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大學學額限1.5萬 避免供過於求
發新帖
查看: 1133|回覆: 3
go

大學學額限1.5萬 避免供過於求 [複製鏈接]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217
1#
發表於 14-5-16 14:11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打印
本帖最後由 elbar 於 14-5-16 14:23 編輯


  圖:上周五教育沙龍,主題圍繞「改善人力錯配:專上教育與持續進修的協調」,楊潤雄及多位專上院校代表熱烈討論

  近幾年,對八大資助院校增加學額的呼聲日益高漲,但手持大學入場券是否意味?未來有保障?教育局副局長楊潤雄在教育沙龍上表示,1.5萬個大學一年級資助學額設定,可間接避免人才供過於求,帶來的社會問題,教育局一直主張資助和自資兩軌並行,相輔相成。

  每年,數萬文憑試考生通過篩選,爭搶1.5萬個本地大學一年級資助學額,去年兩萬八千學生考獲入讀大學最低門檻「3322」成績,但受限於資助學額數,結果近半被拒八大院校門外。在此情況下,不斷有議員提出增加大學資助學額,但教育局表示增設大學學額非一蹴而就之舉。

  不同工種要求不同

  楊潤雄於題為「改善人力錯配:專上教育與持續進修的協調」教育沙龍上稱,面對社會呼聲,教育局壓力很大。「如果有一日,人們不會說我讀了大學,我要做這份工,你不要讓我做那份工,可能到那時候大學學額可大幅增加。」他認為,社會上不同工種對從業人員要求不同,部分工作無需從業人員持有大學學士學位。

  出席沙龍的前統計處處長何永?表示,長期以來,有沒有大學學位關乎職位進階和待遇,例如警察員佐級和督察級的差距。薪酬高低、家長期待等都是學生削尖腦袋想擠進大學的原因,「沒有家長會鼓勵孩子去做技工」,他建議政府對一些被認為是「低下」的工作進行形象包裝,例如平治汽車給工廠員工配備做工精良的制服,從而讓他們對自身工作有歸屬感。對此,楊潤雄回應稱理解家長心態,又說社會上普遍認為大學畢業似乎是個保障。

  鼓勵商校加強合作

  不過,楊潤雄指出,政府確實需在宣傳上加大力度,讓市民對不同工作有更多了解。他認為現時社會較過去複雜很多,湧現許多新興行業,「比如遊戲設計,近幾年很多做得很成功,但做這個不需要大學畢業」。他重申鼓勵學校與商界組織加強合作,讓學生了解行業情況。

  另外,楊潤雄稱教育局期望教育能最大限度與就業掛?,但專上教育不應是學習的終點,當局希望通過教育培育學生終身學習習慣。他說,自己1980年度大學時,對現在大學開設的一些科目聞所未聞,因此當下大家亦難就二十多年甚至更久之後的情況進行預測,學生唯有在大學學到基本知識,然後持續進修以裝備自我。他強調,政府為市民提供每人最多一萬元的持續進修基金,但並不意味?沒有該筆款項就無需持續進修、學習。

  關於設科問題,教育局是否可出面做一些導向工作,讓大學能提供更貼合市場的科目?楊潤雄表示,大學作為最高學府,不能不考慮學生就業問題,但不可僅?眼於此。他指出,除一些必須學科如教育、醫學等專業人才外,大學所設課程均由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與學校磋商,「政府必須尊重大學學術、行政自主。」基於此,他強調本港教育體係要保持自資與資助雙軌並行,自資院校可開設職業導向性更強的科目。

  設立市場需求課程

  對此,教聯會副主席胡少偉認為副學士課程應更緊貼世界發展。他提到,曾與學生交流過程中了解到世界範圍內,很多牙醫助理都需副學士畢業,但香港無相關副學士課程,粵劇、插花、樹木保育等看來都具設科價值。浸會大學國際學院總監劉信信表示,教育局可充當業界與自資院校橋樑,幫助學校設立更適合市場需求的課程。

  回應與會者提出,借助專業學會力量推動行業人才培訓避免錯配,楊潤雄表示同意,但補充政府不可能直接撥款協助某一學會運作,而會改以建議對方提供服務形式予以支持。


【教育沙龍三之三】
   0    0    0    0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217
2#
發表於 14-5-16 14:17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elbar 於 14-5-16 14:23 編輯

畢業生拒「屈就」引發社會矛盾




  圖:香港能仁專上學院校長黃景波認為,要減少職業錯配,學校應針對社會模式開設科目,否則容易導緻一些學科學生讀完書沒有對應工作

  本港零售業、建造業等缺人情況日益加劇,而每年都有大學畢業生訴說搵工艱辛。參與營運多間自資院校的黃景波在教育沙龍上,指出畢業生不肯「屈就」是引發社會矛盾原因之一,認為教育與就業「脫?」可一定程度上解決人力錯配問題。

  就失業率來看,香港能仁專上學院校長黃景波認為本港就業情況良好。他提出,根據國際勞工組織2013年公布的世界各地青少年(15至24歲人士)失業情況數據,香港青少年失業率較台灣的13.17%低五個半百分點,僅為7.4%,遠低於歐盟和美國的23.5%和24.5%。因此,在本港幾乎「全民就業」情況下,人才錯配是一個需面對的問題,這與教育息息相關。

  教育與工作錯配

  黃景波續說:「說到教育錯配,其實要討論的就是你讀這一科,是不是能夠做這一科的工作呢?其實社會上很多稍微低下一點的行業隨時都在請人,但那些工作跟你讀的書沒有關係。」在他看來,現時社會上合適的工作空缺未能與持續上升的大專畢業生人數配合,導緻錯配率增加。

  黃景波提出,社會上級別高、需要很多智慧和專業訓練的職位少,以物理學家為例,大學培育出許多物理學家,但並沒有那麼多實驗室需要請他們,「如果他們找到工作,多數是錯配。」他認為,要減少職業錯配,學校應針對社會模式開設科目,否則容易導緻一些學科學生讀完書沒有對應工作。

  根據需求設計課程

  對此,講者之一、香港公開大學李嘉誠專業進修學院院長呂汝漢表示贊成,認為與資助院校相比,自資院校能更靈活通過與業界合作,根據市場實況及學生就業需求而設計課程,以提升學員就業率。他以該校紀律部隊毅進課程為例,就是通過與學生聊天了解到很多年輕人想投身紀律部隊,因此設計此課程,「最高紀錄僅這一個課程就有一千學生報讀。」

  在呂汝漢看來,反應迅速是自資院校一大優勢,「資助院校發展一門新課程可能需要三五年時間,環境隨時變化,到時候學生畢業後不知還有沒有那個市場。」他以電子商務為例稱,科技迅猛發展,當不少院校中途開設相關課程,但到2000年互聯網泡沫到達最高點並破裂,導緻一批學生畢業後難找出路。

  另一講者、香港浸會大學國際學院總監劉信信亦認為「彈性」是副學士課程一個要素。以該校副學士課程為例,他表示兩年學習過程中如自覺不合適,學生可以轉科,「這正配合現在DSE考生需要,當中很多讀完中學都不是很確定自己興趣在哪裏。」他續指,學校學生即使副學士持續修讀一門課程,接駁到學士學位課程時人就有機會轉科。在此情況下學生有更多空間和彈性轉變興趣,尋找個人興趣。

  學習職場通用技能

  劉信信又稱,並非所有副學士畢業後都選擇繼續升學,該學院2013年數據顯示兩成副學士畢業生選擇就業,「副學士不一定要讀很理論的東西,一樣可以很貼合市場需要,彈性設科。」他強調全人教育亦十分重要,無論學生讀何種科目,都需學習一些職場必備的通用技能,比如演說。

  對此,黃景波進一步提出,應該讓「教育」與「就業」脫?,加強學生通識教育,以便他們有更廣闊職場選擇。他說,美國有調查顯示,美國人一生平均會轉三個行業,因此中學及大學強調通識教育以便他們在不同行業間轉換時可遊刃有餘。他還以自身經歷為例稱,大學時自己在港大讀化學,但讀完後再沒進過實驗室,「現在做行政工作,實驗室更加沒機會進,反而當時學的中文、IT等用得多。」


【教育沙龍三之二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217
3#
發表於 14-5-16 14:22 |只看該作者
楊潤雄:職訓也有出頭天


  圖:教育局副局長楊潤雄強調接受職業教育及訓練的學生,隻要發揮所長也可以有很好的人生


  香港專上教育普及率已超過65%,但與之對應的卻是各行各業「搵唔到人」,年年都有大批畢業生「搵工難」。受過專上教育是否真的能保證青年人出路?教育局副局長楊潤雄在教育沙龍上呼籲更新「工字不出頭」的行業觀,改變人人都要讀大學然後從事同一類工作的擇業觀,積極為自己的前途作生涯規劃,學以緻用,發揮所長。

  上周五,本學年最後一場教育沙龍,圍繞「改善人力錯配:專上教育與持續進修的協調」這主題,楊潤雄及多位專上院校代表熱烈討論。

  迎合經濟市場發展

  早前有報道指,香港20至24歲人士或曾受副學士教育的人士失業率為5.2%,較全港失業率高逾兩個百分點,另有調查稱僱主直言企業以履歷做首輪篩選,副學士畢業生較「蝕底」,且質素參差。這類消息不禁讓人反思,此教育架構下培育的學生是否能有效迎合經濟市場發展,使本港人才使用率最大化?

  針對此問題,教育局副局長楊潤雄表示,政府最近思考很多,「究竟我們的教育係統培養出的人才,是否能配合香港經濟發展的需要呢?」他憶述自己於網上看到消息說,有學者表示世界範圍內許多教育係統以培養大學教授為目標,但這一目標並非適合每一位學生,社會亦難提供數量如此之眾的大學教授職位。

  而與此對應有另一則故事:英國一個女孩在校時被懷疑患「多動症」以緻要到醫院檢查。醫生為女孩做完評估後,告訴女孩母親,孩子不是讀書的材料,但是個天生舞者,因此母親將女孩送往專門舞蹈學院,此後女孩在舞蹈上獲得巨大成功。楊潤雄反問,「我們的教育制度是否可以做到這件事,讓有不同需要的學生充分發揮?」

  目前,全港三分之一青少年可接受學士學位以上教育,而政府期望2015全港有七成青年可接受包括副學士在內的專上教育。面對眾多教育出路,楊潤雄表示,為協助青少年選擇適合自己的出路,今年《施政報告》特別提出加強青少年生涯規劃,由2014/15學年起,為開辦高中級別的公營學校提供相等於一名學位教師職級薪金的額外經常津貼,加強生涯規劃教育,包括認識自己及社會需求和機會。

  楊潤雄說:「社會及家長普遍有個印象,即『工字不出頭』,覺得一定要讀大學才有前途。」他認為這一觀念需改變,強調接受職業教育及訓練的學生,隻要發揮所長也可以有很好的人生。因此,除加強在校人生規劃培訓外,政府將加大社區宣傳,推動更多工商機構和社區資源參與「商校合作計劃」,以期慢慢改變社會觀念。

  除職業生涯規劃外,離校後的職業培訓亦十分重要。楊潤雄介紹,職業培訓一直透過職業訓練局完成,「每年提供大概25萬學額」,不僅中學生,已經參加工作但有持續進修計劃的在職人士亦可報名相關課程。今年《施政報告》對在職培訓也加大?墨,由2014/15學年起向職訓局提供經常撥款,為學生提供工作實習機會,預計受惠學生超過九千人。

  擴大「資歷架構」

  楊潤雄又稱,針對一些人力需求殷切的行業,政府近年提倡以先導形式推行「職業教育和就業支援計劃」,結合有係統的學徒培訓和清晰的進階路徑,將學員招聘、訓練、實習和就業配對等工作連貫起來,再加上適當的津貼誘因,為相關行業吸引和挽留人才。當局又決定進一步擴大由普通證書到博士程度的七級「資歷架構」,深入探討不同行業之間能力互認問題。

  楊潤雄補充,政府希望為社會提供多元、多階進出係統,讓青年人有更多選擇。他強調,未來工作包括轉變社會觀念,每個人各有所長,並不一定都要走大學路然後再做一份大家覺得應該做的工作,「什麼才是『有前途』?我們希望青少年將來能學以緻用,有所發揮。」


【教育沙龍三之一】

Rank: 5Rank: 5


4490
4#
發表於 14-5-16 21:25 |只看該作者

回覆:大學學額限1.5萬 避免供過於求

這是個餅有幾大的問題及周邊國家的競爭力如何!100%大學生,若餅夠大,此數字也無問題!中國競爭力不斷向上,相對香港競爭力不斷向下!香港很多高薪職位不斷流失中!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返回列表
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