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集團
集團品牌
presslogic-logo
廣告查詢
工作機會
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香港人語:教「好學生」與「教好」學生 ...
發新帖
查看: 1954|回覆: 16
go

香港人語:教「好學生」與「教好」學生 [複製鏈接]

Rank: 5Rank: 5


3693
1#
發表於 08-6-30 19:39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打印
辦教育的誰不想教「好學生」,但教育最重要的意義是要「教好」學生。
很多邊青夜青,接受訪問時總表示後悔當初只管玩耍,沒有好好讀書,但動極思靜,漂流了幾年後很想再度入學,重拾校園樂趣,只覺太遲,怕給人笑自己超齡,又不知如何再拿起中文、中史、數理化。他們是階級自覺的,羨慕有知識的人,埋怨自己沒把書讀好,只能幹點散工,生活不保,如果出身家境貧窮,跨代亦只會繼續貧窮,可惜沒有太多人願意協助這些漂流青年重找方向。

今日高級程度會考放榜,三萬多人有一半將會落空,無緣進入八所政府資助大學,幸運之神未必像兩年前中學會考放榜時重臨眷顧,雖然都不愁升學出路,機會的確比以前多,有能力到海外升學的已很普遍,留下來的亦可入讀私立大學或社區學院。只是就業機會就比以前少,他們算是幸運,起碼讀到中七,不過今日的中七學歷能做些甚麼?恐怕還是繼續讀書好。

今日的父母很關心子女將來出路,很早便為他們鋪路,希望能走一條好走的路,但往往不自覺地造成傷害。我們那一代的父母,文化水平低,為了生活,雖關心子女學業但也愛莫能助,子女幾乎可以完全獨立去決定自己未來,揀學校填表格全都一手包辦,能讀得上父母自然死慳死抵供書教學,若自知不是材料的,家長亦鼓勵及早投身社會,孩童生活過得比較愉快。今天的孩子沒有太多自主,因為他們的父母都比上一代的父母能力高,代孩子決定一切,工作雖忙仍為孩子籌謀,找名校,入住名校網,甚至虛報地址,由幼稚園開始便學百般武藝,要背誦大量英文生字,以前學校是填鴨式教育的基地,今天家?亦變成填鴨農場。本意是好的,結果卻令孩子過早失去學習興趣。家長不踏實,學校也變得不踏實,誰影響誰或許是雞和雞蛋的問題。學校為了聲譽,要教「好學生」。以前的教會學校很多建於木屋區,真的為貧苦大眾的子女提供學習機會,讓他們改變命運,但今天很多教會學校,要看學生的家庭背景,家中有沒有傭人,接送子女是哪一類型汽車,父母是不是CEO,學生鋼琴是否演奏級,成為取錄「好學生」的條件。正如一個廣告,小女孩入學面試,她說人人叫我爸爸是Boss,說明了社會的浮誇。

香港的教育制度,幾十年來給一個又一個不懂教育的官僚玩殘,傳統思維根深蒂固,中五必要升讀中六(大學預科較動聽),中六中七仍被認視為入大學的唯一途徑,快將實行十年的副學士社會認受性仍然不高,一切的扭曲由幼稚園開始,小一派位、中一派位。高級程度會考剛剛放榜,遲些又到中學會考放榜,重成績不重學養,有教無類的還有多少人?老朋友港專校長陳卓禧的一句話發人深省,辦教育的誰不想教「好學生」,但教育最重要的意義是要「教好」學生。
黃華輝

前新聞工作者, 關注傳媒教育及生態、公共政策,著有『公開醜聞」。
   0    0    0    0

Rank: 7Rank: 7Rank: 7


13224
2#
發表於 08-6-30 23:37 |只看該作者
原文章由 mattsmum 於 08-6-30 19:39 發表
家長不踏實,學校也變得不踏實,誰影響誰或許是雞和雞蛋的問題。學校為了聲譽,要教「好學生」。


真是剪不斷的雞和蛋的問題 不過,邨校老師要面對用粗口當招呼的家長,有時也很無奈。

確實,我們的孩子條件較上一代好,能力,尤其是分析和決斷力就較上一代差……

我個人是出來工作後再讀上去的,所以不覺得有什麼必要一定要接著讀上去?個人經驗,假如出了校園又再進去的,其實無需怎樣"教好",學校只要提供一個空間,就可以讓他們扭轉自己的路。

"恐怕還是繼續讀書好"這樣的思維,大概是家長為讓自己良心好過想出來的"恐怕"吧?

Rank: 7Rank: 7Rank: 7


12456
3#
發表於 08-7-1 00:13 |只看該作者
原文章由 csy_ma 於 08-6-30 23:37 發表


"恐怕還是繼續讀書好"這樣的思維,大概是家長為讓自己良心好過想出來的"恐怕"吧?


csy_ma,

有幾個朋友,他們的兒女都非常抗拒讀書,但仍然強迫他們繼續讀下去。我的看法是,如果對讀書抗拒到這個地步,書是沒法讀得好的,因為根本他們沒法想像究竟讀書是為甚麼?是為誰而讀?
不如讓他們早點出來做事,看看這現實世界,看看學歷低會碰到甚麼難題,然後才能親身體驗讀書的功用,才能夠將讀書由「為父母榮耀而讀」轉化成「為自己前途而讀」。


不過言者諄諄,聽者藐藐,他們全都不聽我的忠告,強迫子女繼續讀下去,日後都證明讀了等如白讀,幾年的光陰全都泡湯。

Eviepa

Rank: 8Rank: 8


19746
4#
發表於 08-7-1 08:15 |只看該作者
原文章由 eviepa 於 08-7-1 00:13 發表


csy_ma,

有幾個朋友,他們的兒女都非常抗拒讀書,但仍然強迫他們繼續讀下去。我的看法是,如果對讀書抗拒到這個地步,書是沒法讀得好的,因為根本他們沒法想像究竟讀書是為甚麼?是為誰而讀?
不如讓他們早點出來做事,看看這現 ...

Eviepa,

我覺得要避免 csy_ma 所說的問題:「分析和決斷力就較上一代差」,就要把重要的決定交給孩子去分析,讓他決定自己的前程,無論最終他的決定是就業,還是升學,都應該讓他做決定。事事為他決定,只會減弱他的決斷力和分析力。而要令他不依賴父母做決定,一定要使他覺得他在某些方面遠比父母強,比父母更有能力做出更適當的選擇,有信心和把握為自己做最好的決定。

如果升學是孩子自己的決定,這「為父母榮耀而讀」的問題也自然不存在。

[ 本文章最後由 ChiChiPaPa 於 08-7-1 08:23 編輯 ]

Rank: 7Rank: 7Rank: 7


12456
5#
發表於 08-7-1 10:08 |只看該作者

回覆 #4 ChiChiPaPa 的文章

ChiChiPaPa,

我是自由主義者,你更是超級自由主義者,大家都主張儘快放手,讓子女自己去闖、去碰壁。如果每一個家長都懂得甚麼時候應該放手,那麼香港的人口質素很快地會有大的改善。但問題是,小學階段是可以由父母的嚴密操控的情況下取得不錯成績;反之,自由放任之下的小孩,成績通常不會好到那裡。很多時,前者在小學階段取得了不錯成果後,引證了「嚴密操控就是負責任家長應有之義」,到中學時照辦煮碗,繼續採用賴以成功的「公式」,於是便——出事了。

我親朋戚友中,最極端的例子是,在這個暑假中,她聘請了一個學問不甚了了的「補習老師」,每個week day都到她家裡,目的不是要補習,而是要監視著我她明年考會考的女兒,要她每天都勤力讀書。這樣的人盯人,怎可能讀書讀得理想?

Eviepa

Rank: 3Rank: 3


493
6#
發表於 08-7-1 10:56 |只看該作者
原文章由 mattsmum 於 08-6-30 19:39 發表
辦教育的誰不想教「好學生」,但教育最重要的意義是要「教好」學生。
很多邊青夜青,接受訪問時總表示後悔當初只管玩耍,沒有好好讀書,但動極思靜,漂流了幾年後很想再度入學,重拾校園樂趣,只覺太遲,怕給人笑自己超齡,又不知如何 ...


也許是危言聳聽.

幾年前台灣停了三通的商談,我說對香港,這是好事.當時有估計香港會因為中台貨運營業額的損失約有 200億.三通對航運界影響祗是辦公室由香港搬到大陸而矣,但那些中港運輸司機,駁腳的散車,會少了多少收入?

沒想到馬英九,三通之外,還加上自由行,人民幣台幣找換,一塊兒做.

1.先講三通,貨不經香港,自然是中台港口貿易,但這些設施配套,祗是光做中台貨運?一定不會.有機會到鹽田港一看,那貨櫃碼頭的規模,足以重傷香港的物流業.運輸業,相信很快出現困境.

2.自由行,中央另一目的,是讓人民幣排洪.但香港的旅遊業,的確不夠看頭,香港五天遊?開玩笑.但台灣呢,北中南,東岸,蘭嶼.一星期肯定不夠.對香港剛回愎的零售業,無疑是是一把放血的刀.

三年前看了一份內部文件,其中談到香港的發展.因為職位不足,新生代必需要離開出生地去謀生.香港會是一個適合退休人士的地方,這大概論可解釋最近樓盤,都十分注重會所的設施,豪宅的暢旺,低密住宅用地競投特別激烈.

香港已沒有了生產工業,幸好法制的完善,上海和深圳的交易所又吸引不了外資,加上人民幣升值壓力,才保留了金融中心的地位.否則,香港還有什麼價值?

董時代挖空心思,祗有物流業尚可落實,三通之後呢?

700萬的人口,正在老化中,要平衡,就鼓吹生育.但職位呢?

隨人口增長,需求就是衣食住行,醫葬.

想一想,這些行業需要幾多人材,有幾多高收入戶?

人口老化另一問題,是供養問題,香港不是福利社會,新生代如何負擔?

現在三十歲能養活自己的比例如何?能供養父母,外父外母,的又幾多?

所以,你會如何武裝你的孩子?

有人想再讀書,是因為他們感受到低學歷謀生的困難,但有幾多人真的有第二次機會? 14500的大學學額,這個月,又有15000人加入競爭行列了.

Rank: 5Rank: 5


3693
7#
發表於 08-7-1 14:20 |只看該作者

回覆 #2 eviepa 的文章

why 兒女都非常抗拒讀書?
人盯人?嚴密操控?

I heard about this too :"小學階段是可以由父母的嚴密操控的情況下取得不錯成績;反之,自由放任之下的小孩,成績通常不會好到那裡。很多時,前者在小學階段取得了不錯成果後,引證了「嚴密操控就是負責任家長應有之義」,到中學時照辦煮碗,繼續採用賴以成功的「公式」,於是便——出事了。"

Rank: 5Rank: 5


3693
8#
發表於 08-7-1 14:27 |只看該作者
needs to work outside HK? that is already happening,
heard about "2/5 子" ? they leave HK on tuesday and come back on friday, everyweek, working in china.

Rank: 5Rank: 5


3693
9#
發表於 08-7-1 14:59 |只看該作者

回覆 #8 mattsmum 的文章

tears in my eyes, good teacher!.

清貧生4A報老師一表之恩 李sir眼濕濕:讀書是他唯一出路
(明報) 07月 01日 星期二 05:10AM

【明報專訊】3.8萬名應屆高級程度會考    生昨早在滂沱大雨下迎接放榜,接過決定自己人生去向的成績單。芸芸考生中,上演一幕幕師生、親子之間的動人故事﹕清貧學生憑恩師無私的扶持及鼓勵,考取4A1B佳績,誓要走出貧窮宿命;

吳卓然每次開考前,例必脫下鋼帶手表,放在案頭,以便在3小時的考試中,提醒自己要適當分配答題時間,才能發揮到最好。一年前,家境清貧的卓然從未擁有過一隻手表,每次考試都是靠試場牆上的大鐘「報時」;昨日,他接過4A1B的成績單,送他鋼帶手表的中史老師李振榮比誰都高興,李sir紅眼說﹕「讀書是(吳卓然)唯一的出路。」

以往無手表 靠試場大鐘「報時」

18歲的吳卓然在天水圍    的元朗信義中學念書,他在家中排第二,有兩兄弟,哥哥剛升大學,弟弟將升中一;爸爸是地盤工,負責駕駛機車,是家庭經濟支柱,但有時開工不足,媽媽是家庭主婦。

礙於經濟狀,卓然平時沒有太多零用,為減輕家庭負擔,每年農曆新年他都會儲下利市錢,作為整年花費。來回天水圍與旺角    一次,車費大概要30元,卓然說﹕「這於我已是個負擔。」

妥善分配時間是應考秘訣之一,可卓然沒有手表,考試時全靠看禮堂內的大鐘。有一次校內試,卓然被分配到沒有掛鐘的班房考試,剛巧李sir看到他手腕「空空如也」,決定送他一隻手表,讓他少一點煩惱。卓然昨日回校取成績單也戴李sir送的手表,「每次考試看到它,就好像感到李sir的關懷」。

卓然口中的李sir,是他中三選讀歷史時的伯樂。教授中史的李sir常以手機短訊鼓勵卓然「加油」、「放鬆心情」;卓然記得,應考中史前一天,突然收到李sir的短訊,寫「考試時要放輕鬆,字要寫靚!」原來字體潦草是卓然的弱點。

李sir在試前的叮囑,卓然都記住了,中史科終把A摘下,亦為當年會考    失手「挽回分數」。李sir說﹕「今年高考中史卷特別難,其實我很為他們擔心」,說,他眼眶紅了,「我經常鼓勵他,讀書是唯一的出路」。

自小愛歷史 盼讀法律

卓然自小愛歷史,他說中三選科時,曾在文科和理科之間猶豫,最後還是忠於興趣,及後更在高考報考3科AL科目,包括中史、歷史及地理。讀自己有興趣的科目,加上李老師的鼓勵,終在高考取得4A1B,包括中文A和英文B。

李sir很欣賞卓然的毅力,說他是文科班中唯一敢挑戰3個AL的學生,是「one and the only one」。

卓然盼望入讀香港大學    法律系,畢業後能回饋社會。作為升學及就業輔導主任的李sir十分贊同他的選擇,認為他在歷史科學到的分析技巧有助研讀法律。李sir正安排卓然申請獎學金,以減輕他家裏的負擔。

明報記者 周倩炘 蔡惠華 馮樂琳 吳欣欣

Rank: 7Rank: 7Rank: 7


12456
10#
發表於 08-7-1 15:43 |只看該作者
原文章由 mattsmum 於 08-7-1 14:20 發表
why 兒女都非常抗拒讀書?


mattsmum,

我所見的個案當中,最抗拒讀書的小朋友都是嚴密監控之下的產物。

Rank: 8Rank: 8


19746
11#
發表於 08-7-1 20:02 |只看該作者
原文章由 eviepa 於 08-7-1 15:43 發表


mattsmum,

我所見的個案當中,最抗拒讀書的小朋友都是嚴密監控之下的產物。


但當中的因果關係未必是這樣的。可能小朋友抗拒讀書是「因」,而令至父母需要嚴密監控。如果小朋友會自動自覺讀書,父母當然無需要做任何動作去監控。

至於到中學時,父母嚴密監控下,孩子成績仍然倒退,可能是因為父母的影響力會隨著孩子長大,而不斷減少。

由於影響力實際上減少了,到中學時期,不論父母用監控或放任政策,都可能無法扭轉孩子成績下滑的情況。

[ 本文章最後由 ChiChiPaPa 於 08-7-1 20:07 編輯 ]

Rank: 7Rank: 7Rank: 7


13224
12#
發表於 08-7-3 23:15 |只看該作者
睇人地既陳年舊Blog,睇到06年既新聞評論(引如下),想藉此探討一下,什麼"教好"學生,學生最需要學的,又是什麼?


如果有選擇,我寧願拿6A,不是10A
摘自http://diumanpark.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230926

diumanpark | 10-Aug-06, 01:17


每年會考放榜,報章的特寫不外乎兩個角度:十優狀元和零分考生。
會考狀元,就是我昨天未說的(1)——盡了超人努力,成為會考狀元。

今年,更史無前例有廿五個十優狀元。報刊很喜歡訪問狀元,而狀元的答案往往也跟其尊容般千篇一律:平時要溫習,留心聽書,不要開夜車,生活要平衡,不要做蛀書蟲,不要死背書,十分重視運動……仿佛取十優,還易過做三線女優。
但我相信,成功必需付出代價,要拿取超人的回報,便要付出超人的代價——包括犧牲開拓其他領域的代價。

如果你是個天才,各方面都平衡得很好,輕輕鬆鬆便取得十優,恭喜你,你是得天獨厚。
但如果你像絕絕絕大部人一樣只是個平凡人,寧願犧牲人生中其他發展,包括人際交往、兩性關係、個人興趣、視野、課外知識、健康、修養等等,硬要(或被家長硬要你)去取得十優,我只好祝福你。

因為人生由很多科目組成,沒有人能在人生這個考試拿取全優的成績。
人生,是以平均分計算。如果人生有十科,你七科拿合格或中上成績,有兩至三科拿到優越成績,人生已算不枉。
完美的會考成績,代表甚麼?記憶力好?懂得僵化的評分機制?博學多才?

每年,我都希望有一個狀元,在接受訪問時這樣回答:
「我堅決反對會考,但我無法掙脫這個社會的期望,只好無奈地玩這個遊戲。我知道,我玩得成功,只是熟悉獲勝的規則,並不代表我成就非凡,就像你們大人去考車一樣,考得再好,出到路面不也是提心吊膽,重新學習嗎?

「不通過這個遊戲,我沒法實現我的願望。我的願望是甚麼?我雖然是這個遊戲的皇者,但我知道,在這個遊戲敗給我的,更有可能比我成功。所以,我希望有一天主管香港教育政策,把這個無稽的考試制度和課程親手推翻。」


星期日(2006年8月6日)明報訪問了一個1997年的九優狀元和一個2001年的十優狀元,且聽他們今日的心聲:
九優狀元:

「我現在教書……就算沒有9A,我想我的路也是差不多吧。

「當學生得知老師曾經是狀元時,必會驚訝問『你幹嗎來教書?』

「我早已習慣了『為什麼教書』、『你應該好叻』等問題,我只能向他們解釋,成績好不是必然會叱吒風雲賺大錢,能夠做自己喜歡的事,反而會開心滿足。

「成績代表一種achievement,但不會很影響我的人生。我現在很安定。我最想的,是如何教好學生。」

十優狀元:

「會考5年後發現,會考高分,不代表真的很『叻』。
「對事業充滿憧憬,希望將來進身管理層,但認為這些成就『與會考沒有太大關係』,最重要的,是個人能力。

「以前不知天高地厚,以為10優了不起,高考時愈來愈吃力,才發現自己並非很聰明,才知會考只是考「勤力」。現在,他認為10A只是勤奮加運氣得來的,反而羨慕長袖善舞、愛玩又有搞活動能力的同學,自己除了考試,好像什麼都不會。

「如果有選擇,我寧願拿6A,用多些時間做其他事」

「當初太用心讀書,以致至今未嘗戀愛滋味,如果沒有10A,可能這幾年生活會更開心,更有時間玩、搞活動、認識朋友,經歷多點不同的事,現在……太平淡了點。」

Rank: 7Rank: 7Rank: 7


12456
13#
發表於 08-7-4 00:35 |只看該作者
不要說10A,6A也嫌太多了,讀書最好是這樣:成績剛好能進入自己喜歡的學系就可以了。

大好光陰,應該多娛樂、多看自己喜歡的書來尋求自己喜愛的學問(不一定是要考的東西)、多享受一體一藝。這樣不但人生更加美好,而且長遠來說,競爭力更大。

Eviepa

Rank: 7Rank: 7Rank: 7


13224
14#
發表於 08-7-4 18:21 |只看該作者
原文章由 eviepa 於 08-7-4 00:35 發表
不要說10A,6A也嫌太多了,讀書最好是這樣:成績剛好能進入自己喜歡的學系就可以了。

大好光陰,應該多娛樂、多看自己喜歡的書來尋求自己喜愛的學問(不一定是要考的東西)、多享受一體一藝。這樣不但人生更加美好,而且長遠來 ...


Eviepa:

個Blog主既思維同您幾相似:

會考成績,只是用來迎合這個社會需要(現在是市場需要)的一張入場券,或一張較佳的工作證,入了場,再好的成績也沒用。反而,一種藝術修養,必定令你受用終生。因為社會不是迪士尼,入了場,你會遇到挫折、奸詐、失戀、出賣、失望、沮喪、無常、詭變…….,這些事,十優完全幫不了你,反而一項藝術修養,會撫平你的心靈,讓你更勇敢向前走。

而且,十優的學問你會忘記,修養,會跟著你一生一世。

摘自:考十科,不如發掘一種藝術
diumanpark | 11-Aug-06

Rank: 3Rank: 3


493
15#
發表於 08-7-4 19:11 |只看該作者
原文章由 csy_ma 於 08-7-3 23:15 發表
睇人地既陳年舊Blog,睇到06年既新聞評論(引如下),想藉此探討一下,什麼"教好"學生,學生最需要學的,又是什麼?


如果有選擇,我寧願拿6A,不是10A
摘自http://diumanpark.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230926 ...


拿多少個A是一個客觀的現實,有真的是10A,也有幸運的10A.如果寧願少拿A是一個絕對多數,這段引文可以成立,如果不,對真10A的高材生就有欠公平.

高材生沒有一定的制服,固定的長相.所以日常生活我們不易察覺,有一天他在抱怨時,我們就容易放大了他的遭遇.

我有一個學長,成績相當好,第一次沒有考上台灣大學醫學院,他情願讀先修班,重考一次.結果,以第一名考上台大醫.

第一學期物理測驗,他有同學向教授說:
教授,你出這種題目,有沒有覺得侮辱了我們?
教授當時就回應一句:哦,對不起.

結果是我這個學長物理一科重修了兩次,即是修了三年才過.

強調的是這學長不是書呆子.他是籃球,排球校隊主將,桌球高手,保齡球得過紅瓶.

他嘆過:天下之大,天才之多,真的見過了.

我在大學,宿舍竟然編了一個全系第一,和一個全班第一同房,這兩個人,我很少見到他們溫書超過11點.

更令我驚嚇的,是在電腦室,裡面很多人在打遊戲,而這些遊戲,都是他們自己寫的.

有一次,我一個同學在寫報告,用的是中文 那年是1984年,我問他,為什麼有中文,他說這是他設計的中文文書系統.這同學大一時在公開程式設計比賽,計算圓周率小數點後第50個位,取得第二名.大學二年級已有一日本公司給了他一紙畢業後的聘書.天才,完來就活在我們身邊.


有一個傳說,成績取A的人留在學術單位,B的人會是企業的管理層.C的會是老闆而D以下就是一般勞力人口.

這沒有統計數據支持,亦不肯定適合於那個社會,但我相信,因為我周遭可印證的事例很多.

上述的天才,兩個取得博士留在大學做研究,一個就去了日本,他不是商材,因為後來的中文系統,不是他,也不是他任職的公司開發的.平白失去了一條財路,但他沒有可惜,亦沒有到處跟人說他之前的創作.

再者,就是我們的歷史,自古的開國皇帝,全都是市井出身,士,是有功名的人,是陶瓷了,會惜身,更會惜名.所以,他們祗是默默的以出將入相為最大成就.

至於草莽,沒有東西可輸,就會去爭非份之位.

考C的人是社會上搏奕族的中流,因此每次放榜,都有一些成功人士在說他們當年的成績如何如何.

所以,我不認同這種理論,評價10A的資優生.而事實上,這些10A,是動靜皆宜.我感慨的是,香港這些上玉,卻沒有遇上大師傅去雕琢,平白流到玉器市場賤賣了.

如何培養小孩,是成人的價值觀,這是決定了如何武裝孩子的大原則,是人說人殊.

有人以為社會正在大改變,自己脫俗地走另一條路?在武昌起義之前夕,有幾多人不是仍在為科舉努力?

[ 本文章最後由 joenjac 於 08-7-4 20:23 編輯 ]

Rank: 7Rank: 7Rank: 7


13224
16#
發表於 08-7-4 22:42 |只看該作者
原文章由 joenjac 於 08-7-4 19:11 發表

我感慨的是,香港這些上玉,卻沒有遇上大師傅去雕琢,平白流到玉器市場賤賣了.

如何培養小孩,是成人的價值觀,這是決定了如何武裝孩子的大原則,是人說人殊.

有人以為社會正在大改變,自己脫俗地走另一條路?在武昌起義之前夕,有幾多人不是仍在為科舉努力?


joenjac:

您說得正點:在香港的大學,很多學生愛以此較量的是誰的兼職最賺錢。現時香港學府的研究生,泰半為內地高材所佔。整個社會氛圍不同,較難類比。
(原來您跟梁文道等一樣就學於台灣,怪不得!數數香港能冒起的寫字人,除了新一代的鄧小樺外,有誰僅於本地學府就學?)

估計,理科優勝者較易取得多A,文科則考答題技巧多於料子,精於答題不等於可把知識內化成為學養或智慧。以此論,少花時間學這些只為混上大學的技巧也不為過。

對的,"脫俗"要付代價的,不過,通常行另類都(或被迫)較能獨立思考,有助他日後面對卒然臨之的人生轉變。

[ 本文章最後由 csy_ma 於 08-7-4 22:47 編輯 ]

Rank: 5Rank: 5


3693
17#
發表於 08-7-25 13:36 |只看該作者

回覆 #1 csy_ma 的文章

Perhaps the ED should close all "unwanted" school now so that those left will not worry about their survival.

教 局 : 勿 以 成 績 差 勸 退 學  
  (星島日報報道)多所中學近日被投訴勸退成績欠佳的學生,教育局昨特別發信予全港中、小學,提醒學校不應以成績欠佳為由,開除學生或勸喻其離校。不過,深水區直資學校基督教崇真中學昨再被家長投訴,指校方於去年要求他預先簽署自願退學書,表明其兒子至今年二月成績仍未達標,便即時被開除學籍;校方回應指,退學書是家長為子女試升而作出的承諾。

  教育局昨向中小學發出指引表示,非常關注近日有家長指子女因成績未如理想,被學校開除學籍或勸喻離校。當局提醒學校,保障學生接受教育的權利最為重要,不應以學業成績欠佳為由,將學生開除或勸喻他們離校,重申此做法並不符合教育原則。

  當局又指出,所有學生完成中三

後,若有志及有能力繼續升學,均享有升讀高中的機會。隨新高中學制於○九學年實施,所有學生都會在原校完成六年的中學教育。對於成績未如理想的學生,學校應制定妥善的教與學策略,為他們提供適切的協助及輔導。

  家長梁生昨致電電台節目表示,其就讀於崇真中學中二的兒子,去年因成績欠佳而遭校方要求重讀中一。

  他提出讓兒子試升中二,校方卻要求他預先簽署自願退學書,但日期卻是今年二月,「二月二日是派成績表的日子,校方指如果兒子的成績屆時仍未達標的話,退學的決定便即時生效」。

  該校校長丘頌云接受電台訪問回應指,該名學生現時仍於該校就讀,校方並沒有強逼家長簽署自願退學書,同類個案亦不多。他說:「除學業成績外,校方更重視學生的學習態度;有時候學生應該留班,但家長卻想他們試升,用信件表達承諾 是其中一個做法」。

  教育局發言人指,當局已與家長及該校接觸了解事件,認為學生未能適應學習環境,鼓勵家校加強溝通,尋求方法協助學生。

  津貼中學議會主席黃詩麗認為,當局指引與學校處理學生升級的一貫措施相符。但她指,若有學生已多次留班兼無心向學,學校一般會勸退他們,另尋合適的出路,她建議學校及早通知家長,讓學生有足夠時間另覓出路。
2008-07-25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返回列表
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