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1234ats 於 13-1-22 10:50 編輯
香港经常有人埋怨学生做功课太辛苦,最近连张坚庭导演也批评德望给学生太多功课,有违教育本义。类似批评,以前有,以后亦继续有。那究竟多少功课才是合适呢? 如果学生都能每天轻松做完功课,以上问题不需费神考虑,但当学生每天挣扎于功课堆中,那问题不一定出自学生本身,校方与家长也好应认真思考一下。 记得曾经看过施永青一篇文章,他认为如果学生已经掌握功课中的知识的话,就不用花时间精力做功课。基本上我同意他的讲法。
我自己对功课的看法稍有不同。作为家长,我更看重每样功课对儿子的作用。
我会考虑老师是希望学生做完每样功课后能得到什么,而儿子做完功课后是否能真的能有所得着。要从做功课中获益,学生做功课的态度尤为重要。认真做功课一小时,效果比捱功课五小时好。现实是相当多学生做功课抱着交差的态度,再辛苦也是徒劳。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每天做两三小时功课已经足够,再多做已无法集中,只会效率越来越低,基本不会有何好处,而且有反效果,学生越发没兴趣而导致成绩低落,学校与家长就越紧张,频频加料催谷,形成恶性循环。 通常老师安排功课是一视同仁,否则会招来家长投诉大细超。其实最理想的是为每个学生度身订做合适的功课,当然这种做法很难在香港实现。 中国人讲究勤有功,勤力是好,但也要考虑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
记得八零年代末期,中国大陆聘请东德教练训练国家队游泳员,训练时各队员每游完一定距离后便要测乳酸含量,队员是否继续训练,不是按队员自己或教练的感觉与意愿,而是按乳酸测量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