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
- 312 小時
- 最後登錄
- 25-11-6
- 國民生產力
- 3654
- 附加生產力
- 46073
- 貢獻生產力
- 0
- 註冊時間
- 07-11-25
- 閱讀權限
- 10
- 帖子
- 27812
- 主題
- 12609
- 精華
- 0
- 積分
- 77539
- UID
- 168291
   
|
在家長講座上,有媽媽問應否為孩子做智力測驗,她希望若測試結果高分,有助報考小學。她的問題反映了不少家長的疑難,因為一直以來,智力測驗好像是很神秘的東西,孩子進入一個房間,由專家進行測試,完成後專家給他一個分數。過程中家長不會知道專家問了甚麼問題,以及孩子如何回答,只以為智力分數就是把人分為智愚,決定一個人的命運。
根據現代智力測驗原理,一個孩子智力分數的高低是透過與同年齡組別孩子的「常模」(norm)比較決定。心理學家替每個年齡組別的兒童設立一個常模,例如安排一百個六歲孩子接受測試,以他們所得的分數平均值固定在一百分,意思是得到一百分的孩子有正常普通的智力。
按照統計學人口分佈的預測,大部份(六成八)孩子的得分會在八十五至一百一十五分之間,絕大部份(九成六)孩子得分會在七十至一百三十分之間,得到一百三十分以上或七十分以下的孩子少於百分之四。如此說來,得到一百三十分以上的孩子,一百個中只有兩個,屬於資優類別;得到七十以下的孩子,在一百個中也只有兩個,屬智障類別。
那麼常用的智力測驗究竟測甚麼?以《香港韋氏兒童智力量表》為例,主要是測量數學推理智能、語言文字智能和視覺空間智能。心理學家加納(Howard Gardner)批評,這類測驗忽略了其他類型的智能,他提出「多元智能」理論,除前述三種智能外,再加上音樂旋律智能、身體運動智能、人際關係智能、自然博物智能、自我內省智能,總共八種智能。另外高曼(Daniel Goleman) 綜合前人研究,指出一個人的成功只有兩成與智商有關,其餘八成都不能用智商解釋。他並提出另一智能「情緒智能」。
既然一個人的成功只有很少部份關乎智商,而智能亦是多元的,家長要想想有否必要替孩子做智商測驗了。
張笑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