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教育要付鈔 直資嚇怕窮學生
【經濟日報專訊】升中派位放榜,子女未能獲心儀中學取錄的家長,惟有頻撲到學校叩門,但是近年基層家長更為苦惱的是,傳統名校紛紛轉直資,入場費動輒每年4、5萬元,基層家長可以選擇的名校,一年比一年少。 英高薪行業 逾半屬私校生
名校轉直資、不轉直資的官津名校則遭政府勒令減班,基層學生獲得優質教育機會愈來愈小。有錢才有好書讀,會製造不平等現象,英國研究便發現,收取高昂學費的私立學校畢業生,與公立學校的畢業生差距懸殊,導致窒礙社會流動︰
˙私校生只佔學生人口的7%,但畢業後他們在高薪行業的人數比率,超逾一半(見表)。
˙私校學生在英國高考取得頂級大學入場券成績(2A1B)的比率,是公校學生的3倍。頂級大學的26%學生,是來自私校。
˙5間頂級英國中學在07至09年間,共有946名畢業生獲牛津或劍橋大學取錄,相較其餘2,000間中學的總和還要多。這5間頂級中學裏,4間是私校。
英政府也意識問題嚴重,副首相克萊格(Nick Clegg)去年發表研究報告,指私校與公校生的差距問題,是對社會流動的挑戰,政府須作出行動,包括提升公校質素,今年又推出計劃,提出方法改善基層學生學習的50間學校,可獲派發1萬鎊的獎勵。
香港會否走向同樣的路?當然,香港學校制度與英國不同,不少名校仍是官立或津貼制,不收學費,惟港府的新直資制度實施11年,傳統名校相繼加入直資,拔萃男書院、拔萃女書院、聖保羅男女中學等,紛紛變成高價學費名校,協恩中學也將於新學年成為直資校。直資校一邊享高度自主權力,如收取高學費、自訂教學語言,另一邊仍接受政府資助,結果直資制成為名校爭相投靠的福地。
每逢揀學校季節,不少中產安排子女考多間直資名校,即使學費再高,報讀人數也只會更高,逾千人爭不到100個學額。無法付高昂學費的小中產或基層,則只能參加政府派位,攪珠碰運氣。
雖教局與直資校一直標榜,直資校每年均提供起碼1成學費收入做獎助學金,而部分直資校收費廉宜。可是,諷刺的是,家長心儀的學校往往學費高昂且常加學費,而2010年審計署報告揭發,部分直資校的獎助學金撥款不足、對學費減免計劃宣傳不夠!
名校「貴族化」 礙社會流動
其實,直資名校要擺脫「貴族化」、「階級化」的標籤,學校、家長及政府皆有角色︰
˙學校與家長︰
直資學校議會副主席陳偉佳表示,直資學校沒有抗拒任何人申請,也希望為更多基層學生提供助學金,部分學校除了免除學費外,還設有書簿津貼等,基本上跟入讀津校無異,但是,基層家長往往有主觀憂慮,例如擔心付不起課外活動費用等(但部分學校有豁免這些費用)。他稱一方面學校要加強宣傳,另一方面也希望基層家長持開放心態。
˙政府︰
教育局現時對直資學校學費設有上限,但過於寬鬆(津貼額的2.33倍),立法會議員張文光認為,上限寬鬆導致直資學費高昂,影響窮學生入讀機會,認為政府應調低上限,藉此迫令直資學校減學費。有意見亦認為,政府應強化津校,譬如給予更多自主權,英國也是希望提升公校質素,與私校抗衡。
無可否認,直資制度能提供多元化教學,讓學校管理更具彈性,功能不能抹殺,直資校也受到不少中產家長歡迎。不過,與此同時,直資名校令基層及小中產家庭學生卻步,有教無類淪為口號。
教育是基層脫貧的重要工具。新直資制已實施11年,港府應仿效英國政府,評估直資制對學生社會流動的影響,調整直資制度,為學費設限,不應剝削基層及小中產子女接受優質教育的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