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
- 312 小時
- 最後登錄
- 25-7-22
- 國民生產力
- 3585
- 附加生產力
- 45899
- 貢獻生產力
- 0
- 註冊時間
- 07-11-25
- 閱讀權限
- 10
- 帖子
- 27749
- 主題
- 12590
- 精華
- 0
- 積分
- 77233
- UID
- 168291
   
|

中大醫科生張裕和梁樂樺均有志成為醫生科學家,希望可醫人及研究並重。
(星島日報報道)中學文憑試下月放榜,相信不少考生早已選定升學目標。不過,在找尋夢想的路途上,未必直通康莊大道,也許會陷入迷失,每走一步都惴惴不安,但只要堅持走下去,要追夢總不會晚。中文大學醫學院每年除了取錄文憑試考生外,亦有已持有學位的學生插班入讀,其中今年就讀三年級、在英國已取得博士學位的張裕,雖然已屆三十歲「高齡」,但他坦言追夢永不嫌遲,會以醫生科學家為目標。
中文大學醫學院每年取錄二百三十多名醫科生,除了應屆文憑試生外,亦有來自不同背景的學生,今年就讀三年級的張裕,雖然已三十歲,但他坐在同班二十來歲的醫科同學中,根本看不出他們的年齡相距十載。面對這位大哥哥,便有同學曾好奇問他,「你二十幾歲時是怎樣度過的?」張裕接受訪問時表示,他是地道香港人,在港讀完聖若瑟小學後,便隨姊姊赴英國升學,並完成博士學位。
「我在大學選科時,亦曾猶豫讀醫科抑或純科學,由於當時的我只有十六、十七歲,對實驗室的工作感到很神秘,於是最終便選讀了生物醫學,雖是結合兩門知識,但卻偏向研究方面。」張裕在英國倫敦帝國學院取得本科和碩士學位,主力研究腦神經疾病,令他非常有滿足感,於是便順理成章繼續留英發展,並攻讀牛津大學博士學位。
張裕表示,當時他集中研究一種名為「遺存性肌肉無力症」的罕見病,在英國每一百萬人中,便約有九人患上該症,患者或會影響日後步行能力,甚至引致睡眠窒息等。該症仍有很多謎團未解,他就集中研究是人體哪些基因引發該症,由於英國所有懷疑個案,都會轉介至牛津大學醫院診治,而在實驗室工作的他,就扮演「幕後支援」的角色,深入研究不同病例。
張裕坦言,由於在參與研究的過程中,亦有機會從旁觀症,當他見到醫生與病人交流後,醫生對病人既專業又細心,他便萌生習醫的念頭,「病人帶着滿腦子疑問及不安前來,醫生從診症過程中,可清晰地梳理病人的問題,予病人正面影響,我覺得這比在實驗室做研究來得更直接。」
完成博士課程後,張裕仍心繫習醫路,但想到自己年紀不輕,身邊朋友已投身社會,若讀醫科又要再花十年時,內心不停掙扎,不過,再次面對人生中轉站,這次他順心而行,「不如先試下報讀?」張裕說在研究路上,他偏好鑽研罕見、未知的事,享受「搵答案」的過程,他做人處世亦然。
終於在二十八歲那年,張裕成功獲中大醫科取錄入讀二年級,正式開展人生新的階段。他承認習醫路是漫長的,完成五年醫科再實習一年才可執業,若想考取專科醫生資格,更須再花六年時間,不過,他笑言即使花十年時間追夢,也是值得的,「因為追夢就是一件奢侈的事!」在尋夢路上兜兜轉轉,他以過來人身分忠告年輕人,不要怕行冤枉路,「行得慢不要緊,因為每一步都是引領下一步,如果我一早已選讀醫科,未必會再做研究,更遑論成為醫生科學家(Clinician-scientis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