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集團
集團品牌
presslogic-logo
廣告查詢
工作機會
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選科選校 大學培育IT創業家 製香港矽谷(黃錦輝) ...
發新帖
查看: 1305|回覆: 0
go

大學培育IT創業家 製香港矽谷(黃錦輝) [複製鏈接]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523
1#
發表於 13-5-18 19:55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打印





由香港貿發局舉辦的「設計及創新科技博覽」,幫助創新科技產業拓展世界市場。

《2013-2014財政預算案》第68段承諾撥出7,200萬元予6所大學以支持3年科技轉移行政經費之用。盡管數目有限,此舉反映政府對推動「官、產、學、研」合作的決心。然而,在最近某次電視新聞節目訪問中,有大學副校長指出香港創新科技產業缺乏了政府及企業的支持及投入,更有本地創科公司總裁批評香港創業基金嚴重不足。

筆者參與科技轉移前綫工作多年,對他們的觀點十分之認同,亦多次在不同媒體平台上發表類似的意見。

使命主導賺錢主導 南轅北轍?

筆者認為本港創新科技產業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官、產、學、研」各方之間的合作渠道不甚暢通,困難重重。歸根究柢,導致這現象的原因是各持份者的需求不一致,而中間又欠缺相互協調,釀成「倒塞」。

整體而言,大學是創新科技及人才的搖籃;企業則在創造巿場以及投資創科項目從中獲利;而政府及其資助的相關機構擔當「紅娘」角色,創造有利條件及提供資源,促進創新科技從大學(上游),透過企業(下游)衝出巿場(大海)。可是,大學運作模式主要是使命主導(mission driven),以教育及科研為目標,而企業則主要以利益為主導(profit driven),以賺錢為目標。

「產、學」兩者的目標南轅北轍,存在根本上的矛盾。因此,政府要推動創新科技產業有需要在盡量滿足雙方需求的大前提之下進行,但在實踐過程中往往兩面不討好。一方面,學界投訴政府唯利是圖,只顧利益而罔顧科研質素;而另一方面業界則批評政府不切實際,花大量公帑於缺乏市場價值的大學科研項目上,倒不如直接提供基金資助企業自行研發,效益可能更高。

要跳出這困局,筆者認為大學有必要在科技轉移活動上重新定位,重申其科技創新及人才培訓的角色,並拋開外界對科技轉移的傳統牟利的要求。大學可專注在學生科技創業教育方面,以培育下一代科技企業家(techno-entrepreneurs)為使命。最近,香港中文大學利用政府撥發的知識轉移(knowledge transfer)專款推出「創進坊」計劃,目的是為學生及校友提供創業培訓及「官、產、學、研」之聯繫服務。概括而言,服務範疇覆蓋3個創業階段:

大學重新定位 專注創業教育

‧在播種期(seed stage)間,「創進坊」將透過例如定期創新科技比賽等活動發掘具潛質的科研成果,然後教導所屬學生團隊如何將之包裝變成產品,繼而創業。在創業初期,「創進坊」亦會邀請成功校友創業家加盟,當學生的「師友」顧問。

‧在萌芽期(sprout stage)間,「創進坊」將推薦學生創業公司參與科技園或數碼港的「孵化」計劃(incubation program),亦會透過校友網絡協助公司尋找適當的風險投資者,使它能最早從孵化計劃「畢業」,投身大海去搏殺「搵真銀」。

‧在成長期(growth stage)間,「創進坊」將與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合作協助公司尋找廠家去應用這些創新科技,並與貿發局合作協助公司開拓海外市場。同一時間「創進坊」繼續為公司提供風險投資基金聯絡服務。

創業是創新科技產業的重要一環,矽谷的成功便是最好榜樣,它除能提升GDP之外,亦能增強年輕人的方向感及奮鬥心。因此,政府及各大專院校宜加倍重視。


撰文:黃錦輝 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香港資訊科技聯會會長

   0    0    0    0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