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
- 23 小時
- 最後登錄
- 19-10-2
- 國民生產力
- 0
- 附加生產力
- 7543
- 貢獻生產力
- 0
- 註冊時間
- 14-2-13
- 閱讀權限
- 10
- 帖子
- 3777
- 主題
- 3291
- 精華
- 0
- 積分
- 11320
- UID
- 1446055
  
|
短片教俗語 輕鬆學正寫
2015-01-26
(星島日報報道)曾有高官以「吊吊揈」形容無處容身的訪港遊客,令該字一炮而紅,本地學生說得一口流利俗語,卻不懂字詞的正確寫法,往往以近音字或英文代替。
香港教育學院中文學系助理教授陳淑貞近日與四名同學拍攝一系列名為「粵語探源」短片,追溯源遠流長粵語文化,教導年輕人認識正確俗語。
本身在教院任教「粵語與本土文化」一科的陳淑貞,有感時下青年對俗語認識匱乏,只懂口說,不知寫法, 往往寫成近音字或英文,於是萌生起以短片教俗語的念頭。短片以輕鬆手法,演繹俗語的用法、出處,內容以生活常用的俗語為主,陳淑貞舉例指,白灼油菜的「灼」一字,解作火焰燒得旺盛,沒有煮食之意,應用「焯」字才對;烚蛋的「烚」字亦是形容火的樣子,正字應為「煠」蛋。
創作團隊又在新聞媒體搜羅短片題材,陳淑貞憶述發展局局長陳茂波回應囤地風波時,以「論盡」形容自己,當時有傳媒將書面語寫成「遴迍」。但陳淑貞認為,「遴迍」二字分別解作難行意思,字義上亦與「論盡」類近,翻查典固,「論盡」應來自老態龍鍾的「龍鍾」 一詞,形容走路狼狽,其後才成為變音字「論盡」。
陳淑貞與同學一手一腳包辦構思、拍攝、剪片等工作,她笑言過程發生不少蝦碌情況,如錯用低像素攝影機拍攝,她稱迄今已錄製好八集的短片,更希望可以長拍長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