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
- 23 小時
- 最後登錄
- 19-10-2
- 國民生產力
- 0
- 附加生產力
- 7543
- 貢獻生產力
- 0
- 註冊時間
- 14-2-13
- 閱讀權限
- 10
- 帖子
- 3777
- 主題
- 3291
- 精華
- 0
- 積分
- 11320
- UID
- 1446055
  
|
教大:港生心靈健康處低水平
2016-06-08
教大學者袁月梅(中)及其研究團隊要求新來港學生、跨境生及港生自評學業成績,發現跨境生成績較佳。
(星島日報報道)港生身心健康響起警號,香港教育大學調查逾一萬四千名中學生,從作息飲食、行動力、朋輩關係、宗教投入度,了解他們的靈性健康,以六分為滿分,港生平均得三點六八分,處於低水平。學者認為,沒有宗教信仰、中四至中六的男生尤其高危,難抒發內心鬱悶。學者認為,父母多關心子女,簡單至同枱吃飯,都起正面影響。
教大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副教授袁月梅聯同其研究團隊,包括中文大學、澳洲坎培拉大學的學者,在去年四月至今年三月,以問卷調查一萬四千一百七十三名中學生,統計出普遍港生靈性健康僅得三點六八分,無信仰的高中男生是最高危。至於家庭經濟狀況,與學童精神健康沒有關係。
男女之別亦在「學校參與」程度反映,男生自評父母關懷、朋輩支持、師長關愛、個人努力的分數較低。中大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教授張志強稱,多項國際研究指出,女性對人的關係較敏銳,「不會太容易受同儕影響,而且易建立歸屬感,推動力、自我感覺都較佳。」袁月梅補充,若男生在學校不活躍、成績一般,老師自然較少留意他們,在學業上的自尊心較低,形成惡性循環。
靈性健康中,宗教信仰有相當影響力,但團隊強調,無宗教者都可擁有良好靈性健康。袁月梅稱,靈性健康着重關係的建立,未必是神靈,最重要是學童不要覺得自己孤軍作戰,「發生甚麼事無人知、無人理」。她稱學生升高中後,所有價值觀教育課都「讓路」,以應付公開試,但學生面對升學、前途問題,正正處於迷惘期。張志強指,家長影響非常重要,若親子關係良好,可進一步為學業、情緒帶來正面影響;他稱,父母未必懂如何維擊親子關係,「(一齊)吃飯很簡單,但他們未必知影響這麼大。」團隊建議學校層面要多下功夫,將靈性、生命教育納入高中課程,人性化角度教育學生正面思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