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
- 23 小時
- 最後登錄
- 19-10-2
- 國民生產力
- 0
- 附加生產力
- 7543
- 貢獻生產力
- 0
- 註冊時間
- 14-2-13
- 閱讀權限
- 10
- 帖子
- 3777
- 主題
- 3291
- 精華
- 0
- 積分
- 11320
- UID
- 1446055
  
|
李寶椿演《錯中錯》 藝術生大放笑彈
2015-02-02
(星島日報)
近年戲劇教育在中學逐漸流行,不過把戲劇納入為正規課程的學校,仍然只屬少數,位於馬鞍山的香港李寶椿聯合世界書院就是其中之一,在該校提供的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IBDP)中,學生可選讀藝術,而戲劇教育就是內容之一。Elsie知道,在本周五和周六(二月六及七日),該校二年級選修藝術的學生,將會在校內禮堂作畢業前的最後演出,上演劇目是莎士比亞的喜劇《錯中錯》(The Comedy of Errors),這亦是該校首次以話劇作籌款,所籌得的款項,將作為學校的獎學金。
Elsie上周到過香港李寶椿聯合世界書院看學生綵排,見到曾在倫敦青年劇院擔任藝術總監,後來又創辦了坦桑尼亞青年劇院的戲劇老師Steve Reynolds,他現時為香港李寶椿聯合世界書院課外活動總監,同時教授知識理論(TOK)和戲劇,在戲劇教育的經驗非常豐富。
Steve說,《錯中錯》是莎士比亞的經典喜劇,風格較為滑稽,演員會有很多形體上的搞笑表演,相信會逗得大家捧腹大笑。「這個劇是關於兩對雙胞胎的故事,一對是主人,另一對則是僕人。他們出生後不久,因一場海上意外分開了,兩對主僕從此住在不同的地方。多年後,兩對雙胞胎再在同一個城市出現,於是就發生很多因認錯人而產生的笑話。」
《錯中錯》是莎劇中最短的劇目,而今次香港李寶椿聯合世界書院改編後上演的版本,劇長約九十分鐘,亦可說是現代版《錯中錯》。Steve說,此劇保留了原著故事及角色,但舞台和服裝設計則變得具時代感,亦有香港元素。「為了表達演員由一個地方去到另一個地方,舞台上會有幅很長的白牆,牆上有六道門,每道門會標誌那是甚麼地方,例如是港口、城市等,門上的標誌也有點像港鐵標誌;另外,演員會穿港人常穿的服飾,不會作古時的打扮。」他又說,由選擇劇目至正式演出,只得三星期時間籌備,故綵排時間其實很緊逼。
對於參演的同學來說,《錯中錯》的對白則是最具挑戰性之處。二年級學生蘇嘉麒在劇中飾演其中一位主人Antipholus,他跟Elsie說,劇中對白用字精闢,用語較古典,也有很多語帶相關的對白,對演員來說也是挑戰,他自己唸對白時,有時也會讀到舌頭打結。「Steve會提醒我們注意唸對白的技巧,例如發音,如何強調某些字眼等等,這有助觀眾更明白劇情。」
由於《錯中錯》是喜劇,同學綵排時,也不乏搞笑場面,哥倫比亞學生Vanessa Taylor Canon笑說,她飾演其中一位僕人Dromio,有幕因做錯事被主人教訓,本來她預期同學會輕輕力拍打她,誰知同學卻「傾力演出」。「當時我也沒有說甚麼,因為知道要專心唸好對白,只好繼續演下去吧!」至於飾演Luciana的陳愫兒就說,戲中有些追逐場面,但舞台空間不大,所以常常要跟同學研究如何「走位」。
談到畢業前的最後演出,三人回想過去年多的戲劇課,都不約而同認為有很多得益,當中包括思考方法、調節情緒和個人成長等等,即使日後未必會把演戲當作事業,但也終身受用,好像Vanessa認為,演戲讓她變得更有自信,而她也很享受演戲時的樂趣。「提升自信,不謹是站在舞台上有用,在對人處事方面也有幫助。」陳愫兒同Elsie講,對她來說,演戲具心靈治療之效。「當我演戲時,不論角色的性格是否像我,我都覺得可以減壓,釋放負面情緒。」
蘇嘉麒則說,演戲對學術層面有幫助。「上戲劇課時,同樣會學如何評論和分析劇本,又例如演莎士比亞的劇,你要研究文字背後的意思、哲學思想等,所以戲劇是很有趣,且創新的方法去學習語文。」他透露,自己在十歲時已開始嘗試做音樂劇,至今已有七、八年的演戲經驗,如有機會的話,他將來也想開辦戲劇教育中心,啟發對演戲有興趣的年輕人。
事實上,Steve說他教學生演戲時,不會只告訴他們應該如何演,而是通過不斷問演員問題,讓他們明白自己為何要這麼演,從而刺激學生思考。「戲劇跟知識理論(TOK)一樣,都是要尋找真相,TOK是尋找不同知識的真相,戲劇就是找尋做人的真相,為甚麼某人的行為會這樣?有甚麼因素會使人產生恐懼和希望等等。」
Elsie知道,現時《錯中錯》已可通過電郵留位,話劇開場時間為晚上七時三十分,地點為學校禮堂,有興趣欣賞此劇的家長,每位須捐款最少一百元,捐款數目沒有上限。如有查詢或捐款,可電郵至[email protect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