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博士入中大讀醫 「高齡」追夢不嫌遲
發新帖
查看: 3839|回覆: 2
go

博士入中大讀醫 「高齡」追夢不嫌遲 [複製鏈接]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233
1#
發表於 18-6-19 13:29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打印

中大醫科生張裕和梁樂樺均有志成為醫生科學家,希望可醫人及研究並重。


  (星島日報報道)中學文憑試下月放榜,相信不少考生早已選定升學目標。不過,在找尋夢想的路途上,未必直通康莊大道,也許會陷入迷失,每走一步都惴惴不安,但只要堅持走下去,要追夢總不會晚。中文大學醫學院每年除了取錄文憑試考生外,亦有已持有學位的學生插班入讀,其中今年就讀三年級、在英國已取得博士學位的張裕,雖然已屆三十歲「高齡」,但他坦言追夢永不嫌遲,會以醫生科學家為目標。

  中文大學醫學院每年取錄二百三十多名醫科生,除了應屆文憑試生外,亦有來自不同背景的學生,今年就讀三年級的張裕,雖然已三十歲,但他坐在同班二十來歲的醫科同學中,根本看不出他們的年齡相距十載。面對這位大哥哥,便有同學曾好奇問他,「你二十幾歲時是怎樣度過的?」張裕接受訪問時表示,他是地道香港人,在港讀完聖若瑟小學後,便隨姊姊赴英國升學,並完成博士學位。

  「我在大學選科時,亦曾猶豫讀醫科抑或純科學,由於當時的我只有十六、十七歲,對實驗室的工作感到很神秘,於是最終便選讀了生物醫學,雖是結合兩門知識,但卻偏向研究方面。」張裕在英國倫敦帝國學院取得本科和碩士學位,主力研究腦神經疾病,令他非常有滿足感,於是便順理成章繼續留英發展,並攻讀牛津大學博士學位。

  張裕表示,當時他集中研究一種名為「遺存性肌肉無力症」的罕見病,在英國每一百萬人中,便約有九人患上該症,患者或會影響日後步行能力,甚至引致睡眠窒息等。該症仍有很多謎團未解,他就集中研究是人體哪些基因引發該症,由於英國所有懷疑個案,都會轉介至牛津大學醫院診治,而在實驗室工作的他,就扮演「幕後支援」的角色,深入研究不同病例。

  張裕坦言,由於在參與研究的過程中,亦有機會從旁觀症,當他見到醫生與病人交流後,醫生對病人既專業又細心,他便萌生習醫的念頭,「病人帶着滿腦子疑問及不安前來,醫生從診症過程中,可清晰地梳理病人的問題,予病人正面影響,我覺得這比在實驗室做研究來得更直接。」

  完成博士課程後,張裕仍心繫習醫路,但想到自己年紀不輕,身邊朋友已投身社會,若讀醫科又要再花十年時,內心不停掙扎,不過,再次面對人生中轉站,這次他順心而行,「不如先試下報讀?」張裕說在研究路上,他偏好鑽研罕見、未知的事,享受「搵答案」的過程,他做人處世亦然。

  終於在二十八歲那年,張裕成功獲中大醫科取錄入讀二年級,正式開展人生新的階段。他承認習醫路是漫長的,完成五年醫科再實習一年才可執業,若想考取專科醫生資格,更須再花六年時間,不過,他笑言即使花十年時間追夢,也是值得的,「因為追夢就是一件奢侈的事!」在尋夢路上兜兜轉轉,他以過來人身分忠告年輕人,不要怕行冤枉路,「行得慢不要緊,因為每一步都是引領下一步,如果我一早已選讀醫科,未必會再做研究,更遑論成為醫生科學家(Clinician-scientist)。」


   1    0    0    0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233
2#
發表於 18-6-19 13:31 |只看該作者
港教學節奏快 回流醫科生歎辛苦


張裕在牛津大學完成博士學位,專研罕見病。


  (星島日報報道)中文大學醫學院近日正進行入學面試,除了取錄應屆中學生及轉系學生外,每年亦有約十多名持有不同學位的成年學生報讀。二十八歲從英國回流返港,獲中大取錄入讀醫科二年級的張裕坦言,在港習醫有其優勢,因可學到獨有的中西醫文化。雖然擁有博士學位,但張裕笑言,再修讀醫科仍一如預期辛苦,亦須再適應課堂緊湊及讀書節奏。

  重投離開十多年的香港校園,張裕發現香港的學習氣氛與英國大不同,「雖然一早已聽聞在香港讀書壓力很大,之前亦有想過會很辛苦……原來體驗過後,真的完全沒有說錯!」他說罷也不禁笑了起來。

  他稱,「回想修讀第一個學位(生物醫學)時,亦不及現在辛苦。教學、功課的節奏都很快,上學的時間飛快地流走。」

  除了學習生活不同,張裕與同學的年齡差距,亦激起一些火花。張裕猶記得初開學時,坐港鐵上學途中,聽到旁邊同學不經意談起他,「原來今年有一名新同學很老,他二十八歲了!」說這番話的剛成年大學生,卻不知這名「老餅」同學,原來竟坐在他們身旁。

  談起這些「笑話」,張裕感覺還好,「入學後,自己好像是一名『大哥哥』,有時候他們會教我用最新科技,又會笑我已經三十歲,他們才踏入二十歲。」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233
3#
發表於 18-6-19 13:33 |只看該作者
隨女名醫學師 冀專研腦神經外科


梁樂樺在哈佛大學隨著名的神經外科醫生Alexandra J. Golby做研究,她稱以對方為學習目標。


  (星島日報報道)不少醫科生希望日後從事臨牀工作,以醫治病人為己任,和張裕同班、就讀中大醫科三年級的梁樂樺,亦有志成為醫生科學家。已取得倫敦大學學院生物醫學學位的梁樂樺,亦是具備一定研究根基後,才再入讀中大醫科,她希望累積臨牀經驗後,日後專研腦神經外科。

  本港醫學研究水平屬世界一流,中大醫學院亦有不少世界知名的醫生科學家(Clinician-scientist),包括無創產檢之父盧煜明、腸胃研究權威沈祖堯等。二十三歲的梁樂樺亦有此志向,她在香港完成預科後便到英國升學,並選讀生物醫學,「當時已對做研究很有興趣,希望見識外國科研環境。」

  梁樂樺一直都對醫療、研究有興趣,完成首個學位後,更肯定自己的路向,「想做臨牀研究,同時醫人。」她返港後便入讀中大醫科,並把握機會在暑假及長假期,到美國哈佛大學隨著名的神經外科醫生Alexandra J. Golby,做降低開腦手術風險的研究。梁樂樺稱,她所跟隨的是醫學界少有的女神經外科醫生,自己亦以她為目標,希望將來可循腦神經外科發展。

  剛讀畢一個學位,隨即又再入讀中大醫科,梁樂樺坦言,親朋戚友都會好奇,「為甚麼她讀完又讀?」甚至連她自己都曾懷疑過,「是否真的有毅力再讀多五年?」即將升讀四年級的她,回望兩年前的決定時,仍堅稱從不後悔,「第一個學位令自己變得更成熟,掌握學習竅門和讀書方式,這些都可令我對讀醫更快上手。」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返回列表
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