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
- 5927 小時
- 最後登錄
- 25-4-29
- 國民生產力
- 11
- 附加生產力
- 28843
- 貢獻生產力
- 0
- 註冊時間
- 10-2-9
- 閱讀權限
- 10
- 帖子
- 10993
- 主題
- 73
- 精華
- 0
- 積分
- 39847
- UID
- 584294
   
|
又記得瑪利諾校服曾惹來一段風波,有一所又是位於界限街名聖若望的女校,除了將藍色改成灰,竟沿用了和瑪利諾一式一樣的校服,令瑪利諾女生譁然,更有點小題大做視自己為「受害者」,好像A貨校服令她們受盡委屈及凌辱,其實骨子裏不就是名校歧視弱校的優越感在膨脹發酵?
到了大約一九七〇年期間瑪利諾轉換校服,款式較前簡單,而且中六、中七預科生可以不用穿校服上課,記得當時從家中窗口每天都見到一個高挑、古銅色皮膚(是當年至「型」、至「酷」的膚色)、及肩頭髮束在頸後、總是穿上杏色Trench Coat、雙手插在口袋的中六女生路過,感覺她完全漠視身邊一切,獨自走她的陽關道和獨木橋,她不經意不在乎的傲氣,在我看來簡直是「型」和「酷」的終極定義。若干年後從一個她同屆的校友聽聞她後來在紐約市一家國際知名出版社工作,我也曾嘗試在谷歌搜索她的名字,應該世上沒多少人有她那個很特別稀見的姓氏,但都搜不到結果。
不用穿校服大概是瑪利諾的創舉吧,它和位於跑馬地以前名瑪利諾修女學校,同是由來自美國的Maryknoll Sisters創辦,看香港的教育史,早年很多學校都是西方來遠東傳教的宗教團體建立,不計基督教和男校,單講天主教女校,在香港數目也不少,原來它們分屬多個不同的系統,例如寶血、德貞是由華籍修女辦學,聖心、聖瑪利、聖方濟各等等,是來自意大利的嘉諾撒修女的心血結晶,聖保祿原名French Convent School,自然是由法國修女創辦,而德望和聖嘉勒則分別源自加拿大不同的修院……當中以瑪利諾修女最開明及開放,在一九六〇年中期中學部的學生會會長已經是由全校一人一票選出,讓學生充分體驗民主選舉,各參選者要策劃競選工程、演講、辯論、拉票、在校報《Maryknollers》發表「政綱」……每年都有一番熱鬧,另一年度熱鬧,亦是男校學生可以名正言順入校「參觀」,是它的賣物會,別的學校大都稱賣物會為Bazaar,瑪利諾則稱之為Fan Fair……確是一個美好的年代。
亦舒曾寫過(希望不再有人Misquote)以前貴族女校的學生不用讀甚麼大學,英文程度已頂呱呱,任職「空中小姐」、在英資洋行當大班的私人秘書絕對勝任,她說的「貴族女校」必然有瑪利諾在內吧。以前瑪利諾和其他一些女校的預科還設多一班一年制的「Commercial」,專門學打字、速記等秘書必具的知識及技能,總比「家政」科有實質用處吧。
記憶中的瑪利諾以靚女馳名,它的校風一向偏向Active、開放,教出來的學生很多都有此特質,和女拔萃較Ladylike,或嘉諾撒系統的保守、乖乖女形象很不同,順口數得出來的具知名度校友有第一代模特兒鄧拱璧、商界龔如心、劉健儀、高官黎青萍、李麗娟及她李家姊妹們、歌星詹小屏、夏邦茗,以及稍後的劉美君、梁詠琪、林珊珊;小說家鍾曉陽、鋼琴家羅乃新、編舞家黎海寧、電影人施南生、影星夏夢、關南施、李嘉欣、薛芷倫、周嘉玲、關之琳等等,加上開首提到的章小蕙,又確是靚女如雲了。不過隨着國際學校的本地化,像瑪利諾這類傳統名校已多少失了以前可望不可即的貴族色彩,希望它只此一家的校舍能避過「地產項目」,繼續屹立於風雨飄搖的香港,令後人記得以前傳教士為香港教育傳統付出的心血和立下的功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