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集團
集團品牌
presslogic-logo
廣告查詢
工作機會
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升中派位 政策過度傾斜直資 津中名校進退維谷(明報社評) ...
發新帖
查看: 1535|回覆: 2
go

政策過度傾斜直資 津中名校進退維谷(明報社評) [複製鏈接]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501
1#
發表於 17-12-9 12:23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打印
【明報社評】傳統津中名校香港華仁書院(港華)擬轉直資,直屬小學番禺會所華仁小學(華小)反對,各執一詞。教育本應「有教無類」,可是過去十多年,本港卻有逆其道而行之勢,直資與津校的學生貧富階級差距明顯,「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政府政策過度傾斜直資,部分津中名校即使有心堅持教育不拘富貧,也要面對轉為直資的壓力。貧富懸殊影響清貧學生教育選項,教育門第樊籬扼殺基層學生向上流動機會,反過來又加劇跨代貧窮。政府有必要調整對待直資與津校的政策,減少階級差距,直資學校亦應該展示更多誠意,鼓勵清貧尖子入讀,而非聊作點綴。


教育門第遺禍深


跨代貧窮誰之過


港華有意轉為直資,一旦成事,港華將自行收生,每年留予華小的中一新生學額將顯注減少。有聲音質疑近年華小畢業生「成績不夠好」,升上港華的幾乎有一半是「第二級別」,「拖低」港華整體學生質素,未來有可能無法達到英中門檻,要開「中文班」;然而亦有港華校內人士表示,學校成績最好者大多來自華小,對「成績不夠好」之說感到疑惑。近日華小校長和全體教師發信,反對港華轉為直資,令到爭議愈演愈烈。未來學校發展何去何從,港華與華小應該多聽持份者意見,透過磋商解決。


1970年代起,香港推行普及教育,促進社會階級流動,不少清貧學生憑着刻苦努力,熬出頭來。可是過去十多年本港教育發展趨勢,卻令人關注,透過教育爭取向上流動,是否已經變得愈來愈困難。現今教育政策,貧富懸殊表面沒有影響學生接受教育的機會,然而實際卻充斥「一分錢一分貨」的味道,基層子弟往往只能入讀津校,中產和富裕階層則紛紛選擇入讀直資又或國際學校,階級門第兩極化趨勢明顯。


綜觀PISA數據,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學生,入讀直資比例持續攀升,本地研究亦顯示,家長選擇直資的意願,與收入成正比,月入4萬元以上的家長,選擇直資的意欲,是最低月入組別(1萬元以下)的7倍。回歸後政府推行教改,鼓勵學校多元化發展,直資制度出現,本意是讓學校和家長學生有更多選擇,可是發展下來愈益走樣,所謂「選擇增加」幾乎只限於家境較佳的一群。


相對於傳統津中名校,直資學校最大優勢是財力雄厚,自主權大,可以自訂課程、收費、入學要求和教學模式。政府對直資及津校資助金額相若,可是資助方式卻不一樣,津校運用資助面對很多條條框框,直資學校則靈活得多;當局容許直資收取高昂學費,更令直資與津校財力差距進一步擴大。另外,整個收生安排,也明顯有利直資學校捷足先登,取錄優秀學生。政府政策明顯向直資傾斜,儼如給予「特權」,不少傳統津中名校處於弱勢,備受壓力,唯有也考慮轉為直資,港華只是例子之一。


打破教育階級隔閡


政府直資同有責任


入讀津中名校,一直是基層尖子裝備自己,力爭上游的踏腳石。愈來愈多津中名校轉投直資行列,基層尖子接受優質教育的機會難免減少,長遠不利社會階級流動,令跨代貧窮問題惡化。雖然政府規定,直資學校必須撥出10%學費收入作為獎助學金,保障清貧學生有機會入讀,然而打破門第樊籬的成效一直備受質疑。數年前審計署批評部分直資學校沒有跟足規矩後,大多數直資學校都不敢有違教育局的獎助學金要求,並在網站詳述申請要求和辦法,然而一些直資學校似乎仍甚介意「學校多窮學生」的標籤。如果校方有決心招收更多基層尖子,大可更加積極主動,一邊擴大獎助學金規模,一邊多邀請津小及基層學生到訪參觀,介紹入學條件和獎學金計劃。


教育應當「有教無類」,寒門子弟並非不想進入名校,然而大多數基層家長一聽到直資學校的學費,已即時卻步,不敢考慮。誠然,理想與現實難免有落差,很難想像基層學生與超級富豪子女就讀同一間學校,可是政府和校方都有責任減少教育門第階級隔閡。直資學校學生階層背景太過接近,容易令到學生「離地」,不知民間疾苦。


政府必須調整現行教育政策,對津校提供更多支援,理順收生安排,縮窄直資與津校之間的差距,同時亦應鼓勵直資學校多收基層學生。直資方面則應該考慮制訂周詳的取錄清貧學生策略,並在校內多做宣傳教育,鼓勵不同階層學生共處交流,避免來自基層的窮苦學生感到孤立和被標籤,否則就算學校表面上向所有人「打開大門」,在寒門學生和家長眼中,仍然是侯門如海,高不可攀。


   1    0    0    0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501
2#
發表於 17-12-9 12:25 |只看該作者
一連3日直資計劃意見調查 港華邀校友家長回校填問卷

【明報專訊】香港華仁書院(港華)擬轉直資,今天起一連3日將就該校的直資計劃建議書進行意見調查,邀請家長和校友親身回校填寫問卷,問題包括是否同意轉直資更能讓港華錄取更多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學生、提升港華的收生質素、改善教與學的質素,以及是否支持校方採納直資計劃建議書等。


華小港華校長未回應聯署信


本報昨日報道,港華的直屬小學番禺會所華仁小學(華小)校長陳岡和全體教師日前向港華校長蘇英麟發聯署信,反對蘇提出轉直資的「要收錄更多貧苦學生」和「排除失去英中地位威脅」理由屬「教育專業上的誤判」。


據了解港華內部正商討如何處理,惟暫未有機會與華小溝通。本報昨致電兩校查詢,華小職員稱校長陳岡請了病假,港華校長蘇英麟則未有回覆。


校方需確認填問卷者身分


港華早前已就轉直資進行過兩輪諮詢,今日起將就港華直資計劃建議書(修訂本)進行意見調查,港華家長、港華校友、華小家長和華小校友,將可在未來3天的指定時間內,到港華或華小填寫問卷。港華校長助理楊沛禧接受查詢表示,校方需要確認填寫問卷者的身分,故此家長和校友需要親身到校取問卷,並且要即場填寫和遞交。至於校方是否會跟從意見調查的結果,他說要留待辦學團體耶穌會開會商議。


問卷涵蓋5立場 可提其他意見


問卷提出5個立場,問持份者是否同意,包括直資計劃建議書(修訂本)中的提議,更能讓港華錄取更多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學生、更能提升港華的收生質素、更能讓港華增加資源以改善教與學的質素、更有效地處理港華面對的挑戰和機遇,以及支持校方採納建議書中的提議。填問卷者也可提出對建議書的其他意見。


問華小家長轉直資應否設9年過渡


來自華小的持份者則要多答一至兩條問題,包括是否同意港華轉直資將更有利於華小的發展,而華小家長則被問到,是否同意港華轉直資後設9年過渡期、不會影響其兒子入讀港華的機會(見表)。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501
3#
發表於 17-12-9 12:27 |只看該作者
華小明年遷北角 校友憂收生質素跌

【明報專訊】本報今年2月報道港華研轉直資,一直獲79個港華中一學額的直屬小學番禺會所華仁小學(華小)首當其衝,意味港華可不需再撥學額予華小。有知情校友向本報稱,華小明年遷校至北角,生源質素較大可能不如灣仔區,港華仍計劃每年預留50多個學額予華小,但華小校長陳岡和港華校長蘇英麟在學額上「傾唔掂數」。


中一學額兩校長「傾唔掂數」


港華現時全開英文班,政府訂明班內85%學生屬全港前列40%才可成為英文班,如不足85%學生是第一組別(Band 1),學校便要開中文班,此乃港華其中一個要轉直資的主因。知情校友指稱,港華現時79個學額留予華小是「硬食」,因近年幾乎年年都有一半是第二組別學生,人數太多會拖低Band 1學生數目。


取錄貧苦學生方面,知情校友說明白有基層學生會因直資卻步,故港華已在自行收生階段傾向取錄成績優異基層學生,「如兩個學生都咁叻,會傾向選較貧苦那個」,而這類學生為數不少。消息人士亦稱,港華近年重辦開放日,邀請小學生參觀,盼更多基層學生透過到訪學校而有志入讀。知情校友亦說,很多校友不滿華小聯署信公開港華文憑試成績,認為倘兩校未能達共識,不如「好心分手」。


反對轉制港華人﹕成績最好者多自華小


但亦有不贊成轉直資的港華校內人士認同華小信件內容,認為以避免「落車」和收更多貧苦學生為由不合理。他稱校內成績最好者多來自華小,對華小畢業生成績不夠好之說感疑惑,亦不認為華小轉至東區後生源質素會轉差。華小於信中稱已制定一系列措施助學生銜接港華,也一直希望與港華討論,惟沒獲積極回應,校內消息人士稱「一直不知華小做了那麼多,想跟港華配合」。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返回列表
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