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諾貝爾獎得主呼籲:早期教育應重視“非認知能力” ...
發新帖
查看: 1963|回覆: 3
go

諾貝爾獎得主呼籲:早期教育應重視“非認知能力” [複製鏈接]

Rank: 2


80
1#
發表於 11-4-13 00:10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打印
諾貝爾獎得主呼籲:早期教育應重視“非認知能力”

對兒童時期進行人力資本投資,將對他成年後的就業能力産生重要的影響。”日前,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的第10屆中國人文社會科學論壇上,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200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詹姆斯·海克曼(JamesJ.Heckman)教授沒有大談經濟問題,談的卻是早教的投入對未來的影響。
   
   
不過,他也用他在美國多年來的研究結果提醒中國家長:不要過度投資“認知能力”——即以知識積累爲基礎的認知技能,使他們在某些方面營養過剩,而忽略“非認知能力”(情感、社會適應性、人際溝通交往能力),因爲這將會使這一代兒童在成年後,遭遇各種現實問題。
   
被高估的“認知能力

    在過去30年中,即使是在美國,上大學並從大學畢業的學生數量也是在不斷提高的,但是,中學生的輟學率也提高了,既不上學、也不工作的人群也開始增多。這是海克曼教授調查的結果。而且在英國和美國,20%的勞動力人群識讀能力非常低下,甚至連藥瓶上的服藥說明都無法看懂。相同的問題,正在很多國家出現。這似乎與早期教育這個越來越龐大而豐富的市場並不相符。

   
   
通過調查後,海克曼發現,在兒童早期儘早進行人力資源投資,儘早進行教育干預,確實會比這些兒童成年後出現犯罪、青少年懷孕、肥胖、中學輟學、健康不良等問題後再干預要高效。但是這些教育干預並不是教他們知識,恰恰相反,是非認知能力的培養。因爲大多數青少年不良現象都與個體在社會生活中的“非認知能力”低下有關。
   
    “
現在,我們所有人一提到能力,都集中在‘認知能力’。比如,通過諸如智商(IQ)測試、能力測驗等,來判斷一個孩子的水平——‘認知能力’被認爲是經濟社會中,最重要的決定性因素。”據介紹,在美國同樣有“不讓一個孩子掉隊”的教育口號和與之匹配的教育專案,而其實質就是關注測試分數,並不是關注諸如社會情感能力、心理與生理健康、持續性動力、注意力、自信等可以幫助孩子在學校和成年後在社會中成功的因素。
   
    “
人們花很大功夫,幫助孩子們獲取高分,尤其在那些測試認知能力的測試中。但‘認知能力’在成人社會生活中,真的這麽有用嗎?”海克曼教授舉例說,一些參加完學校通用水平測試、並過關或取得不錯成績的孩子,仍舊可能在接下去的學業生活中輟學。有些被認爲很聰明的考生,卻缺乏處理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更有一些隨後參軍的學生,被軍隊認爲缺乏紀律性以及太過冷暴力……“我們發現,在很早的時候,在認知能力方面,兒童就很明顯地被測試出了優勢與弱勢的能力差距。
   
    海克曼教授表示,認知能力與非認知能力確實都非常重要,但各種社會問題的發生,卻都與“非認知能力”正相關;而早期干預如果足夠早,提高兒童的“非認知能力”,將在社會情感和健康等方面,培育起重要的能力。

   
神奇的“派瑞實驗
   
    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美國的心理學家和教育工作者就進行了一個著名的“派瑞專案”(PerryPreschool Programme)。這個實驗可謂是兒童早期教育干預的最好例證,同時也說明了對於兒童“非認知能力”培育的重要性。

   
   
在1962年到1967年間,“派瑞專案”在美國的密歇根州,選擇了58個尚不到4歲,且平均智力水平低於正常兒童的黑人弱勢兒童。干預教育的內容,包括每天兩個半小時教室活動(工作日的每個清晨)和每周90分鐘的教師家訪,教師家訪在工作日任一天的下午進行。
   
   
據介紹,在每天兩個半小時的教室活動中,並非如人們想象的只是授課或者講授知識點,教師在這個時間段內的教學活動,主要採取更傾向於“促膝談心”式的交談與講故事,間或有簡單的身體活動。交談中,使這些孩子感受到一種情感上的溫存,以及一種被包容感,同時也教會他進行良好的情緒表達;而在家訪過程中,教師一方面與家長溝通,讓家長明白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同時告訴家長在家庭生活中,每天能有一個固定的時間段,和孩子在一起談心交流。
   
   
整個“派瑞專案”爲期30周。待早期教育干預完成後,科學家對參與干預組的孩子以及未參與干預的參照組孩子作了長期跟蹤,這一跟蹤一直保持到孩子成長到中年。跟蹤顯示,無論在就業能力、月收入能力、還是服用煙草酒精、犯罪率、兩年以上的失業率、犯罪率等方面,干預組的孩子的資料要遠好於參照組,且干預組的兒童表現出了良好的社會適應性與情感能力。
   
    “‘
派瑞專案’並不能提高智商水平,但反過來卻說明瞭‘非認知能力’的重要性!”科學家同時給出了資料對照,干預組兒童的智商在4歲左右,出現了非常有意思的上升趨勢,比如4歲時從平均低於90的智商水平,達到了95.55,5歲時94.9,6歲時爲91.3,7歲時91.7,8歲時88.1歲,9歲時97.7……但在10歲時又恢復到了初始階段的90以下;而反觀對照組,則始終在90以下徘徊。“雖然智商水平仍舊回復到原來水準,但孩子並沒有因此無法順利融入社會生活、發揮自身作用。而相反,沒有被干預,並充分激起‘非認知能力’的孩子在成人後,在社會的經濟生活中同樣遭遇失敗。由此可見,‘非認知能力’在成人生活中的巨大作用!
   
早教責任在於家長親身投入

   
   
邀請海克曼教授來進行演講的中國人大楊偉國教授坦言,早期教育的投資不在於孩子上什麽培訓班,而在於家長對於孩子教育的親身投入。
   
   
在幼稚教育專家看來,早期投資確實具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也具備科學性,但早教不是上幾個興趣班、多認幾個字、多說幾句英語就能解決問題的——它滲透于孩子的整個養育過程中。“如果家長在與孩子的接觸過程中,能總是伴隨有豐富的語言,能經常性地與孩子對話……這些都會直接影響孩子的語言發展與情感發展。再比如,家長在和孩子一同玩耍的過程中,能注意孩子的手眼協調和精細動作發展,以及左右認知和數數的學習機會,這要比直接講解趣味數學題和多做幾道練習來得有效得多。家長惟有在照料孩子生活的行爲中,捕捉有助於孩子感知、動作、語言和社會性情感等元素,這對孩子的早期發展,尤其是日後的情感培育與人格發展,起到更大的作用!
   
    “科學研究表明,對一個孩子來說,家庭環境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在社會情感能力方面,家庭的影響要遠勝過于基因遺傳。”楊偉國教授建議,雙休日兩天中務必給孩子空出一整天時間,在這一天中,三口之家一起外出。“即便是把孩子送去各種興趣班學習,也不要給年齡過小的孩子太多功利性的目標;就像三口之家的遠足或者踏青活動,也沒必要等孩子回來後,一定要逼他寫個小作文啥的。”

   0    0    0    0

Rank: 5Rank: 5


1410
2#
發表於 11-4-13 08:23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魚腩 於 11-4-13 00:10 發表
諾貝爾獎得主呼籲:早期教育應重視“非認知能力”

“對兒童時期進行人力資本投資,將對他成年後的就業能力産生重要的影響。”日前,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的第10屆中國人文社會科學論壇上,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2000年諾貝爾經 ...


這裡,讓我這個『早教派』的昌導者滔滔光吧!

以上所說的『非認知能力』,不正是小弟前述的『廣義的教育』嗎?

最後兩段的總結,才是早教的『精華』!

早教責任在於家長親身投入,
“如果家長在與孩子的接觸過程中,能總是伴隨有豐富的語言,能經常性地與孩子對話……這些都會直接影響孩子的語言發展與情感發展。再比如,家長在和孩子一同玩耍的過程中,能注意孩子的手眼協調和精細動作發展,以及左右認知和數數的學習機會,這要比直接講解趣味數學題和多做幾道練習來得有效得多。家長惟有在照料孩子生活的行爲中,捕捉有助於孩子感知、動作、語言和社會性情感等元素,這對孩子的早期發展,尤其是日後的情感培育與人格發展,起到更大的作用!

“科學研究表明,對一個孩子來說,家庭環境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在社會情感能力方面,家庭的影響要遠勝過于基因遺傳。”楊偉國教授建議,雙休日兩天中務必給孩子空出一整天時間,在這一天中,三口之家一起外出。“

以上大字的,正是我們的實際做法!

簡單不過的家庭親子樂趣,就是經常被人們或學店誤導的『早期教育』!

在我的專頁內,正好寫了一篇為『早期教育』平反!
內容與上文不謀而合!

所以我請大家以全新的眼光去看代,去執行,去演譯,去善用對孩子有益無害的真正的『早期教育』
家庭教育是孩子學習的最佳途徑,無論品德和學術能力均應從嬰兒階段開始。
為了培養一個完整的人,我們從孩子剛出生開始了嚴謹的教育,願與廣大家長分享我家的育兒法。
育兒路上互勉之!

Rank: 3Rank: 3


420
3#
發表於 11-4-17 21:26 |只看該作者

認同“非認知能力”培育的重要性

很認同“非認知能力”培育的重要性這個題目。

身邊大部分家長走向兩個極端:一種是注重成績方面的栽培,大量的練習和補習,完全是一個地道的“陪讀”家長;另一種是隨心隨意,任由孩子自我發展,讓孩子們在學校的成長中自我學習,絕對是一個信奉“自然派”的家長。

我是偏向于“自然派”的,只不過我會參與“早期的教育”....孩子自小我就不斷地向她“説教”,不理她是否聽得明白,總之我就像跟一個大孩子說話那樣的“叨嘮”。

曾有家長(包括我的母親大人)質疑,孩子這麽小,怎麽聼得懂大人的話、大人的道理,但我覺得,若等到孩子懂事兒了你才去教導或者與其溝通,那似乎有點晚了。要知道現在的孩子早熟,小小腦袋早已在某一日忽然“成熟”,並且自有一套自以爲是的想法和做法.....所以,我一直堅持著“促膝長談”的活動。

日子有功,現在孩子小二,不算聰明,成績中等偏上一點兒,但是在其他家長眼中已經幫她定性為“高EQ、獨立、自理強”的孩子,可能正是她的“自理強”,所以一直都是她自己處理學習上的事情....我希望她日後可以保持這些優點。

Rank: 2


80
4#
發表於 11-4-17 22:54 |只看該作者
[quote]我是偏向于“自然派”的,只不過我會參與“早期的教育”....孩子自小我就不斷地向她“説教”,不理她是否聽得明白,總之我就像跟一個大孩子說話那樣的“叨嘮”。

曾有家長(包括我的母親大人)質疑,孩子這麽小,怎麽聼得懂大人的話、大人的道理,但我覺得,若等到孩子懂事兒了你才去教導或者與其溝通,那似乎有點晚了。要知道現在的孩子早熟,小小腦袋早已在某一日忽然“成熟”,並且自有一套自以爲是的想法和做法.....所以,我一直堅持著“促膝長談”的活動。\\

完全同意!我也是一直在進行這個說教。你說的"若等到孩子懂事兒了你才去教導或者與其溝通,那似乎有點晚了"我十分同意,如果等孩子升中開始青春期反叛自我時,你才教他孝順父母,你可能要等多廿幾三十年(他也做了人父母)才見效,如果等孩子十多歲你才跟他說不要吸毒,他可能聽吾入耳覺得你好out,如果孩子十五歲你才跟她說不要援交,她可能會啉;我做左你都吾知啦!所以教育是講把握時機的。錯過了他海綿式吸收的階段去教孩子這些非認知性的知識,便後悔莫及了。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