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
- 312 小時
- 最後登錄
- 25-9-12
- 國民生產力
- 3639
- 附加生產力
- 46057
- 貢獻生產力
- 0
- 註冊時間
- 07-11-25
- 閱讀權限
- 10
- 帖子
- 27808
- 主題
- 12607
- 精華
- 0
- 積分
- 77504
- UID
- 168291
   
|
本帖最後由 elbar 於 15-1-17 16:28 編輯
十項全能生活無能
■家長希望將子女打造成「十項全能」,但亦應顧及子女的實際需要和喜好。
【新報訊】心急家長盲目催谷,十項全能反變生活無能。教育局提倡學生要全面發展,家長卻誤以為要將子女打造成十項全能,盲目安排子女上興趣班,不但令子女產生厭惡及恐懼感,更因而忽略培養子女的自理能力;有專家指出,大多數名校收生時並不以興趣班證書的多少作標準,呼籲家長多與子女溝通,了解其真正需要,切勿揠苗助長。
教育局一向提倡要令學生全面發展,但部份怪獸家長卻誤以為應該將子女打造成十項全能,更為此盲目安排子女參加各式各樣的興趣班,早前就有親子網站的調查發現,有逾九成家長都曾安排子女學習學習、體育及語言等三大範疇的興趣班;然而,過量催谷卻產生不少反效果,不但令她們對課外活動感到厭惡及恐懼,甚至忽略了對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令十項全能,反而變生活無能。
個案一 承受巨大心理壓力
就讀幼稚園高班的晴晴原本對音樂很感興趣,由她懂得走路開始,每當聽到音樂都會興奮得手舞足蹈、開心大笑;母親見狀,以為女兒喜歡聽音樂,也一定會喜歡演奏音樂,故在晴晴3歲的時候,就安排她學習鋼琴、小提琴、古箏等樂器,希望把她打造成音樂神童。
一開始時,晴晴對這些課程並不抗拒,但卻非常害怕評核演奏水平的考試,母親不但會為她進行樂理上的特訓,更會要求她熟練考核的曲目,令晴晴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後來只要母親要求她練琴,她就會扭計大哭,甚至害怕再去接觸這些樂器。
個案二 犧牲基本自理能力
俊俊在一所名校就讀小六,從小被父母安排參加游泳、心算、鋼琴、舞蹈、繪畫等興趣班,多才多藝,堪稱樣樣皆能,卻被指缺乏基本自理能力,脾氣很臭;原來,俊俊父母為令兒子專心發展各項才能,特登為他聘請一名工人貼身伺候,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要乜有乜。
父母及工人對俊俊呵護備至,卻忽略了對俊俊在自理能力及為人處事等方面的培養,他一句「口渴」,工人就要奉上飲料,一聲「甩鞋帶」,工人就要蹲下替他綁好,只要稍微不合他意,就會大發少爺脾氣,亂扔東西。
孕育港孩溫床
類似晴晴和俊俊這樣的例子多不勝數,數猴皇醒目兒童教育中心總經理關紫悠表示,不少家長誤解了教育局對全面發展的指引,盲目催谷子女上過量的課外活動,不但未能培養子女的興趣及求知慾,亦違背了學習的本義,最終未必能夠學以致用。
立法會議員葛珮帆亦稱,部份家長急功近利,以為安排子女參加一堆課外活動、考獲一疊全能證書,就可以被心儀的學校錄取,所以只顧着令他們以此「贏在起跑線上」,卻忽略了對自理能力的培養,導致患有「公主病」及「王子病」等後遺症的港孩頻生。
■適量的課外活動有助陶冶性情,但過量催谷就會令子女感到厭倦、害怕,甚至失去興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