,云云。

葉建源的推算方法,是否存在北區學額與全港學額混為一談,出現以偏概全情,可以討論,不過,葉建源提出的異議,有一點十分重要,就是指出了教育局的估計,並未充分考慮跨境學童來港逐年遞增的事實。明年雙非、單非適齡學童約4.4萬人,乃歷年最多,另外,內地收緊無戶籍兒童接受教育的規定,一般估計明年跨境來港學童將會因而增加,所以,教育局的估計較大可能與實際情脫節。

即使按教育局的估計,北區幼稚園學額與跨境學童人數,也只是「好」,供應與需求大抵相符。若按靜態分配,人人有份,不會有問題,但是北區學額由家長各自爭取,這個形態必然出現爭先恐後情,北區幼稚園的排隊人龍,就是這樣來的。所以,供需「好」的說法,原本為穩定人心,客觀上卻成為家長披星戴月輪候報名表的動員令,這個反效果,吳克儉局長大概沒有料及。

教育局還有一個盤算,即使北區幼稚園學額不足,跨境學童可以在其他地區入學。不過,按教育局提供的數字,上水和大埔學額真箇「好」,再無餘力接收其他學生,元朗有140個學額剩餘,屯門則短缺約70個,元朗和屯門互補之後,約可再接收70人,若跨境學童增幅顯著,則這70個學額可能只是杯水車薪。目前情顯示,北區學額不足而衍生的「溢出」效應,可能已經在其他地區出現,若要解決問題,溢出範圍可能要更遠離北區,相信沙田會成為下一個目標。幼稚園學童都只是4、5歲稚兒,每日要長途跋涉奔波於途,有點情何以堪。

幼園提早完成收生程序

剩餘學額交教育局統籌

問題確實使人困擾,不過,雙非、單非既然是港人,整體社會就有責任照顧好他們,包括:

(1)政府應該對跨境學童新增數字,作出更符合實際情的估計,因為若人數與實際脫節,政策措施必然偏差,使家長和學童遭到不必要困擾。

(2)政府應該設法掌握重複報名和霸佔學額的情,例如促使北區各幼稚園提早完成收生程序,即要求家長盡早選定子女入讀學校,然後把騰出的學額上報教育局,由教育局統籌協調分配,紓緩一些家長苦等而學額無落的焦慮;若學額仍然不足夠,則學童繼續向其他地區溢出,此際若缺乏教育局協調,家長也會很周章。

教育局對幼稚園已實施不少監管(包括學費、師資、報名費上限),現在收生安排出了問題,而且性質涉及內地家長與本地家長的利益,若處理不善,會激化兩地矛盾,政府有足夠理由介入。就此事,政府不應完全交由市場自由調節,以今年而言,要參與分配學額,既做到盡量原區優先的同時,讓跨境學童不受排擠甚至歧視;至於明年,政府應該開始與北區幼稚園商討,設立統一收生機制,杜絕中介趁機攪局牟利,使家長們不再受折磨。至於經營幼稚園的業者,在牟利之餘,應該與政府合作安排有需要的學童接受教育,而招生和收生安排合理化,是負責任的第一步,期望幼稚園業者做正確的事。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262
6#
發表於 13-10-10 16:18 |只看該作者
雙非不單帶來學額問題(范克)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1010/18457406





■既然雙非家長可以用大筆的錢來港生小孩,為何又不用大筆的錢在大陸幫小孩找學位?


有傳大陸立法規管零團費旅行團和設《旅遊法》,將會令到旅行團劇減。這個消息相信對於不少香港市民來說是好多於壞,至少可以在十一黃金周避免過去幾年、大批湧港的大陸旅客人潮。但《旅遊法》說的,只是要求中國人「文明旅遊」;設黑名單呼籲旅行社舉報不文明的旅客,相信會遵守的旅行社幾乎不會存在。

實際成效又如何?莫講大部份的大陸旅客可能尚不清楚《旅遊法》的存在,如果以自由行方式離開中國的話,恐怕亦難以規管他們的行為。而當中最難規管相信是非以旅行方式離開中國的人,無他,說的正是雙非家長。

今年的十一國慶,不知道對於北區家長而言有甚麼值得慶祝,托大批藉十一連假抵港報讀幼稚園的雙非家長的福,北區多間幼稚園連日來的人龍,已被各大傳媒爭相報道。家長為子女操心,連日排隊本來無可厚非,何況排隊在香港是家常便飯的事,能夠遵守文明行為規範,已比海洋公園或迪士尼樂園內外的插隊打尖進步得多,其實是值得稱讚的。

學會排隊的一小步,就是通往文明世界的一大步,可惜離文明尚有大段距離,因為北區人龍當中,部份家長依然會放任他們的孩子在公眾地方大小便,他們脫離常理的奇怪邏輯一樣令人嘖嘖稱奇。例如有雙非家長覺得,他們來港生小孩是合法的,所以特區政府就有責任照顧(正確來說是補貼)好他們的小孩,確保他們的孩子能夠取得入讀有幼稚園的資格。但照顧小孩的責任,難道不是落在家長身上,而是落在政府身上?既然雙非家長可以用大筆的錢在香港生小孩,為甚麼他們在這一刻又不用大筆的錢在大陸幫小孩找學位,反而怪責資源有限、學位只能應付本地學童需求的香港人和特區政府?

又例如有幼稚園以廣東話進行面試,多名雙非家長認為做法不公,包圍學校職員,要求設普通話面試。有雙非家長覺得問題出於幼稚園身上,「一時三刻怎令孩子能說白話」、「歧視大陸學童」等語句脫口而出,彷彿是香港人虧欠了他們一樣。但他們來港生小孩時,難道不知道香港是一個以廣東話和英文為主要溝通語言的地方?幼稚園以廣東話教學,要求以廣東話面試又有甚麼問題?

大陸人總是自以為受害,總是認為別人歧視他們,實則上他們真的有受到歧視嗎?北區學額供應緊張是個事實,不足以應付需求自然有競爭出現,有限的資源留予較能充份利用的人,有限的學額留予能夠接受廣東話教授的學童,這不是歧視不歧視的問題,而是非常簡單的常識。明知香港人說廣東話,又不努力去教學童說廣東話,結果爭不到學額時,問題當然是出於家長身上,而非以廣東話面試的學校身上。

如果香港的新移民或者雙非學童在抵達香港後願意積極學習廣東話,積極融入香港,認同普遍港人都認同的價值觀,他們就已經是香港的一分子,不應該會有香港人歧視香港人的情況發生。而那部份不願意學習廣東話、融入香港或認同香港人價值觀,反而到處散播紅色思想、支持中共、盲從政府、拒絕廣東話、支持推行普通話的人,即使取得居港權,他們還能夠稱之為香港人嗎?進一步而言,不論這群雙非或者新移民怎樣說香港人歧視他們,他們也不會察覺到自己正在歧視香港人,他們認為中共所建立的就是比香港優越:普通話比廣東話好,所以你要用普通話教學;香港社會這麼亂都是因為特首不是中共指派;香港人不喜歡大陸可以離開香港,香港是中國的領土。

64年前中共建政時,百萬人湧港,似乎都不會有今日大陸人自稱受到歧視的現象,依稀記得香港歷史上,還出現過香港人集體兼自發保護大陸偷渡者的個案。1962年發生的華山望親,陳秉安《大逃港》一書中就有記述,萬人圍堵當時遣返偷渡者的車龍,人群不斷高呼跳車,直至軍警前來驅趕。

為甚麼今日不再有萬人保衞大陸人的情況,反而是百名千名家長上街反對雙非,上水居民自發組織對抗大陸水貨客,甚至社會上會有反對自由行的聲音出現?問題不只值得香港人探討,更值得認為受到歧視的雙非家長深思。如果他們只是想自己的孩子生活在一個普通的大陸城市,為甚麼仍要花大筆的錢到香港生小孩?既然他們要來到香港生小孩,自然不會想自己的孩子生活在一個與大陸一樣的城市,但他們又會否自知自己的行為,在劣幣驅逐良幣下,終會令香港成為一個普通的大陸城市?雙非所帶來的問題,並非只有學額不足,如果這群學童日後成長時,仍然抱着他們父母的心態步入社會,對香港而言只會是災難,因為它很容易就會摧毀香港人一直以來所建立的一切。


范克
自由撰稿人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返回列表
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