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
- 23 小時
- 最後登錄
- 19-10-2
- 國民生產力
- 0
- 附加生產力
- 7543
- 貢獻生產力
- 0
- 註冊時間
- 14-2-13
- 閱讀權限
- 10
- 帖子
- 3777
- 主題
- 3291
- 精華
- 0
- 積分
- 11320
- UID
- 1446055
  
|
港大吞嚥研究 助鼻咽癌康復者
2015-01-30
(星島日報報道)鼻咽癌是本港十大常見癌症之一,雖然存活率高達九成,惟電療會令患者出現吞嚥困難的副作用。香港大學言語及聽覺科學部師生正進行研究計畫,今年初向約二十位鼻咽癌康復者進行評估,了解他們不同程度的吞嚥能力,期望研究能提升康復者對吞嚥困難的認知,以及三至五年內找出電療劑量高低與吞嚥困難的關係,從而有助醫生日後在電療過程中調整劑量的多寡。
根據醫院管理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資料顯示,鼻咽癌在十大常見癌症中排名第八,每十萬人中就有十一人發病。雖然鼻咽癌患者的存活率高達九成,但電療康復後的三至五年,較易產生吞嚥困難的副作用,直接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港大言語及聽覺科學部助理教授陳文琪率領學生團隊,一三年已試行先導研究計畫,了解包括鼻咽在內、與上呼吸道及上消化系統有關的頭頸癌患者的吞嚥能力,並針對港人的飲食習慣設計問卷。
研究計畫踏入第二年,有份直接參與的本科四年級生伍嘉慧表示,今年初向約二十位鼻咽癌康復者進行臨床口肌測試和照X光,了解他們接受電療後的吞嚥能力,「情況因人而言,一般康復者在三至五年內,因頭頸位肌肉的健康細胞細胞在電療後,降低了敏感程度和活動能力,令進食後食物容易落氣管而非食道,嚴重者會導致肺炎和窒息。」
伍嘉慧表示,參與今次研究的原因,是由於在去年暑假期間獲選參加「本科生研究獎助計畫」,前往了澳洲昆士蘭大學健康與康復治療學系八星期,跟隨當地教授學習不同的頭頸癌病例,並親身到醫院觀察如何為病人進行吞嚥能力評估,「那次的經驗改變了我對科研的看法,相比起做言語治療師,做研究會令更多人受惠。」
至於研究中出現的困難,陳文琪坦言要從醫生中取得病人的電療記錄,並安排時間為病人進行評估測試,需要花較多時間,但他期望三至五年內找出電療劑量高低與吞嚥困難的關係,並提升康復者對吞嚥困難的認知,「不少康復者出院後出現隱性吞嚥困難,他們較少主動求診。」她提醒鼻咽癌康復者,若出現體重持續下降、呼吸不暢順和咬字不清晰,代表可能出現吞嚥困難的徵狀,應主動向言語治療師求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