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
- 312 小時
- 最後登錄
- 25-9-12
- 國民生產力
- 3636
- 附加生產力
- 46057
- 貢獻生產力
- 0
- 註冊時間
- 07-11-25
- 閱讀權限
- 10
- 帖子
- 27808
- 主題
- 12607
- 精華
- 0
- 積分
- 77501
- UID
- 168291
   
|
【明報社評】傳統津中名校香港華仁書院(港華)擬轉直資,直屬小學番禺會所華仁小學(華小)反對,各執一詞。教育本應「有教無類」,可是過去十多年,本港卻有逆其道而行之勢,直資與津校的學生貧富階級差距明顯,「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政府政策過度傾斜直資,部分津中名校即使有心堅持教育不拘富貧,也要面對轉為直資的壓力。貧富懸殊影響清貧學生教育選項,教育門第樊籬扼殺基層學生向上流動機會,反過來又加劇跨代貧窮。政府有必要調整對待直資與津校的政策,減少階級差距,直資學校亦應該展示更多誠意,鼓勵清貧尖子入讀,而非聊作點綴。
教育門第遺禍深
跨代貧窮誰之過
港華有意轉為直資,一旦成事,港華將自行收生,每年留予華小的中一新生學額將顯注減少。有聲音質疑近年華小畢業生「成績不夠好」,升上港華的幾乎有一半是「第二級別」,「拖低」港華整體學生質素,未來有可能無法達到英中門檻,要開「中文班」;然而亦有港華校內人士表示,學校成績最好者大多來自華小,對「成績不夠好」之說感到疑惑。近日華小校長和全體教師發信,反對港華轉為直資,令到爭議愈演愈烈。未來學校發展何去何從,港華與華小應該多聽持份者意見,透過磋商解決。
1970年代起,香港推行普及教育,促進社會階級流動,不少清貧學生憑着刻苦努力,熬出頭來。可是過去十多年本港教育發展趨勢,卻令人關注,透過教育爭取向上流動,是否已經變得愈來愈困難。現今教育政策,貧富懸殊表面沒有影響學生接受教育的機會,然而實際卻充斥「一分錢一分貨」的味道,基層子弟往往只能入讀津校,中產和富裕階層則紛紛選擇入讀直資又或國際學校,階級門第兩極化趨勢明顯。
綜觀PISA數據,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學生,入讀直資比例持續攀升,本地研究亦顯示,家長選擇直資的意願,與收入成正比,月入4萬元以上的家長,選擇直資的意欲,是最低月入組別(1萬元以下)的7倍。回歸後政府推行教改,鼓勵學校多元化發展,直資制度出現,本意是讓學校和家長學生有更多選擇,可是發展下來愈益走樣,所謂「選擇增加」幾乎只限於家境較佳的一群。
相對於傳統津中名校,直資學校最大優勢是財力雄厚,自主權大,可以自訂課程、收費、入學要求和教學模式。政府對直資及津校資助金額相若,可是資助方式卻不一樣,津校運用資助面對很多條條框框,直資學校則靈活得多;當局容許直資收取高昂學費,更令直資與津校財力差距進一步擴大。另外,整個收生安排,也明顯有利直資學校捷足先登,取錄優秀學生。政府政策明顯向直資傾斜,儼如給予「特權」,不少傳統津中名校處於弱勢,備受壓力,唯有也考慮轉為直資,港華只是例子之一。
打破教育階級隔閡
政府直資同有責任
入讀津中名校,一直是基層尖子裝備自己,力爭上游的踏腳石。愈來愈多津中名校轉投直資行列,基層尖子接受優質教育的機會難免減少,長遠不利社會階級流動,令跨代貧窮問題惡化。雖然政府規定,直資學校必須撥出10%學費收入作為獎助學金,保障清貧學生有機會入讀,然而打破門第樊籬的成效一直備受質疑。數年前審計署批評部分直資學校沒有跟足規矩後,大多數直資學校都不敢有違教育局的獎助學金要求,並在網站詳述申請要求和辦法,然而一些直資學校似乎仍甚介意「學校多窮學生」的標籤。如果校方有決心招收更多基層尖子,大可更加積極主動,一邊擴大獎助學金規模,一邊多邀請津小及基層學生到訪參觀,介紹入學條件和獎學金計劃。
教育應當「有教無類」,寒門子弟並非不想進入名校,然而大多數基層家長一聽到直資學校的學費,已即時卻步,不敢考慮。誠然,理想與現實難免有落差,很難想像基層學生與超級富豪子女就讀同一間學校,可是政府和校方都有責任減少教育門第階級隔閡。直資學校學生階層背景太過接近,容易令到學生「離地」,不知民間疾苦。
政府必須調整現行教育政策,對津校提供更多支援,理順收生安排,縮窄直資與津校之間的差距,同時亦應鼓勵直資學校多收基層學生。直資方面則應該考慮制訂周詳的取錄清貧學生策略,並在校內多做宣傳教育,鼓勵不同階層學生共處交流,避免來自基層的窮苦學生感到孤立和被標籤,否則就算學校表面上向所有人「打開大門」,在寒門學生和家長眼中,仍然是侯門如海,高不可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