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
- 4 小時
- 最後登錄
- 12-10-14
- 國民生產力
- 41
- 附加生產力
- 2
- 貢獻生產力
- 0
- 註冊時間
- 10-12-18
- 閱讀權限
- 10
- 帖子
- 59
- 主題
- 26
- 精華
- 0
- 積分
- 102
- UID
- 688889
 
|
明報 教育心語 趙志成 2011.02.11 星期四
中學通識教育的很多良好意願,到學生真正學習時才出錯頻頻.其中一個目標是訓練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如何具邏輯性,用多角度看問題,以達至解難,做決定,創新等能力,這類學習目標,好不需要學習甚麼[指定] 知識內容,所以不教科書,以時事議題為本,信手拈來都可以成為教學材料,以供學生討論,從而建立思維能力,看來是理所當然的.
一般學生都是較被動,依教師指示而學.教師選甚麼時事識題不能急就章,就像賭業富豪爭產事件,純以培育思維能力為目標,可以討論分產的原則,何謂公平,用甚麼子女數目,關係,鐘愛程度,事業等因素分析:再用法律及人情的角度看事件,從而逹至解難和做決定的目的. 這類近似八卦娛樂的時事甚受生生歡迎,討論也會熾熱,教師又可加入胡謅,更認為教通識科,只要討論氣氛好,有交流,便是學習.
從中學教育的角度看,這些議題根本不應選取,識題的道德與價值觀遠重於趣味性,如果通識教育的學習都只強調邏輯思維,不作任何價值判斷,導玫道德紊亂,扭曲價值,不學也罷.思維能力的培育在很多學科及其怹學習經歷上同樣可以逹至.
不能不歸咎於在設計必修通識課程時太倉卒,太多主觀期望,包括空泛的能力目標,太模糊雜亂的學概念,沒有審查的教學材料,甚麼才是有實素保證的教學,學習後如何才讓學生展示所學,即習作及評核的設計等;都不能不盡快透過實地及追蹤研究,以改善此影響所有中學生的學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