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輸不起的孩子(康婷)
發新帖
查看: 1062|回覆: 1
go

輸不起的孩子(康婷) [複製鏈接]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091
1#
發表於 14-11-22 15:44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打印
本帖最後由 elbar 於 14-11-22 15:45 編輯

從女兒3歲開始,我便喜歡與她玩board game,由最簡單的遊戲如輪流擲骰、一步步在板上走向終點,到現在玩大富翁及波子棋等,都是我們一家人極愛的玩意。喜歡玩board game是因為每位參與者都要投入其中,暫時放下手機及腦袋中的大堆公事,繼而盡情享受這段互動時間。幾年前的某個晚上,我和女兒在飯後玩board game,結果是我先到終點,亦即所謂「贏」了。但我絕對沒有預計即將發生的事情:女兒皺起眉頭吐出一聲「唓」!然後用手打翻了板及棋子,再用雙手大力拍了地下一下便衝入睡房。我呆了。到底發生甚麼事?為何女兒的反應會是這樣?我與妹妹從小到大也愛玩board game,但在任何情況底下也沒有這種反應,所以我也不知所措。那次之後,外傭和我的媽媽也相繼告知,每次女兒玩遊戲「輸」了原來都會大發脾氣。

在我的角度來看,「輸不起」的態度是極之嚴重的問題。首先,這代表完全忽略與家人朋友玩遊戲的重點,那就是享受彼此之間相處的過程。接着,她將「贏」和「輸」看成一個確鑿的結局,並從這個結局對自身價值下了判決:「輸」=「不好」=「沒價值」,心裏當然感到不開心。其實「輸」只代表某年某月某日某個時段的結果,並不該藉此假設未來的結果,更不該憑輸贏斷定自身價值。

《MINDSET》是一本我很喜歡的書,作者是做了幾十年研究、現於史丹福大學任教的著名心理學家Carol Dweck,書內其中一個重點是:人的潛力往往被那需要「證明」自己多好多棒的態度而限制,接受不了「輸」也是為着對自己對別人有所證明。但從經歷中吸取教訓然後努力練習再作嘗試不是更樂觀更積極的態度嗎?書中亦提及到一個真實例子,有位小女孩在賽跑中輸了,她的爸爸卻沒有像大部份父母那樣,只會在旁不斷的說空話「今次不行,下次便行」或「你已經跑得很不錯」,反而與她一起恭喜勝利者後再對女兒說:「今次你沒有贏是因為平常沒有花時間練習,如果你能加把勁練習,下次比賽一樣有機會爭奪冠軍。」

現實生活當中也常遇上競爭,找工作時會遇上其他申請人,跟客戶拿定單會跟其他行家鬥品質鬥價錢,但不被錄用或拿不到定單時總不會大發雷霆出口傷人吧。這樣做對誰也沒有益處,更不會提升再接再厲的成功率。只專注在那一刻的「輸」或「贏」,意義不大,比較正面的做法是跟客戶了解產品及價格的問題後回公司改進、了解不錄用的原因後為將來的面試做好準備。

我估計女兒對輸贏有如此大的包袱是跟我有關,每次玩遊戲前我都很興奮地猜問今次的「贏家」會歸誰,雖然無論結果是甚麼我也一樣開心,但女兒可能多次聽到我強調「贏」,所以不知不覺亦以「贏」作為遊戲目的。要幫她擺脫只看重輸贏的態度非常不容易,花上幾年時間仍要繼續努力,除了不再將輸贏掛在口邊,現在更會鼓勵女兒專注在其他焦點,例如從練習中看到自己的進步、欣賞其他參與者的優點,以及享受建立友誼的過程。當然,只是這樣囉囉唆唆長篇大論不會有甚麼效果,孩子的強項是模仿榜樣,看來又有機會給我這位媽媽鍛煉「輸得正面」的技能了!


Profile:
曾是一間頂尖美國投資銀行的管理層,科技網創業者,現在選擇做最熱愛的工作:家中一腳踢的媽媽。

康婷                                                                                                                                                                                                                                



   1    0    0    0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39847
2#
發表於 14-11-22 16:58 |只看該作者
與其“輸得正面”,不若培養孩子享受比賽,自己發揮如何?對手有何過人之處。三人行,必有我師

點評

ANChan59    發表於 14-11-23 00:11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返回列表
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