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
- 312 小時
- 最後登錄
- 25-7-25
- 國民生產力
- 3585
- 附加生產力
- 45915
- 貢獻生產力
- 0
- 註冊時間
- 07-11-25
- 閱讀權限
- 10
- 帖子
- 27757
- 主題
- 12592
- 精華
- 0
- 積分
- 77257
- UID
- 168291
   
|
涵蓋七十二個國家和經濟體的「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畫」(PISA),顯示本港十五歲學生的閱讀、數學和科學能力位居前列,但是,當中科學能力由三年前排第二跌到今次排第九,比台北和澳門都要低,就很值得銳意發展創新和科技的本港社會視為警號。
這個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進行的大規模研究,由二○○○年起每三年舉行一次,到去年已經是第六次,最近一次接受評估的學生逾五十萬,香港有五千人,分別來自一百三十八所中學,絕大部分就讀中三和中四。新加坡學生表現最佳,在三個範疇中的平均分都獨佔鰲頭。
香港學生在閱讀和數學能力範疇都排第二,科學能力則排第九,在參加評估的華人地區中,不但低於新加坡,連台北和澳門都不如,僅高於中國(北京、上海、江蘇、廣東)一位。排名超過香港的亞洲國家,還有日本和越南。
避免科學能力分數再跌
更值得關注的是香港學生的平均得分,由二○○○年的五百四十一分,升到二○一二年的五百五十五分高位後,一下子跌到今次的五百二十三分,是歷屆評估中最低,而數學和閱讀能力平均分亦比上一屆下跌。
在七十八個國家和地區中排第九,仍然不俗,就如小朋友考第九,家長不必覺得天塌下來。不過,當小朋友分數下跌,家長就要提高警覺,探討下跌的原因,設法對症下藥,以免小朋友繼續退步下去。
為免病急亂投醫,首先要了解這項評估反映本港學生有甚麼欠缺。這項評估並非測試學生的科普知識,而是學生的科學推理思維能力。因此,題目會提供一些基本科學理念和數據,學生要找出數據再分析推論,來回答問題,而且要作出解釋,答案反映出學生對事物的理性思辨和科研探索能力。
培育創新科研基本條件
故此,這個評估並非環球學生科學常識問答比賽,就算學生獲灌輸大量科學知識,都不代表可獲高分,學生須展現出自己在探索求知過程中的思維活動,這是孕育科研和創新的基本條件。
可惜,今天部分學校和家長,在分數至上、互相比併的心態下,往往傾向盡量向學生灌輸知識和操練答題技巧,連課外活動的時間都填得滿滿,希望透過大量填塞來製造一份「十項全能」的高分履歷。這種新形式的「填鴨」,令學生的自由探索空間大為收窄,當有學校連參加 PISA都會操練學生,就與培養學生科學理性思維的理念背道而馳。
參加評估者是十五歲學生,評估結果所反映是初中和小學教育的問題,莫說是發展創新和科技經濟,就算在科技以外的範疇,要發展忠於事實、理性思辨能力強的新世代社會,不能單靠學校多些推行「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STEM)教育,由考試設計到教育工作者和家長價值觀,都須有適當的配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