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集團
集團品牌
presslogic-logo
廣告查詢
工作機會
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為何這麼多的學生都感到抑鬱?(施永青) ...
發新帖
查看: 2915|回覆: 11
go

為何這麼多的學生都感到抑鬱?(施永青) [複製鏈接]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504
1#
發表於 17-11-23 15:32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打印
我是在坐的士的時候,聽到電台的新聞報道說,有團體的調查發現,每七名小學生便有一名有抑鬱徵狀。的士司機立即回應,「真有這麼多嗎?如果真是這樣,那香港的孩子真是愈來愈不濟。我讀小學的時候,環境比現時的更差,哪裡聽過有人會抑鬱。真不明白,為何現時孩子,動不動就覺得自己好慘,甚至走去自殺。香港人真是一蟹不如一蟹了。」

研究心理的專家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但不應排除小市民有自己的觀察與判斷。我自己的感受就與那個的士司機差不多。

回想我讀小學的時候,一樣有開心的時候,也有不開心的時候,人生總不會事事如意。在那些年,孩子受挫折的機會,不會比現時少;只是我們很快接受現實,知道有些事情是非個人能力可以改變的。

譬如:我家裡窮,平時不會給孩子零用錢;我看到別人吃零食的時候,就只能吞口水,不敢有奢望,連聖誕節同學送我聖誕卡,我也沒法回禮。我起初感到很不好過,但父親說:「同學每天都見面,不用把聖誕卡寄來寄去。」我只好接受父親的說法。

反觀今天的孩子,家長已盡可能滿足他們的需要,反而一有點不如意就會很不開心,很容易墮入抑鬱之中。為了避免自己的孩子也出現這種情況,我建議自小就讓他們受點挫折。包括好吃的東西不要太早有得吃。這樣他們就會渴望長大,將來有更多的自主權。

我年幼時就很想食話梅,食街邊的牛雜。這些都是父母不會讓我如願的。我要等第一次拿到自己的工資後,才有機會初嚐滋味。其超凡的味道,源自早年的長期遏抑。現時的青少年,所缺乏的,正是其成長過程中必須有的遏抑,以致他們的生命變得缺乏味道。

所以我不贊成讓孩子穿得太暖,吃得太飽。這不但可以令他們珍惜資源,還可以提升他們的身體機能,可以在普通的食物中也提取出足夠的營養,可以不穿太多的衣服,身體也有禦寒能力,人的求生意志會因為貧困而變得更加強烈;身體會因而分泌激素,令人不容易抑鬱。

我讀書的時候,香港的教育制度比今天的更不合理。中學有會考,小學也有會考,學校多採用金字塔式的淘汰制,只有極少數人可讀大學,怎會沒有壓力?當時的老師不但可以臭罵學生,還可以進行體罰。若讓家長知道自己給老師罰,只會惹來同罪再罰。學生早知他們是沒有投訴機制的,唯有接受現實。

由此可見,現時的學生之所以會出現精神問題,並非社會給他們的壓力大了,而是社會令他們對現實世界有幻想,以為這個世界實在太完美了,以至他一接觸真實的世界時,就處處感到失望,精神不斷地受挫折,感到十分沒趣。

現時,連心理專家也診斷他們有抑鬱徵狀,那他們就更加認定自己有病,可以「喊苦喊忽」,甚至要求停學接受治療。我擔心這不一定是好方法,因為抑鬱是會鑽牛角尖的,愈想愈覺得自己慘;不如把不開心視作閒事,找一班好朋友暢談自己的體驗,然後一起在日常生活中,尋找生命的價值。

   1    0    0    0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88929
2#
發表於 17-11-23 20:42 |只看該作者
我地經常將“世事豈能盡如人意”、“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屋漏兼逢夜雨”......掛係咀边~

Rank: 4


735
3#
發表於 17-11-23 21:34 |只看該作者
今時唔同往日。我有個朋友的兒子剛剛考到九龍塘區一間小學,每天溫完習及做完功課後已經晚上十一點多,再加上父母、大伯及姨媽共四人車輪轉加強習訓,另外鋼琴、游泳、繪畫等,小朋友想唔抑鬱就奇了!

Rank: 5Rank: 5


3700
4#
發表於 17-11-24 07:31 |只看該作者

回覆樓主

昔日學生所以抑鬱與今天無異,不過父母為胃口奔馳而無暇顧及,學校以填鴨方式料理學生,傳媒只限於報紙幾份,社會問題只環繞基本需要,今天富了,多了餘閒,亦多了機會讓大家大發嚕囌,所以這裡挖問題,那裡挑話題,勿大驚小怪。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88929
5#
發表於 17-11-24 08:01 |只看該作者
nicehome 發表於 17-11-23 21:34
今時唔同往日。我有個朋友的兒子剛剛考到九龍塘區一間小學,每天溫完習及做完功課後已經晚上十一點多,再加 ...
小-做到十-点幾……我諗呢间学校绝对唔適合佢~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88929
6#
發表於 17-11-24 08:06 |只看該作者
Cheeselover 發表於 17-11-24 07:31
昔日學生所以抑鬱與今天無異,不過父母為胃口奔馳而無暇顧及,學校以填鴨方式料理學生,傳媒只限於報紙幾份 ...
所以好多抑鬱都应該係黎自父母。以前無人理你,唔及格打下手板,只求年年升班,順利畢業,快d开工……讀唔成書去做学徒~家下-分都不能少,十项全能補習学艺,-家大細全部focus係-个小朋友身上,佢既成敗得失成為家族既業績……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120059
7#
發表於 17-11-24 08:20 |只看該作者
Yanamami 發表於 17-11-23 20:42
我地經常將“世事豈能盡如人意”、“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屋漏兼逢夜雨”......掛係咀边~ ...

事实上青年人最不想听这些话,越讲越抑郁!

我们家中,儿子间中因为不同人与事,都会呻一下,不是什么抑郁。他不是要听你说那些答案或者建议,他只是找我们倾诉,发洩完,然后他会调整心态,继续努力!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120059
8#
發表於 17-11-24 08:24 |只看該作者
Yanamami 發表於 17-11-24 08:01
小-做到十-点幾……我諗呢间学校绝对唔適合佢~

可能参加完不同活动,才开始做功课?

我有限经验,除了做特别项目,平时功课只是半个至个半小时完成!因为是半日制,七时半前已经完成!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Rank: 5Rank: 5


2301
9#
發表於 17-11-24 09:26 |只看該作者
施先生會否aware到在他的童年年輕時代,没有什麽抑鬱或情緒病的名词及概念,當時一律稱為精神病及神经病,並不代表當年没有这些証状,其時社會也不什统计这些發病率,我年少時媽媽的精神状态,就是現今說的情緒病或抑鬱証,只是没有去到十分嚴重罷了。從前社會一樣强调讀好書讀好書再讀好書,自己聽了十多年后,少年时代变得十分反叛,壓力亦大,與家人關係亦梳離,我不信施生説的當年的學生,没什今天所谓的抑鬱。
長遠及個別家庭文化及康樂策略督導關注組委員會召集人
Long-term and Individual Families Culture and Leisure Strategy Steering Concern Group Committee Convener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120059
10#
發表於 17-11-24 09:55 |只看該作者
20120808 發表於 17-11-24 09:26
施先生會否aware到在他的童年年輕時代,没有什麽抑鬱或情緒病的名词及概念,當時一律稱為精神病及神经病, ...

我好認同,例如資優,學習遲緩,自閉症等等,不是多了好多,只是沒有判斷出來!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Rank: 6Rank: 6


8550
11#
發表於 17-11-24 11:48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Doray 於 17-11-24 11:58 編輯

See the response from youngster:

#100毛
#毛記電視

有啲說話唔係唔講得,但喺某啲人口中講出嚟,真係難聽過粗口⋯⋯

今日有報導指,香港每7個小學生,就有1人有抑鬱,因為功課壓力太大。

而有一個大人,居然認同係而家啲小朋友唔捱得,仲話抑鬱係因為小朋友對現實世界太多幻想。

小朋友最難得,就係有天馬行空嘅想像力,充滿創意。估唔到幻想,都係一種奢侈,都係一種罪。原來香港已經狹窄到連幻想都容納唔到。




點評

akys    發表於 17-11-24 12:04

Rank: 7Rank: 7Rank: 7


11251
12#
發表於 17-11-25 10:26 |只看該作者
我讀書的時候,香港的教育制度比今天的更不合理。中學有會考,小學也有會考,學校多採用金字塔式的淘汰制,只有極少數人可讀大學,怎會沒有壓力?當時的老師不但可以臭罵學生,還可以進行體罰。若讓家長知道自己給老師罰,只會惹來同罪再罰。學生早知他們是沒有投訴機制的,唯有接受現實。


施生不知道,小學會考,中三淘汰,中學會考,預科考試。越多試越好,那像現時之只有一次DSE,那叫一試定終生。至於甚麽"金字塔式的淘汰制"一詞,是施生發明的,正确應叫"精英制"(有冇提供精英教育是另一回事)。很多人仲好回味那個多重淘汰"精英制",視之為完美制度。

講番正經嘢,施生話過自己睇過很多書,係語係唔吸收呢?很少人能活在當下,開不開心,多睇前境。當不睇好未來時,常带來焦慮,這是年青人不開心原因之一。

另外,多嘢做唔會令人唔開心,有嘢做先踏實 (過勞除外)。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返回列表
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