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
- 312 小時
- 最後登錄
- 25-11-25
- 國民生產力
- 3678
- 附加生產力
- 46085
- 貢獻生產力
- 0
- 註冊時間
- 07-11-25
- 閱讀權限
- 10
- 帖子
- 27816
- 主題
- 12609
- 精華
- 0
- 積分
- 77579
- UID
- 168291
   
|

相比海外學生,本地大學生較為「本土化」,未能窺見全球的競爭形勢。
近日要為一些申請中大商學院本科課程的學生面試,這些都是非聯招的外地學生,不包括內地的學生。
申請人有來自台灣、南韓、馬來西亞、印尼、印度及巴基斯坦等,他們不約而同地表示香港是一個國際城市,與內地有很好的聯繫,有很多的機會,他們當中有一些是在內地的國際學校讀中學,有一些是在各自的國家,考取GCE A-Level、IB或是SAT等國際資歷,希望能來香港讀大學。
港生本土化 欠全球視野
香港的大學在國際有很高的排名,不少人知道它取錄了不少內地學生,原因是內地的家庭對優質的教育有龐大的需求,內地的大學滿足不了他們的需求。他們可以把子女送到海外,而他們的確如此。海外大學的費用高昂,路途也遙遠,比較費用,教學水平及路程,香港是不錯的選擇。
相比於這些海外學生,香港的學生較為「本土化」。本土化不全然是錯,問題是他們看不到全球的競爭形勢。表面上海外學生在香港讀書會增加了大學生在校園內的競爭,包括學科的成績、獎學金、海外交流以至就業。雖然海外學生在香港就業要經過入境處這一關,相信只要是人才,機構要申請他們來港工作不會有太大的困難,於是搶走飯碗之說便因此而起。
技不如人 更要切磋增值
現在全世界都在搶人才,保護當地的經濟有其需要,但長遠來說要提升當地人才的競爭力,否則只會付出高成本而得來低的生產力,企業遲早會另找其他營商的地點來替代,結果是損失更多的職位,或是那些職位不再是高增值,高薪酬的那些。
近日在我的課堂內邀請了一位來自一間藍籌而頗國際化的企業總裁來為學生講課,他帶來了一位剛上班不久的Management Trainee。這位MT來自美國,他對中國很感興趣,能操流利的普通話。這間藍籌企業的MT職位絕對是很多本地頂級畢業生夢寐以求想得到的職位,一些已經3年級而行將畢業的學生告訴我,聽過那位MT的分享後,大開眼界,茅塞頓開,知道何謂世界級企業的MT,亦明白以自己的水平,暫時難以與他們競爭,但可以多了解自己,提升自己的競爭力。
大學資源 勿傾研究排名
多與頂級水平的人競爭,肯定會提升自己的實力。這點運動員最為清楚,多與世界級的好手競爭,才有望拿取金牌。這道理可以應用在很多的範疇。
其實香港頂級水平的學生很有競爭力,這點不容置疑,只是這批學生的數目不多,更多的是未見慣世界級水平競爭的學生,當有外面的人才進來時,第一時間的反應是別人搶了他們的職位,不會認為技不如人。當然,大學當局亦要檢討他們投放了多少的資源於本科的學生上,還是只爭相地爭取研究的排名。但研究的排名與教學也不一定是排斥的,這視乎怎樣的運用。
輸入人才的理念是好的,問題是政府是否在背後有另一計劃。這點很多人也有懷疑,在很多的問題上,其往績及誠信不足以令人相信沒有另一些原因,或是好事變壞事。新加坡相當重視人才,也對人才採取寬鬆的政策。特區政府有一個香港卓越獎學金計劃,資助學業成績優異的清貧學生入讀香港境外的頂級大學,培養他們的環球視野及國際網絡,這是一個很好的計劃。香港缺乏政治人才,獎學金可以特別鼓勵學生進修非商科的學科,從而提升香港的論政及管治水平。可以的話,在輸入人才的同時,也同樣增加這項卓越獎學金的名額,令本地的學生感到政府的政策是提升他們的競爭力,而不是搶走他們的飯碗。
撰文:李兆波 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學士綜合課程主任/會計學院高級講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