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
- 363 小時
- 最後登錄
- 20-11-4
- 國民生產力
- 0
- 附加生產力
- 8352
- 貢獻生產力
- 0
- 註冊時間
- 13-2-26
- 閱讀權限
- 10
- 帖子
- 1272
- 主題
- 130
- 精華
- 0
- 積分
- 9624
- UID
- 1138267
 
|
http://happypama.mingpao.com/cfm/parenting3.cfm?File=20130417/newa/oma2.txt
文章日期:2013年4月17日
【明報專訊】育有3歲及5歲孩子,一向公平處理兄弟的爭執。哥哥乖巧,弟弟卻火爆,動不動就打人,他雖比哥哥聰明,但很橫蠻,說話也慢一截。老師說弟弟在學校還會守規矩,但昨天又把哥哥咬到出血,唬說若送哥哥去醫院,警察就會來捉他,結果弟弟不讓任何人出門。我也不想這樣唬嚇他,但如此下去,怕他變成小霸王,應如何調教?
兩三歲孩子受挫折或不滿、緊張或憤怒時,自然會產生情緒,他們不成熟,沒有控制情緒的技巧,打對手就是最直接原始的回應方法,亦是保護自己的本能反應。不過,3歲的孩子該開始明白大人的簡單指令了,若適當引導,不難改善表現。
引導情緒 鼓勵道歉
現在弟弟屢犯不改,明顯是冒受責罵,也能得到某程度上的回報、甜頭,才誘使他一再違規。你要先明白他的動機,例如精力充沛、體格強壯的孩子太熱情參與活動,容易發生衝撞而被標籤為粗獷暴戾;孩子疲倦、飢餓、想睡又戀棧玩樂時,也容易衝動發怒。因此,爸媽或其他成人從旁調停紛爭時,必須簡潔清晰說明「打人是不能接受的行為」,也要隨即教他正確、可以接受的挫折處理方法。
教導兩三歲孩子克制脾氣、不再打人,爸媽可以試試這些技巧﹕
1、讓孩子說出來﹕「我嬲哥哥不給積木我玩,我要告訴媽媽。」引導孩子表達憤怒。
2、告訴孩子行為守則之餘,也要說好賞罰,例如兩兄弟和睦,周末便可以參與計劃以內的活動;反之,若犯規動手打人,一定要承擔後果,例如一天之內不能玩玩具,或不能看卡通。
3、鼓勵孩子認錯道歉,才有改錯的可能。要孩子明白到只要改正,還是爸媽的好孩子。
勿不切實地嚇唬
以不切實的嚇唬試圖阻止孩子再犯,初期或有震懾作用,但日子久了,很容易被孩子識穿,令他輕視告誡。另一方面,他亦很清楚誰在哪些位置有動搖走棧的空間,例如爸媽把打人的弟弟教訓了一頓後,只要他道歉,就忘掉他是為了爭奪哥哥手中玩具而打人,欣然說﹕「這樣就乖啦,現在你拿這個去玩吧?」又或說:「哥哥,弟弟已經道歉了,你要大方和他分享呀!」結果,打人的孩子還是得到最終勝利,下次再爭取時,沿這個模式便可故技重施了。
因此,要讓孩子有清晰的行為準則,全家人行動就必須一致,賞罰必須到位,誰動了手,教導和承擔都要貫徹始終。就以上例子,哥哥接受弟弟道歉後,不必把積木讓給弟弟,但可以在吃茶點時和弟弟分享糕點,這是親愛的表現,而弟弟亦要為打人而承擔得不到積木的後果。
如果孩子搗蛋的後果,說好是全家人不理睬他10分鐘,但某家庭成員過2分鐘就覺得孩子可憐而安撫他,這其實就更改了整個規矩,孩子會意識到見風使舵。
資料提供﹕香港基督教服務處親職教育中心主任(註冊社工)廖李耀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