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
- 312 小時
- 最後登錄
- 25-7-21
- 國民生產力
- 3584
- 附加生產力
- 45896
- 貢獻生產力
- 0
- 註冊時間
- 07-11-25
- 閱讀權限
- 10
- 帖子
- 27748
- 主題
- 12590
- 精華
- 0
- 積分
- 77228
- UID
- 168291
   
|
http://www.hket.com/eti/article/cacf97ce-6b9f-406a-a01f-04055ff5c270-143625

面對全球老化,新一代難靠政府養老,早一步學習理財觀念,退休生活可更有保障。
撰文:沈帥青
欄名:港是港非
社會對於特惠生果金抑或全民退休保障,爭論不休,其實,面對全球人口老化,下一代已難靠政府養老,但本港愈來愈多賺多少、花多少的「月光族」,退休後又怎來「老本」?本港是否應效法英美,在小學便有理財教育,長大不要做月光族,老來才可養自己。
小時候父母都會勸導孩子多儲蓄,可是如今已是高物價、高誘惑及高消費的年代,加上社會流動減慢,薪金升幅放緩,年輕人購買一部iPhone,隨時已是半個月薪金,「錢都到哪裏去了?」這是不少「月光族」的心聲。
理財觀念差 23至32歲嚴重
莫說儲錢買樓,很多人根本就沒有儲錢的習慣,理財觀念也談不上,吃了買了才打量荷包有多少錢。部分年輕人的理財態度更教人擔心,早前港大民意研究計劃訪問506位18歲或以上人士,每月卡數還款額平均佔收入41%,平均最長26個月才還清卡數,欠卡數期間,71%仍進行高消費活動,包括購買智能手機、電腦產品等。
當中又以23至32歲的受訪者問題最嚴重。一邊喊無錢,一邊大花筒,又如何擺脫月光族生活?
《富爸爸窮爸爸》作者清崎一直強調,理財教育比派錢更有用,若收錢後不懂理財,始終無法擺脫貧窮。
事實上,在現今的金融經濟體系,理財已變得更為重要。美國聯邦儲備局前主席格蘭斯班亦曾指出,要在中小學實施理財教育課,是要避免年輕人作出錯誤理財決定,而要付上多年時間去填補。在金融風暴後,英美兩國更重視向新一代灌輸關於退休金、財政預算及理財等金融知識。
英國公共政策研究所曾進行研究,發現曾經接受理財教育的兒童,到35至49歲時,家庭財富平均比沒有接受理財教育者多出3.2萬鎊。
在2010年,英政府向中小學提供指引,建議學校為5至16歲的學童提供理財教育課,包括教導如何儲蓄及做好理財規劃等,英國近年更有聲音要求強制推行,成為必修科,曾有過萬名市民聯署,要求政府落實政策。
除了英國外,美國亦早已向提供理財教育的中小學提供額外津貼;蘇格蘭更直接把理財教育納入當地學校課程,學童自5歲起須受理財教育直至18歲,包括最初學習金錢觀念,以至學習應對欠債、欠卡數等問題。
英美大力鼓吹 為未來打算
英國前兒童事務大臣保爾斯便說過,要教導兒童有關退休金、儲蓄及理財,才能確保他們長大後能夠供養家庭,並會為未來打算。
而台灣亦在09年提出金融知識普及計劃,把理財納入國中課程,去年實施,並將在2014年列入公開試的考試範圍,教育部指為了「教育今日之學生,準備明日之生活。」因缺乏必要的金融知識和觀念,令有些人年紀輕輕就把財務搞砸,也有人在晚年把養老積蓄損失殆盡,政府希望日後可減少這些問題。
現今年輕人面對的經濟狀況,比起上一代複雜得多,薪酬低、物價貴,加上活在銀行「零存款利息」年代,傳統儲蓄觀念已不足夠,能與金錢打好交道,掌握更多投資之道及精明理財,才是生存之道。
香港有些父母近年已開始透過零用錢灌輸子女理財觀念,但今年商業機構Visa在全球28個地方進行國際理財教育水平調查,香港總排名只排第17位;父母向子女講解理財觀念的情況,則排名尾7,未如理想。而每日付零用錢與有系統教導認識金融概念及理財知識,亦始終難以相提並論。
學生不止要學好兩文三語,能文能武也不能忽略一生受用的理財教育,長大後可以在複雜的金融世界生存,老來邁進人口老化加劇的社會時,不至於一窮二白,不只是為自己好,也可減輕日後社會福利開支,政府及早推這科目,其實很划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