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集團
集團品牌
presslogic-logo
廣告查詢
工作機會
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短片】親不見、愛無心 專家揭簡體字禍害 ...
發新帖
查看: 1576|回覆: 9
go

【短片】親不見、愛無心 專家揭簡體字禍害 [複製鏈接]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505
1#
發表於 15-3-20 09:07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打印
【短片】親不見、愛無心 專家揭簡體字禍害


著名導演馮小剛早前在政協會議小組討論中建議恢復部份有文化含義的繁體字。他舉例「親愛」二字,原意包含親要相見,愛要有心,簡化之後就「亲」不見,「爱」無心。

對於應否恢復繁體字,近年在中國大陸頗為熱烈討論。香港教育學院文化歷史講座教授鄭吉雄為《壹錘定音》解說,從明清時期一些書籍的手抄本,可以看到漢字簡化的普遍,但在歷史上,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時,才出現政府將文字全面簡化。

鄭教授認為,簡化字對降低文盲及知識普及有一定作用,但也令一些繁體字所寄託的文化涵義消失,達到管治國家和降低文盲的目的,同時也犧牲了文化。

鄭認為簡體字既已達到當年的改革目的,國家是時候實施政策重新推行繁體字。他建議「讀寫分離」,書寫可用簡體字,供閱讀的書籍容許以繁體字印刷,教育上鼓勵學生多閱讀繁體字讀物,這樣會對文化發展有很大幫助。

   0    0    0    0

Rank: 6Rank: 6


6493
2#
發表於 15-3-22 06:55 |只看該作者
可惜目前是全球都在邊緣化繁體字
用繁體字的只剩香港澳門台灣.全球學中文熱潮下,我認識的外國朋友學的都是簡體字.

點評

Yanamami  学際学校都係吖~  發表於 15-3-22 15:24


176
3#
發表於 15-3-22 11:17 |只看該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120142
4#
發表於 15-3-22 11:54 |只看該作者

引用:可惜目前是全球都在邊緣化繁體字用繁體字的

原帖由 Christi 於 15-03-22 發表
可惜目前是全球都在邊緣化繁體字
用繁體字的只剩香港澳門台灣.全球學中文熱潮下,我認識的外國朋友學的都是 ...
又不用過份比較,自己守好本份,一直要兒子學繁體字,識繁體字等如學棍波!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Rank: 5Rank: 5


2301
5#
發表於 15-3-22 14:37 |只看該作者
elbar 發表於 15-3-20 09:07
著名導演馮小剛早前在政協會議小組討論中建議恢復部份有文化含義的繁體字。他舉例「親愛」二字,原意包含親要相見,愛要有心,簡化之後就「亲」不見,「爱」無心。

相見時難親亦難
愛而無心憾家殘
繁字此去無多路
千載華夏不復還

你要忍...............
長遠及個別家庭文化及康樂策略督導關注組委員會召集人
Long-term and Individual Families Culture and Leisure Strategy Steering Concern Group Committee Convener

Rank: 5Rank: 5


1685
6#
發表於 15-3-22 16:09 |只看該作者
繁體字是文化的象徵,所以我堅持要教小朋友學繁體字,簡體字唔識就算。

Rank: 5Rank: 5


3659
7#
發表於 15-3-22 22:11 |只看該作者

引用:Quote:Christi+發表於+15-3-22+06:55+可惜

原帖由 bladerunner 於 15-03-22 發表
劣幣驅逐良幣的典型例子
大勢所趨,



Rank: 5Rank: 5


2301
8#
發表於 15-3-22 23:18 |只看該作者
蠻!

親親不見甚為難
繁星豈可任摧殘
愛裡無心如何載
華夏飛鳥不歸還

還!
長遠及個別家庭文化及康樂策略督導關注組委員會召集人
Long-term and Individual Families Culture and Leisure Strategy Steering Concern Group Committee Convener

Rank: 8Rank: 8


15282
9#
發表於 15-3-23 02:31 |只看該作者
專家評析:台灣必須在國際教學市場上打敗簡體字,沒有藉口

多棒,沒想到我長久關注的中文領域,也開始有國際競爭力了。我興沖沖地根據新聞裡的關鍵字搜尋教育部相關計畫,不幸在第一個連結裡發現了一條完全相反的新聞:中國搶人,台灣華語生首度負成長。

台灣連華語教學都輸人?

所以開頭的新聞說的也許是事實,但只是部分事實,新聞只講了好聽的部分,略過了難聽的。台灣的華語文教學國際競爭力是衰退,而不是成長。日本人為什麼會來台灣,原因並不是我們教學有口碑,而是台灣對日本比較親切。

這是個悲哀的訊息,而這還是政府信誓旦旦要「打造台灣成為華語文產業輸出大國」的政策願景。順著教育部打造這個願景的「八年計畫」在線上瀏覽,我們會看到各種周邊計畫,從課程,到通路,到甚至海外學生的接待家庭,包羅萬象。

唯獨看不見的,是如何在目標族群(全世界想學中文的人)中,塑造真正有威力的品牌形象,以便超越中文教學最大的競爭對手——中國。

學中文去中國學,學中文找中國學校,這是全世界任何想學中文的人,自然會有的反應。中國又如此巨大,每一個想進入中國市場的人,必然會帶著學中文、順便建立人脈關係、兼了解風土人情的心態,上門去學。

這是台灣在中文教學市場上先天的劣勢,因為對岸占著「中國」招牌的好處。台灣如果沒有做對事,光是在先天的市場認知上就已經處於挨打局面了,如果我們還是只會怪對手到處撒銀子,辦孔子學院,搶學生搶得兇,有用嗎?當然沒用。入台華語生開始萎縮就是現實給我們警告。

怎樣才能做對事呢?讓我們看看教育部對台灣這個產品的市場定位:



「教育部深信,我國所保有的正體字華語教學與豐富多元的文化內涵,以及六十年來的優質華語教學聲譽,加上經過專業訓練的優秀華語師資,以及臺灣多元文化的豐富內涵,足以吸引優質的外國學習者,開拓另一個華語巿場客層。(提供全方位師資、課程 邁向華語文產業輸出大國)」


這就是主政者對自己的認知。對市場不了解,對對手沒有分析,對自己真正的優勢完全沒有知覺。中國只要說,來學簡化字,簡化字更好學,簡化字市場最大;這樣就算有再多的文化內涵、教學聲譽,能打得過嗎?

不過有一點教育部倒是心頭雪亮,那就是:我們打不過,所以我們應該「開拓另一個華語市場客層」(見引文最後一句)。所以教育部根本不敢正面交鋒,只想趁著華語熱,看看能不能在邊上分食一點市場零頭。這句引文清楚地傳遞出了這種失敗主義的心態。

這個市場上,最直覺、最討好的訴求都在中國,不打破這個刻板的品牌形象,台灣豈會有出路?中國占有招牌字眼的優勢(學中文應該去中國),這確實無法改變,但更棘手的還不只這個,台灣的中文產業面對更棘手的麻煩,是「簡化字」所暗示的「學起來比較簡單」的假象。

中文是如此困難,以至於任何可以強調簡單、速效的藥方,都會受到歡迎。想學中文的外國人一看到「簡化」,心裡就高興了,腦中就響起了天籟:對嘛,當然要從簡單的學起啊。

我們如果不斷強調正體字是固有傳統,是完整的經典,是博大精深的文化,那正好是把懷著忐忑心情,不知道學中文會不會很困難的洋人學生從門口趕走。

必須瞄準簡化字的罩門

在國際語言教學的市場上,正體中文的威力,不應該是正統傳承,而應該是直接跟簡化字單挑誰最簡單、易學,誰是更高效的入門選擇。我們應該建立只有傳統字才是「可以理解,不用死背,最適合外國人學習的中文」的品牌形象。直接針對簡化字的罩門發起攻擊,台灣才可能在整個市場上爭得自己的市場占有率。

簡化字原本就是為普及教育而發明的,我竟然說傳統字才更簡單,更好學,這不會太自嗨嗎?當然不。

原因很簡單,因為簡化字只簡化了單字,卻造成整個漢字系統的繁化,而且造字邏輯混亂,漢字原本可以理解的系統性變得支離破碎。所以事實上簡化字才是難學的字。

大部分想學中文的外國人,都已經脫離幼兒語言學習期很久了,他們不再有幼兒的優勢,從小把語言模組直接鑄刻在大腦神經迴路上,他們更需要倚靠理解的方式學習,而這正是台灣使用傳統漢字先天的優勢。

瑞典真實的漢字教學經驗

寫出暢銷書《漢字的故事》的林西莉老師在瑞典的教學經驗就是證明。林西莉是瑞典人,雖然她在北京學過中文,但當她在瑞典教中文的時候,教的卻是傳統字(她稱為原體字)。她在書中提到學習簡體字的問題:


「有很多新造的簡體字,不但看起來很怪,甚至可以說很醜。對我來說,這些簡體字其實更難記住。所以每次我要學習新字的時候,我一定先去看原始未簡化的「原體字」,熟悉其字形結構,辨認出部首、聲旁,努力去看出那個字背後隱含的古老圖像。只有在我摸清楚每個「原體字」真正的意義後,我才有辦法學會並記住新的簡體字。﹂



這是一個真正在線上教授漢字的老師,實際的經驗之談。她用課堂講義為基礎寫成的超級暢銷書《漢字的故事》,在瑞典的總銷量是八十萬冊,而瑞典是一個人口只有八百萬的國家。十分之一的國民透過她的介紹,能夠欣賞漢字的造字之美,這是簡化字辦不到的。

簡字更難學,實際的字例

為什麼筆畫多的傳統字更好學,筆畫少的簡字反而難呢?我且舉幾個例子,例如門、開、關這組字:

傳統字:門、開、關
簡化字:门、开、关

傳統字你一看就知道這三個都跟「門」有關,但在簡化字上,你找不到這種關聯,你只看到三個陌生的符號。這三個字破壞了中文的設計邏輯,看起來筆畫簡單了,但字的相關性不見了,事實上你要花更多的力氣死背,而且是背完全沒有邏輯可言的符號。

再一組:

傳統字:葉、諜、蝶、碟
簡化字:叶、谍、蝶、碟

葉簡化成叶,一點道理也沒有,木也沒了,草也沒了,聲音也不對,更糟的是,葉底下的「枼」,是個常用的形聲和會意的字符,在間諜、蝴蝶、光碟等常用字裡面會大量使用。所以呢,傳統字只要學一個「枼」,就可以通用於所有這些形聲字和會意字。

蝴蝶、光碟和樹葉有什麼關係呢?它們不只同韻,同時也都是薄薄的一片(枼原本就是葉的古字,所以它衍生出薄片的意義)。

這是傳統字系統學習的優勢,簡化字則破壞了這個系統,表面上葉子的寫法簡單了,但系統類推的優點卻破壞了。字音不再看出淵源,字義的會意關聯也完全消失。

簡化字根本的問題就是這樣,貪圖一個字的便利,結果卻是把整個系統打亂。更可笑的是,以這組字而言,碰到蝴蝶、光碟的時候,「枼」這個部件你還是得學,根本省不掉。

再一組:

傳統字:構、購、講、媾、溝
簡化字:构、购、讲、媾、沟

傳統字這一組都有一個共同的組字部件:冓。冓在甲骨文裡畫的是某種結構交錯的構造物,當它用來作形聲、會意字的偏旁時,用的就是這個交錯、交互、交流、溝通的意義。從傳統字的五個字來看,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如此造字的理由。

但在簡化字裡面這個造字的理由消失了,不但消失了,同時另外用兩組零件取代原先統一的冓字(勾、井),更糟的是,竟然有一個字保留冓部件不動。

單字簡化,但卻導致系統的負荷增加

這樣學生要學這五個字,是比較簡單還是比較困難呢?你要比傳統字學生更多學兩個組字部件,然後還要死記硬背這些字的字義,而傳統字要學的那個部件你也不能不學。單字好像簡化了,但系統的負荷則增加了。

相對的傳統字學生只要記一個冓字,所有五個字就都可以記得,不但可以記得,還可以理解他們為什麼擁有共同的組字零件。

(學簡字的洋學生如果看到「讲」字,心想這個字跟「进」字一定關係密切吧,他就慘了,找死了他都找不到關係何在。)

簡化字就是這種左支右絀的體系,眼光短淺到以為單字筆畫簡化了,文字就好學了,卻不知道漢字造字有本來的生態,破壞了生態導致所有字都要死背硬記,還洋洋得意說學習變簡單。可嘆。

漢字是由組件構成的文字。根據中研院的報告(漢字構形資料庫的研發與應用),針對大五碼的一三〇五一個常用、次常用字集,可以拆出四四一個基礎部件和一八五六個合成部件。而簡化字總表中的二二三五字,就額外新增了四十一個基礎部件,和二二五個合成部件。

從部件構字的角度言,簡化字事實上增加了漢字學習的難度和複雜性。因為你要多學更多新部件,而舊部件大部分也無法省掉不學。最糟的是新舊部件沒有關聯,所以兩個使用相同部件的傳統字,在簡化字裡面經常看不出它們原來曾經是一家人。

傳統字威力最強的地方

系統被拆散,關聯被消除,中文變成無法理解的文字,只能硬背。這就是簡化字為什麼無法簡單學的原因。而這也是我們使用的傳統字威力最強的地方,好學,可理解,學習效率高,還能串起三千年的漢字文化,包括簡化字也能在傳統字基礎上快速學習。

可惜我們空有神器在手,主事者卻不知道這威力有多大,只會做出看起來包山包海的專案,消耗可憐的預算,然後把來台學中文的市場越做越小。我們如果連祖宗留下來的寶貝都不曉得如何經營,還有什麼資格自居正體字的守護者呢?

台灣一定要、也必須要在國際教學市場上打敗簡體字,這是沒有藉口可講的。(更多老貓文章請看老貓出版偵查課)
==================

真心想知簡體字點查字典?
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
Learning to Read, Reading to Learn.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88934
10#
發表於 15-3-23 03:41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Yanamami 於 15-3-23 03:42 編輯
MASAYA 發表於 15-3-23 02:31
專家評析:台灣必須在國際教學市場上打敗簡體字,沒有藉口

多棒,沒想到我長久關注的中文領域,也開始有國 ...

我女細時,我都係禁—組組字(再配成詞)禁教佢㗎~~轉个部首就搞掂。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返回列表
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