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
- 312 小時
- 最後登錄
- 25-9-12
- 國民生產力
- 3639
- 附加生產力
- 46057
- 貢獻生產力
- 0
- 註冊時間
- 07-11-25
- 閱讀權限
- 10
- 帖子
- 27808
- 主題
- 12607
- 精華
- 0
- 積分
- 77504
- UID
- 168291
   
|
國際學校來港各顯神通,隨着政府暫不再推出新校地與空置校舍分配,辦學團體紛紛搶攻私人物業,在校舍問題一波三折的香港凱莉山學校,終租用紅磡灣臨海商廈作為校舍,最近亦傳出有國際學校擬改建屋邨商場,甚至有商人計畫把空置多年商場,全幢改為國際學校。有教育界友好同程尚達傾開,認為國際學校爭相開辦,如意算盤能否打得響,值得討論。
最近國際學校再引起關注,香港凱莉山學校確認租用紅磡祥祺中心B座作為小學校舍,劍指九月正式開學;獲政府分配前聖言中學校舍,一四年進駐本港開校的Nord Anglia國際學校香港分校,則租用南區田灣商場,打算把三層半樓面改為幼兒班至小學校舍,更計畫八月開學。更誇張的是,有報道指荃灣海濱廣場的業主,有意夥拍城中名人與海外學校,把整幢商場「變身」為多層國際中小學。
有教育界友好分析,國際學校爭相來港辦學或「擴張版圖」,但政府暫不再批地與分配校舍,只好物色私人物業,「然而這些私人物業本身不一定是校舍,無論是寫字樓抑或商廈,都須向城市規劃委員會與地政總署申請規劃許可,又要考慮對社區與交通造成的影響,能否獲批仍有懸念。」友好預料進駐商廈的國際學校,可能須申請短暫改變土地用途,隨時要被徵收「豁免限制費用」,「辦學成本因選址的土地規劃而徒增,最終只好轉嫁學費之上。」
教育局早前公布最新一份國際學校學額顧問研究報告,預測未來七年國際中小學學額供應已能應付需求。友好預料,國際學校將轉攻本地生市場,鎖定嚮往外國教育模式,又有消費能力的中產家長,「但家長不會白白付鈔,對學校質素亦有所要求,由寫字樓或商廈改建的校舍,連操場與禮堂亦未必有,家長又會否接受。」友好坦言,若學校的硬件比不上本地的「千禧校舍」,僅憑國際學校的海外課程及品牌效應作招徠,而讓家長「真金白銀」支付不菲的學費、債券與資本建設費,「若非一廂情願,便是高估本地生對國際學校的需求。」
本港不乏相信國際學校「不是猛龍不過江」,願意投資子女教育的家長,但國際學校若抱着「生意不憂做」的心態辦學,忽略校舍對教學品質的影響,恐不切實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