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小學雜談 培僑小學 Open Day
查看: 5193|回覆: 36
go

培僑小學 Open Day [複製鏈接]

Rank: 4


846
1#
發表於 05-11-22 21:38 |只看該作者

培僑小學 Open Day

Click Here 1


Click Here 2

Rank: 3Rank: 3


166
2#
發表於 05-11-22 22:27 |只看該作者

Re: 培僑小學 Open Day

thank you

Rank: 3Rank: 3


305
3#
發表於 05-11-23 00:33 |只看該作者

Re: 培僑小學 Open Day

Hi,

我個小朋友15分成功入培僑小學,想認識多D這學校,可否一起研究下,謝謝  

Rank: 5Rank: 5


3093
4#
發表於 05-11-23 15:34 |只看該作者

Re: 培僑小學 Open Day


培基有沒有超標?有幾多張申請表?

Rank: 5Rank: 5


2264
5#
發表於 05-11-24 11:35 |只看該作者

Re: 培僑小學 Open Day

請問你們是指邊間培僑 .  其實培僑是屬BAND 幾 ?  請多指教.

Rank: 2


36
6#
發表於 05-11-24 23:26 |只看該作者

Re: 培僑小學 Open Day

Hi, Pinky

咁點解你揀培僑小學呢?我就揀了聖送米迦勒但失敗了!

我就聽說 佢口卑不錯,上咁位,但我想了解多D,例如Band 幾?幾多%派去Bank 1 中學?自行派位收了多少申請表?

各位可否比D意見?謝謝幫忙!!   

Rank: 6Rank: 6


9494
7#
發表於 05-11-25 11:08 |只看該作者

Re: 培僑小學 Open Day

我囡囡都入咗培僑, 好開心   

Rank: 5Rank: 5


2264
8#
發表於 05-11-25 12:44 |只看該作者

Re: 培僑小學 Open Day

maylmm

請問你是入了邊間培僑.  沙田或柴灣?  培僑的評價如何?  有什麼好的地方呢?  真的想了解此校....

Rank: 6Rank: 6


9494
9#
發表於 05-11-25 12:47 |只看該作者

Re: 培僑小學 Open Day

hi, urgybrian,

我想問你點解你會揀聖米迦勒呢, 是否因為它比較出名的原故.

之前我都不知揀聖米迦勒定培僑好, 因大家都是千禧校舍, 設備好, 我只知培僑口俾都不錯. 而聖米迦勒又比較出名.
當我參觀過兩間學校的開放日, 及聽過兩位校長的講話後, 我完全不須考慮了, 我一定揀培僑.
原因 :
1.        看到培僑的校長, 老師及學生在開放日, 上下一心、熱情及有禮款待都給我良好的印象; 你不妨在12月的開放日參觀一下.
2.        培僑校長講話務實,謙厚. 反觀聖米迦勒的校長經常都將自己學校如何如何多人爭掛在口邊, 記得有家長問他升中的比率, 他說Band1至Band3都有, 不過, 又接着強調該校升中的Band 1學生, 是Band 1中的Band 1學生. 又說常有記者訪問他, 以我所知經常都只是明報訪問他.

其實不只我一個參觀完聖米迦勒有反感, 你可在Baby Kindgom小學雜談中查看.

教學理念其實每一間都差不多, 但校長, 老師的質數是非常重要,會直接影響小朋友的發展及思想. 請三思.

今次派位公佈那天, 我到培僑看結果, 我見校長站出來跟家長講解, 態度非常友善, 所以我覺得我無揀錯.

如有同意或不同意見者, 歡迎參與討論.

Rank: 2


36
10#
發表於 05-11-26 00:16 |只看該作者

Re: 培僑小學 Open Day

Maylmm,
點解我揀聖米迦勒呢, 是因為它派Band 1 中學有40%,而培僑好似派Band 1 %不高. 此外我又擔心培僑會否紀律過於鬆散?其實我都掙扎了很久.
其實除了這兩間外,我又考慮聖馬可,貪佢一條龍,升中不用煩.
其他揀了培僑的家長,可否分享點解揀佢呢?又點解不揀一條龍的聖馬可呢?.謝謝

    

Rank: 3Rank: 3


305
11#
發表於 05-12-1 18:41 |只看該作者

培僑小學 Open Day

請發表下, 謝謝  

Rank: 5Rank: 5


2769
12#
發表於 05-12-2 13:29 |只看該作者

Re: 培僑小學 Open Day

urgybrian
自聖米迦勒搬左去柴灣成為BAND 1後,好多家長成為搶手貨,果個校長變得特別囂,一個地區好影響性好大,但要了解呢幾年係唔係咁掂,要睇落去
好似寶血係跑馬地原本係間好學校,搬到柴灣成績一落千丈,仲降曬banding.

Rank: 2


36
13#
發表於 05-12-2 21:00 |只看該作者

Re: 培僑小學 Open Day

Hi anna_gigi,

How about 一條龍的聖馬可呢? 有冇意見可參考?

Rank: 3Rank: 3


305
14#
發表於 05-12-3 01:53 |只看該作者

培僑小學 Open Day

想問聖馬可小學的校長和老師是否聖巴西流過檔的? 因為無論在校舍、師資聖巴西流大家都知稍為遜色, 所以為免殺校, 先和聖馬可中學結龍, 無可否認都係為六年後入聖馬可中學, 值得嗎?

Rank: 5Rank: 5


2769
15#
發表於 05-12-3 10:11 |只看該作者

Re: 培僑小學 Open Day

urgybrian
聖馬可一條龍,小學前身是聖巴西流,尼間都有d聞名,再加上聖馬可中學係band 1學校,所以好多家長都好吸引,但始終係合併新校多多少少開始會未見好評,要慢慢用時間睇落去
好似小西灣新校一條龍漢華小學加中學,你地又點睇

Rank: 6Rank: 6


9494
16#
發表於 05-12-3 10:29 |只看該作者

Re: 培僑小學 Open Day

pinkynsp, 你好,


我個同事係聖馬可中學的舊生, 因明年佢個囡囡都要揀小學, 所以佢今年都有返去聖馬可同校長傾, 校長話因要全部接收聖巴流小學的學生, 所以預咗banding會跌, 所以校長話會盡力做番好.
我同事聽完之後佢話唔會揀聖馬可小學, 不過, 六年後的事無人能知. 祝大家好運啦.

Rank: 4


846
17#
發表於 05-12-3 12:31 |只看該作者

Re: 培僑小學 Open Day


大學線 校園/教育 第55期 創新教學 跳出傳統框框 Click Here


創新教學 跳出傳統框框

         為了配合教育改革,不少直資學校及津貼學校紛紛推出創新教學,港大同學會小學和培僑小學便是其中例子。兩所學校均在普通學科以外加入單元課程或專題研習,如戲劇、舞蹈、甚至以「活出生命彩虹」為題的課程,配合教師自行編寫的教材和習作,將一些過往被視為課外活動和德育的課題正規化,令學生涉獵更多更廣的知識,達至全人教育的目的。

港大同學會小學
         於二零零二年創立的港大同學會小學為了推行創新教學,特意將上課劃分為兩個時段﹕上午以教授傳統學科為主,即是中、英、數和常識等科目﹔下午則以單元課程形式授課,當中包括一些學生甚少接觸的課題,例如體操、社區服務、舞蹈、視覺藝術等,學生在一個學年可修讀十二個不同的單元。

特色一﹕培養學生創意
         除了內容新穎之外,當中還加入不少創意教學的元素。例如在舞蹈課中,在香港演藝學院畢業的歐美儀沒有教同學正規的步法。只見她舉起寫上指示的紙牌,學生可按指示跳出自己的舞步,自由發揮其舞蹈潛能,如紙牌寫上「曲線」二字時,有的小朋友扮飛機曲線飛行,有的卻按音樂節奏隨意起舞,各有特色。至於戲劇單元方面,教師更將課程與人際關係結合。老師要求學生分組聽聲音辨樂器,學生需透過討論、投票等辦法解決組內的意見分歧,達成共識,從中測試學生與人相處的能力。

          這些單元課程不是由一般老師兼任,而是由受過正規訓練的老師負責,因此課程並不像一般學校的課外活動的隨意。

         至於考核方面,小一學生須在首兩個階段修讀戲劇、舞蹈、音樂和視覺藝術四個單元課程。在分別完成四個單元後,他們會在最後階段再修讀一個包括該四個課題的「綜合藝術」單元課程,目的是讓學生將之前在四個單元所學到的基礎技術綜合運用,老師更可考核他們融會貫通的能力。

特色二﹕走出課室
         此外,單元課程主張走出課室,學校常常舉辦參觀博物館、美術館等活動,打破以往在課室聽老師授課的傳統。學生在修讀「社區服務」課程的時候,更會探訪老人院及表演,學習怎樣去照顧和關心長者。活動過後,老師會要求學生在周記中寫下感想,讓學生回顧自己的經歷外,又能訓練他們的寫作能力。

         港大同學會小學校監陳淑玲表示,將單元課程列入正規課程的目的,是希望確保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學習經歷,培養學生思辨與創新的能力。

小孩愛上學去
         成立只有半年的港大同學會小學在零一年舉辦的介紹會就吸引了八百多名家長出席,成為其中一所受歡迎的直資學校。現時身兼家長及學校項目統籌主任的陳李碧蘭,當日就是因為認同學校的辦學理念,而毅然決定讓兒子「降級」轉校入讀小三。

         就讀小一的林愷庭很喜歡上學,他欣喜地說﹕「我最愛上『社區服務』的課,因為可以走出課室上課,到老人院探望長者。」他母親更笑說﹕「他放假時也嚷著要上學去呢﹗」

         除了學習態度外,學生的性格也有所轉變。高靖於本學年轉往港大同學會小學升讀二年級,他在以往表現得很文靜,不論在學校還是在家裏,他總是不太愛說話。他父親表示﹕「自高靖轉校後,他在課堂裏與同學和老師溝通的機會多了。人際關係不但有很大改善,還結交了不少朋友,和父母溝通的時間也增加。」他認為,這些轉變與課程設計有關。

         陳美燕放棄了在台灣當一名中學教師,毅然走到港大同學會小學執教,因為她希望香港的學生能愉快地學習。「推行創新教學最大的成績是令學生喜歡上學,部分轉校生由以前的害羞、沒自信變成現在的有自信和勇於表達自己﹗」她雀躍地說。

功課量少
         為了讓孩子愉快地學習,港大同學會小學只要求學生做很少的功課。就讀三年級的張嘉康慶幸自己的功課量比其他小朋友少﹕「現時每日平均做功課大約需要一小時,但在讀傳統學校的堂弟則每日有五、六份功課。」

         陳淑玲表示,學校著重學生多元智能發展多於抄寫工作,校方鼓勵學生應多讀課外書來充實自己。有見及此,學校推行「助讀爸爸、媽媽計劃」,由學生在小息和午飯時輪流講故事給家長聽。

創新教學 還在摸索階段
         雖然得到家長師生的支持,但是港大同學會小學在第一學期推行教學時也遇到不少問題。

         任教中文科的陳美燕表示,預備教材最困難的地方是構思﹕「因為教材中有很多以報告和調查形式來做的習作,不知學生能否應付,所以設計教材時要考慮學生對這種學習模式的適應能力。」

         此外,有不少老師原以為用小組形式授課可使學生更有效地學習,後來卻發現這種方式較難控制課堂秩序,以致效果未如理想。陳淑玲和陳美燕均認為,最大的困難在於要不斷調整教材,在不斷嘗試中慢慢摸索,找出最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

培僑小學
         儘管港大同學會小學的教學模式創新,但原來有一間津貼學校比它還要早推行創新教學。培僑小學於三年前創校時已嘗試在教學方法中尋求突破,以「專題學習」的方式教導學生。校長連文嘗稱,知識可透過書本獲得,技能也可透過練習掌握,惟獨態度最難學。他解釋﹕「比方說,一位學生從課本認識『關懷他人』這個詞,就算他考試時懂得寫,也不代表他懂得關懷他人。」因此,他認為要讓學生親身體驗,才能培養出正確的做人和學習態度。

藉保護雞蛋 寓珍惜生命
         專題學習主要是舉辦一些環繞單一主題的活動,讓學生對該主題有較深入的認識。專題學習既可以是單一學科,也可以是跨學科甚至是全校性的,例如最近就以「活出生命彩虹」舉辦了一系列全校活動。

         在「活出生命彩虹」中,每級學生分別參與不同的活動。例如一年級學生需要自製器皿保護一隻雞蛋三天,從中體會保護生命的困難。活動後,老師會在討論時將「保護雞蛋」和「小朋友也是被長輩保護」兩者連繫,讓學生培養珍惜生命的態度。其他年級的活動也各有意義﹕二年級生探訪老人院、三年級生探訪弱能人士學校、高年級學生參與貧富宴等。

         培僑小學希望學生有全能發展,於是便著意減少學生的功課量。今年五年級的劉勇志憶述未轉校到培僑之前,上學簡直是件痛苦的事﹕「從前一天可以有十七份功課,現在只有二至三份。」現時他每天可騰出半小時閱讀課外書。

津校人力資源不足
         培僑小學是一所津貼學校,連文嘗認為學校在金錢上沒有太大的困難,他說﹕「其實舉行活動不需用很多錢,反而在人力資源方面可能有些不足。」該校課程發展主任袁麗珍坦言﹕「有時老師工作時間不充裕,需要由教學助理協助製作壁報等工作。而活動方面,如經費不許可的話,惟有減少些。」

         此外,由於受教育署條例所限,津校不能自行決定老師人數,連文嘗對此感到無奈。人手不充裕,老師的工作量自然相應地高。任教數學和常識科的盧德鎏表示遇到的最大困難是時間不足﹕「我們平時自己會設計教材,但每位老師平均要教二至四科,又要搜集適合學生又能突出學習重點的資料,實在有點力不從心。」

兩校評估方式迥異
         港大同學會小學致力淡化考試文化,學校在小一和小二推行無考試政策,捨棄一般學校以分數評估學生表現的做法,改為持續性評估。老師會就學生整個學期的上堂和學習表現撰寫一份表現報告,寫下評語給學生和家長參考。以常識科為例,老師會從「研習能力」、「協作能力」、「思考能力」、「創意」、「行動、價值觀及態度」及「知識」六方面作為評估準則。

         陳淑玲稱,從課堂表現及作業中衡量學生水平的持續性評估能夠使學生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學習,可以令老師更留意每個學生﹔家長也可從成績報告中全面了解子女的學習進度。

         家長張太認為這樣的評估方法比「一次定生死」的考試好,因為老師每天都會接觸學生,對他們有深切的了解,評估可以反映學生真正表現。不過,高靖的父親對此有所保留﹕「現在成績沒有指標,家長要重新適應新的評估模式。」
另一邊廂,培僑小學的評估方式則仍然以考試為主,但在成績表上會由班主任寫評語。對此,連文嘗慨歎﹕「我們也希望老師能做教案,但這樣做會大大加重老師的工作量﹗」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教授孔繁盛認為,兩種評估方法各有優劣,很難這樣比較。他說﹕「傳統方法所評估的範圍雖然狹窄,但分數卻是絕對客觀的指標﹔持續性評估的好處是學生能了解到自己在各方面的能力,而壞處是這樣的方法要求老師要有客觀而準確的判斷能力。」他舉例﹕假如兩學期學生在「盡責」一欄得到的等級都為「滿意」,家長則難以得悉子女是進步了還是退步。此外,若老師的評語不夠詳盡,學生也很難從評語中清楚知道自己的進度。

創新教學成效 尚未定論
         孔繁盛表示,兩所小學所推行的創新教學是否有成效,目前還言之尚早,但是它們在課程設計上的心思和嘗試還是值得鼓勵和肯定的。不過,學校在推行新政策時要承受風險,尤其是直資學校,他解釋﹕「直資學校一旦辦得不好時,學生就不會報讀,學生的來源就沒有保證﹔但津貼學校有一部分的學生是電腦派位而來的,在這方面看就較有保障。」
         
         孔繁盛認為,若果學校要推行新的教學模式,政府應給予足夠的自由度,並在資金、培訓上提供支援。


創意教學的詮釋


港大同學會小學的學生在老師的指示下翩翩起舞。

校監陳淑玲(後排中)認為,單元課程有強制性的必要,讓每個學生接觸不同事物。

培僑小學校長連文嘗﹕「做人和學習態度是要培養的,單是知道並不足夠。」

培僑小學舉辦「活出生命彩虹」、「國際兒童節」等全校性活動,讓每年級的學生參與同一專題學習。   

   

Rank: 4


846
18#
發表於 05-12-3 12:45 |只看該作者

Re: 培僑小學 Open Day


香 港 教 育 城: 校園經驗之愉快學習系列(九) 閱讀求知樂趣盎然 Click Here


採訪當日,在培僑小學操場上巧遇3位4A班的學生,正為早會的演出而進行綵排。原來,3人要透過風趣的角色扮演,演繹故事《農夫與狼》,為長達兩周的「情繫中華」之「傾訴中華情」活動,給全體同學來個熱身。透過學生精采、生動又富娛樂性的演繹,給同學們活活揭示了講故事的心得,例如必須熟讀故事,把內容徹底消化,以及透過生動的語氣,配合適當的身體語言,活靈活現的演繹出完整故事。

早會過後便是全校的早讀課,期間,校園又來了熱心的家長義工─「故事媽媽」,穿插於不同的班房裡,耐心地聆聽學生輪流說故事,評評分、提提意見。

連串繽紛有趣又輕鬆的活動,無非是校方致力推動校內的閱讀文化,培養學生對閱讀的興趣及習慣。因為,校長連文嘗堅信,要啟動學生的閱讀行為,必須先來引發他們對閱讀的興趣,絕不能只著重閱讀的功能。



為要推動學生多閱讀,早在2000年開校首年,連校長便借助「看圖書、說故事」這趣味的方式,引發學生對閱讀的興趣。及後再透過一個名為核心(CORE)模式的閱讀策略,從4大導向著手推動校內的閱讀風氣。

在核心模式中,「C」代表文化(Culture)─透過師長以身作則,跟學生分享圖書,推動學生閱讀;同時,公開獎勵及嘉許學生的閱讀行為等,以營造閱讀是愉快的;以及圖書是有趣的兩大價值觀念,令全校的閱讀文化得以建立。

「O」代表操作計劃(Operation Scheme)─透過獎勵活動「摘星計劃」,鼓勵學生跟同輩、師長、甚或是工友、學校文員、「故事爸爸」及「故事媽媽」等大膽說故事。

「R」代表資源(Resources)─增聘教學助理聽學生說故事;以及把每周 3 天的第一節課訂為全校的早讀課。

「E」則代表環境(Environment)─設立中央圖書館外,課室及操場亦擺放開放式書架,在「閱讀小天地」中還放置了舒適的枱椅,給學生營造有利閱讀的環境。

結果,此模式證實行之有效,隨著閱讀行為成功融入學生的生活裡,不用強迫,他們自然地建立了閱讀習慣。



今個學年,為要進一步了解個別學生的閱讀情況,連校長再向小三至小六的學生引進新法,進行「個別化閱讀諮商」問卷,過程中,師長會扮演積極的聆聽者角色,按既訂的方向,聽學生分享所讀的圖書,從而得知他們對所閱圖書的了解是否透徹深入,閱讀的書種有否偏差,老師可適時提供改進建議。



編者按:本文選自教育統籌局與香港經濟日報合作出版的《愉快學習、學會學習 ─ 學與教的探索》一書。
  
  
     
   
   
   

  




Rank: 4


846
19#
發表於 05-12-3 12:49 |只看該作者

Re: 培僑小學 Open Day

香 港 教 育 城: 教師專題 | 內化而成的悅讀文化 Click Here


踏進培僑小學,小記即被以下情境吸引:校園一角坐落一個書架,四周設有長檯及椅子。小學生們從書架選取圖書,有的各自閱讀;有的聽家長講故事;有的爭相向同學說故事。那種愉快的閱讀氣氛至今小記還記憶猶新。

  原來,眼前的地方,稱為「閱讀小天地」。

「那些家長是我們的『故事媽媽』、『故事爸爸』,掛著襟章的學生呢,就是『小老師』了!」連文嘗校長語帶滿足的向小記介紹道。

  摘星 營造閱讀氣氛

「閱讀中學習」是香港課程發展議會《學會學習──終身學習、全人發展》政策文件中的四個關鍵推動項目之一。不少報告均指出閱讀理解與聽、說、寫等語文能力關係極為密切。培養學生閱讀興趣及習慣既然這麼重要,應從何處入手呢?

推動閱讀文化為培僑小學的重心計劃之一,至今成效不俗。普遍的學界閱讀計劃多是要求學生填寫閱讀報告、閱讀紀錄等,培僑小學則嘗試推動學生說故事,藉此營造濃厚的閱讀文化。

2000年創校不久,培僑小學已推行「摘星行動:看圖書、說故事」。學生需要與別人分享10本圖書,並在「摘星行動卡」上作記錄,包括書名、說故事的日期,和聽故事者的簽名。完成行動卡,將獲得一顆「智慧星」;累積若干數量智慧星的同學可獲得獎勵。閱讀量較多的同學更有機會成為「小老師」,協助其他同學閱讀。

為鼓勵學生摘取更多的星,培僑小學以獨特的環境及借閱政策作出相應配合。例如,把每天的第一課節定為早讀課,學生可借閱圖書在課室內閱讀。「除了圖書館,學生可隨意從閱讀小天地或課室內的書架選取圖書,在校內或帶回家中閱讀也可。所謂借閱,也是開放式的,並不需要經過任何借還手續。」連校長說道。

開放式政策需求學生極高的自律,小小學生會自動自覺交還圖書嗎?「我們不時向學生呼籲,圖書是要與他人分享,不應霸佔,學生們都明白箇中道理,圖書交還情況很好。」

連校長表示,摘星行動推行後,不論早讀課、小息或午休時間,學生都爭相向老師、小老師、同學、甚至工友說故事,圖書館也濟得水洩不通。

  家長 互動講故事

摘星行動的成功引發幾個問題:一、學生爭著向老師講故事,老師經常要一邊忙著工作,一邊聽故事,實在分身不暇;二、圖書數量不足;三、圖書缺乏人手整理。

幸好,問題逐一得到解決。培僑小學不但成功申請優質教育基金購書,也得到家長踴躍捐出、借出書籍。而近20位家長更組成義工隊,幫忙整理圖書之餘,也化身成「故事媽媽」、「故事爸爸」,與同學互動交流。

故事家長不但在閱讀小天地講故事和聽學生的故事,更在每個星期一、三、五的早讀課中「表演故事」。何謂表演呢?就是話劇!為推動閱讀文化,圖書館主任楊老師定期與故事家長商議,選取合適的圖書,於早讀課中以話劇方式表現出來。當日所見,家長們認真演出,加上有趣的道具、戲服,雖是業餘,卻絕不馬虎。學生都看得異常投入,每次欣賞過故事話劇,都喜歡借閱相關的書。

「以話劇形式說故事,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增加互動性,成效較單方面的講故事佳。」家長林太道。據家長們說,他們不但一起揀選圖書,更相約一起排練,為求在同學面前把最好的表現出來,非常認真。

這班家長不少都是在職的,也特別抽空做義工,為甚麼呢?

「閱讀帶給孩子正面的訊息,豐富他們的詞彙、想像力,又可以提升說話能力。」家長Apple很認同學校推動閱讀的政策。

「做了家長義工後,與孩子的溝通也多了。」家長鮑太道。這一點應是另一個推動力吧!

家長們不約而同的說,孩子完成功課後也自發地閱讀,更拉著父母分享他們喜愛的故事。家長予校方的推動閱讀政策評價甚高,連校長也對這班義工讚不絕口。「沒有他們的幫助,我們是做不了的。」

  風氣 融入教學 建立持久文化

閱讀始終是課程以外的活動,校方要將閱讀融入課程,有賴各科主任與圖書館主任的合作和努力。

圖書館主任楊老師會定期與各科主任開會,配合不同科目的課程需要,定下圖書館「好書推介」的題材;小記到校採訪那天,圖書館正在配合美術科,推介關於畢加索的圖書。楊老師也會根據課程需要,與家長義工一起選取圖書,於早讀課中向同學分享;早前就配合了常識科,於早讀課中介紹關於能源的書本。

摘星行動推行後,學生經常書不離手,成績令人鼓舞,但連校長卻不滿足於此。「獎勵是我們的第一步,以外在行動引發學生的閱讀動機,成功推動了風氣。但要學生真正培養閱讀興趣,則需要激發他們內化的動機,成效才能持久。」

摘星行動初步形成了培橋校內的閱讀文化,加上家長義工的幫忙,不少同學已不再為摘星卡和智慧星而看書,而是因為自己的興趣,外在行動已逐漸演變為內化的動機。

另一個令人欣喜的現象是:以往同學分享時,多是看著書本一字不漏的讀出故事;而現在,不少學生都能在了解內容後將故事融匯貫通,以自己的方式表達,更會因應情節和角色而改變語調、動作,煞是有趣。

為了延續校內閱讀風氣及深化閱讀,培橋特別成立閱讀推廣小組,主要成員包括連校長、鄧老師及歐老師。「我們剛推行學生輔導工作,即老師定期跟學生溝通,瞭解他們的閱讀習慣,鼓勵他們閱讀之餘,也希望幫助他們解決其中的困難。」負責小組策略工作的歐老師說。

  如何 配合教育制度?

培僑濃厚的閱讀風氣令人雀躍,但學生的語文能力是否有所提高呢?

小記與任教一、二年級的鄭老師及梁老師傾談過,她們均表示閱讀對提升學生的語文水平有顯著成效。「學生喜愛閱讀,理解能力明顯地提高不少,組句能力也相應加強;而且,他們學懂更多詞彙,即使面對英文生字也不抗拒。」

據了解,培僑小學偏向國際學校的教學模式,功課及考試壓力較其他小學相對的少。本地的教育及考試制度卻要求學生多做功課多讀書,校方卻著力營造閱讀文化,這樣學生升中後是否可以適應?

「不應以數量去評估功課的成效,最重要是貴精不貴多。而且,我相信提升閱讀能力對學生整體能力有正面發展!」歐老師肯定的說道。

「培僑的學生轉數很快,不如傳統學生般墨守成規,常常有新穎的意念,相信與他們常接觸大量的課外書有關吧!有時候,他們提出的意念,我們也應付不來。」歐老師笑言。早前楊利偉來港,一位培橋的二年級生有幸向太空人提問,小小的他竟問及太空的無重狀態及壓力問題,令老師驚訝不已!「老實說,這兩個題目都非小二課程所涵蓋的。我相信,是他從課外閱讀中獲取的知識。」

小小年紀能自發地追求知識,而非只懂埋首背誦,這樣教學成果不是很理想嗎?可是,慣於墨守成規的小記還是關心學生升中後能否適應的問題。培僑小學成立於2000年,需等至2006年才可見證成長於閱讀風氣下的小學生會長成甚麼樣子。

Rank: 4


846
20#
發表於 05-12-3 12:58 |只看該作者

Re: 培僑小學 Open Day

成報: 閱讀計劃至圖書教學 將學生變成小書蟲 Click Here



 閱讀對孩子語文發展的好處,相信對不少家長和老師來說,早已是老生常談。但要學校切實地推行閱讀教學,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今次訪問的兩所小學——培僑小學與保良局蔡繼有學校,在校內推行閱讀計劃,各有獨特的方法,且成效顯著,值得其他學校借鑑。


培僑小學:CORE推動閱讀
 「其實香港都有不少小學推行閱讀計劃,但並非所有學校都以此作為最重要的教學目標。我們相信閱讀對孩子的重要性,並希望透過一連串有系統的閱讀計劃,鼓勵學生愛上閱讀,並把它變成習慣,培養出學生終身學習的精神。」培僑小學的校長連文嘗深明閱讀對學生的重要,故此在創校初期,已推行一連串閱讀策略,更創出以核心(CORE)模式推動學生閱讀。

這模式由四個互相關連的導向組成,分別為「文化Culture 」、「操作計劃Operation Scheme」、「資源Resource」及「環境Environment」。學生無論在課堂的閱讀時間或小息時,都滿心歡喜地翻閱圖書,閱讀風氣,瀰漫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返回列表
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