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
- 23 小時
- 最後登錄
- 19-10-2
- 國民生產力
- 0
- 附加生產力
- 7543
- 貢獻生產力
- 0
- 註冊時間
- 14-2-13
- 閱讀權限
- 10
- 帖子
- 3777
- 主題
- 3291
- 精華
- 0
- 積分
- 11320
- UID
- 1446055
  
|
闖科研路 陳繁昌:港要起「革命」
扭轉金錢掛帥 興趣大過事業
2015/12/3
(晴報)
由木屋區走至曾成為美國國家科學基金助理處長,陳繁昌認為一切只因忠於興趣。
本身為頂級數學家的科技大學校長陳繁昌,大半生致力科研,他笑言要成功踏上科研路,本港要進行「文化大革命」,扭轉金錢掛帥風氣和價值觀,他以自身經歷籲港人,要走出自己的路、就要不斷摸索興趣,並有「自知之明」,勇於承認自己的限制。
陳繁昌09年回流香港前,擔任美國國家科學基金助理處長,有逾百億元科研基金;去年獲美國國家工程學院頒授院士,他專注數學、工程及計算機科學的研究,是世界上學術論文最常被引述的數學家之一。
他的科研成果,包括個人電腦軟件中的算法、醫學圖像處理,助醫生準確從磁力共振掃描中尋找腦瘤等。但陳繁昌當年並沒修讀數學學位,年輕的志向是成為一位物理學家。
70年代棄讀醫學院 赴美尋夢
70年代,大學學位難求,陳繁昌同獲加州理工大學及港大醫學院取錄,但他毅然放棄,前赴美國追夢,「我當時無想過事業,興趣最緊要!」
入學後,他卻發現自己非物理學家材料,轉修飛機工程碩士,後再進修計算機科學博士,一步步沿自己興趣踏上科研路,「如你對所做的事無熱情、無興趣,你可以做到餬口,但唔可以excel(出色)。」完成博士後研究時,他接獲八個研究工作機會,包括IBM、哈佛大學等,他卻選了科研環境較適合自己的耶魯大學。
港僱主看文憑 外國重「腦袋」
陳繁昌直指,最難改變的是香港文化,本港僱主着重一紙文憑,「美國僱主,好似Google請你唔係睇你一紙文憑,而係面試睇你腦袋好唔好!」他笑言,香港要「文化大革命」、邀請「年輕版劉德華」帶頭做科研,讓年輕人覺得「好威水、好cool」;而大學亦要以學院代替學科收生,有助年輕人尋找自己興趣所在,「17歲你點知自己適合主修甚麼科目?」
他期望,港科院建立獨立、專業形象,模仿百年歷史的美國國家科學院,為政府及社會提供專業獨立意見,故港科院要有經費運作、有認受性,挑選院士過程需嚴謹,不可由政府撥款運作。
母親一句話 助握緊機遇
年幼居於筲箕灣阿公岩木屋的陳繁昌,因母親一句說話,讓窮小子學懂把握生命每個小機遇。陳繁昌父親是工程師,是全村唯一大學生,重視子女教育,他中小學於慈幼英文學校就讀;中學會考他考獲一優六良,申請到皇仁升預科時遭拒絕,只能留在慈幼,但開學兩星期後,他收到成功升讀皇仁預科的舊同學電話,指課室多了一個空位,鼓勵他再申請。
「我再去,可能會被人拒絕……當時要去皇仁好大陣仗,要告假、又要坐車。」曾想過放棄,但母親鼓勵他捉緊機會:「佢話:『做咩唔去試下?What have you got to lose(你有甚麼損失)?』」最後他成功入讀,更改變了他一生,「人生有很多機遇,亦有很多理由不去把握!」
陳繁昌(右二)預科後赴美升學,不少皇仁同學同行,如科大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教授郭海成(左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