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為何學生不肯花時間學習
發新帖
查看: 1875|回覆: 9
go

為何學生不肯花時間學習 [複製鏈接]

Rank: 7Rank: 7Rank: 7


13224
1#
發表於 08-10-27 23:20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打印
為何學生不肯花時間學習
林碧霞(香港教育學院課程與教學學系副教授)

摘自20081027 信報

年少無知的時候,總愛問一個問題,為什麼很多人都做一些「無用」的事情而浪費時間,並且沒有「收益」,毫無好處。

那時我會這樣想自己:這個假期我讀了多少本好書,並相信可從中獲益;或我學習了多少,知識增益了多少;我做了多少功課或研究,進步了多少。

眼見不少同學朋友鄰居及很多不相識的人,花很多時間購物扮靚睇電視,我心想如果他們能夠分一半時間出來學習,想想問題,將會獲益不淺。年少無知無法理解人人對社會、對生活都有不同的理解與選擇,現在當然知道,人們都有自己的選擇,或有受誘導的選擇。此中無分你我高低,我們都是如此長大。

現在從事教育行業,看見自己的學生,又回想起以前的問題,「為什麼他們都做一些浪費時間而毫無收益的事情」。是的,現在長大了,雖然知道人人都或多或少有自己的選擇,但作為教師,仍然不禁要問這問題。

現在的學生被社會人士按學業能力判別為幾類,佔大多數的是能力中等的學生。能力中等的學生是香港教育界及計較資源效益的人士認為最需要處理的一群,只要他們肯努力地學習,他們能為學校拉高成績,學校方面會欣喜萬分;而社會人士更認為,香港因此而拉高整體的國民質素,使香港獲得更高的經濟及文化成就。

我們的學生,大多是被認為能力中等的學生。於是我就會問,為什麽我的學生都不肯多花時間學習。我決不希望我的問題是去判別學生的高低,事實上,以學業能力判別人的高低,在香港已達到走火入魔的地步了,此中扼殺多少年輕人的自信、尊嚴、前途以至人生,簡直罄竹難書。我只希望了解並從中給學生指出可行的路。

正正是學生能力不那麽高,我就須要猜什麼原因造成,為什麼他們不肯多花時間學習,提高自己的能力。發人深省的經驗很有趣,很多次授課完畢,都有學生來多謝我,說上我的課把他們很多困惑都解通了。例如他們說上社會心理學課時不明白人生階段理論,總覺得是一些「宏大」的理論,就算記好了,拿取了高分,都不明所以,直至上了「專業教師」課,明白了教師作為個人有個人的身心發展、明白了教師不同的發展階段,他們才能把人生階段理論整合到自己的人生上去了解,於是豁然開朗,他們都十分有興趣,很用心地上課。我就想,人們是否因為無法融滙所學的東西,覺得無法明白,因此提不起勁去繼續努力,寧願去購物扮靚睇電視,做一些他們「明白」的事情?事實上,我相信人們只有做着自己能明白的事情,人們才能感到「活着」,做人才夠「爽」,做人才夠起勁。學習也是一樣。

再回到我的問題,為什麼學生不肯花時間努力學習?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無法把知識整合到自己的認知中去,學生就無法明白學習內容,於是就沒法產生經驗,把內容強記變成了「死知識」,學生缺乏「活着」的感覺,於是寧願放棄學習。

如何解決學生不肯學習的問題?這又回到「學會學習」的原則去。衷心希望學校能放棄追逐考試,投放更多時間進行真正的教學,令學生學習時感到「活着」,有足夠的動力推動學習。更希望教育局能夠放棄一些逼使學校非追求考試成績不可的政策(例如殺校),投放足夠的資源,讓有心的學校能夠推動真正的教學。
   0    0    0    0

Rank: 5Rank: 5


3693
2#
發表於 08-10-28 23:23 |只看該作者
"他相信這與當今教育制度太着重考試,令學生只集中精力應付答題,缺乏思考訓練有關;"-agree


時下青年智力遜70'世代 研究員﹕錯在沉迷看電視打機
(明報)10月28日
【明報專訊】每個時代都會出現「一代不如一代」的感慨,英國    一項研究發現,這原來不是無病呻吟,新一代青少年的思考能力果真比不上他們的父母輩,造成這一現象其中一個主因是新一代青少年沉迷看電視與打遊戲機。

倫敦    國學學院的研究人員對800名13至14歲的青少年進行智力測試,發現當今14歲青少年對容量、密度、數量及體重等抽象科學概念的理解能力,僅及32年前的12歲兒童。

接受測試的青少年要解答的其中一個問題是,哪些因素令鐘擺速度改變,以測試他們的分析力。結果顯示,每10個學生中只有一個取得優異成績,相比之下,在1976年每4個學生就有一個被評為「思考能力高」。在評估學生數學思考能力的第二項測試中,20個學生中只有1個取得優異成績,遠低於1976年每5人就有1人的比率。

研究負責人、應用心理學教授沙爾(Michael Shayer)指出,青少年智力下降的問題,在過去10至15年開始浮現。他相信這與當今教育制度太着重考試,令學生只集中精力應付答題,缺乏思考訓練有關;此外,當代學生消閒活動改變,沉迷看電視與打遊戲機,減少接觸機械小玩意,亦窒礙腦部發展。雖然另一項調查發現,愈來愈多14歲的學生在SAT、英國會考    及高考取得頂級成績,但沙爾相信,這不是學生智力提高,而是考試標準降低的結果。

每日郵報/每日電訊報

Rank: 7Rank: 7Rank: 7


13224
3#
發表於 08-11-3 21:41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mattsmum 於 08-10-28 23:23 發表
"他相信這與當今教育制度太着重考試,令學生只集中精力應付答題,缺乏思考訓練有關;"-agree


時下青年智力遜70'世代 研究員﹕錯在沉迷看電視打機
(明報)10月28日


me too.


686
4#
發表於 08-11-12 16:44 |只看該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Rank: 3Rank: 3


164
5#
發表於 08-11-21 09:53 |只看該作者
Agreed, most of student have less thinking skill, big problem of Hong Kong

Rank: 7Rank: 7Rank: 7


13224
6#
發表於 08-11-21 10:42 |只看該作者
2008年11月14日 信報評論

成功教育二十年
程介明

在上海參加了「成功教育二十年」的紀念會議。「成功教育」是一個嘗試。1988年,上海閘北第八中學的校長劉京海,開始了成功教育的嘗試。閘北是上海一個區,在火車站附近,原來的經濟較為不發達,49年以前還是一個棚戶(貧民自建的簡陋小屋)區。閘北八中是一所初中(內地絕大部分初中與高中分離),令人驚嘆之處,是公開申明只收當地成績最低的小學畢業生。記得聽劉京海說過,該區當時有38所小學,八中就是只收這些小學成績最低的學生,即所謂「差生」(這個詞,在香港是「政治不正確的」,怕影響學生的自我形象,不會用。)。

堅持只收「差生」
這還不算。很多學校迫不得已也會只收「差生」;但是一旦學校辦得成功,就難免收生愈來愈好,甚至可以變為名校。上海和香港都有這樣的學校。這樣的學校也許還會收到許多學校的羨慕。但是閘北八中在辦得成功、出了名以後,還一直堅持只收最差的「差生」。因為她的辦學目的,就是如何讓「差生」受到好的教育,成為成功的人。

當年開始這個嘗試,是因為在人口普查中,發覺閘北的居民教育程度是上海各區之末;學生長期處於學業失敗的狀態,也長期困擾着學校的發展。

劉京海是教師出身的教育研究員。他有一個信念,聽過他講話的人都會記得:「學生的失敗,往往是教師對學生說他們是失敗的」,是教師判定而且告訴他們的。不光是說,而且就是在在把他們當作失敗者來處理的。因此學生就因為教師的訊息而形成了失敗的自我形象。學生感到教師也不相信自己會成功,學生自己也因此不相信自己會成功。於是成了惡性循環:教師因為學生失敗而苦惱,但是教師「看死了」學生,又使得學生自己無法成功。

我認識閘北八中,是梁一鳴介紹的。大概是90年代初吧!當時的校舍非常陳舊,看了一堂數學課,初中二,教的是好不容易的「二次曲線」,剛好是教拋物線。一堂45分鐘的課,學生竟然可以做15條習題;裏面還包括部分學生到黑板上示範。雖說上海與香港的課堂有文化上的差異,一般內地的課堂上學生要勤快得多;但是想到這是一所「差生」的學校,實在是一時難以置信。本版在許多年前也介紹過。

低、小、多、快
當時就聽劉京海解釋,他們的策略是「低起點、小步子、多台階、快反饋」。也就是適應學生的低水平,要把入手點降到他們能夠成功的程度;要把步子縮小,讓學生每一步都可以成功;但是又不斷有台階,讓他們不斷加速進步;但是在這個過程中的每一步,都要讓學生迅速知道自己的狀態,不斷改善學習方法。這種策略,在閘北八中證明是有效的。第一輪,本來是「差生」進來的,初中畢業都能進入區重點中學甚至是市重點中學。用香港的庸俗的說法,就是「增值」很高。

這裏面有一些基本思路。第一,相信每個學生都是可以成功的。沒有這種基本假定,任何策略都不會成功。第二,承認學生的起點是很低的,因此要講究適應。第三,相信學生成敗,教師有責;相信學生的成功途徑,是需要教師的設計的;第四,相信水平低只是短暫的、是過去的因素使然;但是相信通過努力,在未來是可以追上甚至超過的。

現在的閘北八中,建立了新校;劉京海也正在領導幾所學校;成功教育的模式,也在全國有了不同的版本。劉京海的經驗,曾經在香港多次介紹過;也有相關的學校與閘北八中結成夥伴,出現了香港版的成功教育。他的經驗也曾經在一些國際場合介紹過,不少外國的教育工作者,都參觀過閘北八中。劉京海的理念與實踐,也從純粹教師主導的「幫助成功」,演化為「扶—半扶半放—放」的「嘗試成功」,再進一步演化為建築在學生自學基礎上的「自主成功」。

劉京海的努力,也從促進學生成功,發展到促進教師的成功。他說,一所學校的教師可以掌握「成功教育」不難;要大面積的教師,特別是農村教師,都能夠掌握「成功教育」,需要有特別的設計。他正在做這方面的努力。

其實,成功教育的成功,遠遠超過處理「差生」問題,也遠遠超過學校的「增值」。

第一,在傳統的教育制度裏面,盡管說是「因才施教」、「有教無類」,但是華人社會的教育制度,基本上是篩選性的、競爭性的。不管人人如何努力,最後「成功」的只能是少數。在古代的中國,科舉的報考是不論出身的,但是每年就只有一位狀元。在現代的中國,不管如可努力,最後能上大學的只是少數。這是傳統工業社會按勞力結構衍生出來的、把人類分層的教育制度。走向後工業的知識社會,這種教育制度就會愈來愈與社會脫節。

打破傳統教育觀念
在這種傳統的教育制度裏,教育工作者的觀念也難免覺得學生有聰明的也有愚笨的,而只有聰明的才值得接受教育。愚笨的,就難免遲早要受到淘汰。淘汰出去的孩子,就不再是教育的責任了。還有,雖然學生中只有少數升上大學,但是大多數升不上大學的,他們從學校得到什麼?

當大多數人都有接受更多教育的訴求,而社會也需要愈來愈多的知識分子型的工作者,教育就沒有辦法局限在少數學生身上了。教育的觀念就要轉變,需要相信人人都可以在教育制度裏面成功。從這個角度來看,劉京海的成功教育確實是時代性的突破。

當然,社會也需要另外一種也許是更重要的轉變:我們說學生失敗,都是按照我們學校制度裏面定出來的一套標準。用的是狹窄的量度、單一的量度、保守的量度,把許多年輕人的更寬闊的「成功」因素都埋沒掉了。

Rank: 7Rank: 7Rank: 7


13224
7#
發表於 08-11-21 11:21 |只看該作者
真實感受著那些得失之中的成長

laperte [121.48.198.*] @ 2008-11-16 21:24:36
摘自: http://www.bullog.cn/blogs/fuguoyong/archives/215895.aspx

我自豪,也慶倖,我曾度過三年時光的深圳中學,她根本不是這樣!
深圳中學是這樣的地方,高一高二沒有補過一節課,完整的雙休日。課時嚴格按照課表設置,不增加一分鐘。在深圳中學的一整個學年,從9月到次年5月的各項大型活動,全部由學生自己辦。全校迴圈加淘汰賽制的足球賽、單元節、遊園會、籃球賽、十大歌手比賽、文化藝術節……學生會的各個部門分工合作,拉贊助、組織賽程、維護秩序、意見收集、紀念品義賣……所有過程,都是我們自己去做,真實感受著那些得失之中的成長。

深圳中學是這樣的地方,校長總是出現在學生中間,他們更像是朋友,可以聊各種話題。他們的喜,怒和哀,他都很瞭解。每次大型活動之後,他還會請孩子們吃飯~

因為她做出的這樣的嘗試,深圳中學正在受到種種質疑和爭議。作為深圳市最好的、廣東省一流的中學,她的學生們在高三也不得不經歷同樣的壓力和巨大繁重的課業。因為她知道,只有用漂亮的高考成績,才能讓這個只認同高考的社會信服。可是,儘管深圳中學一直保持著穩居前茅的高考成績,還是有太多太多的爭議與中傷在困擾著她。

我想,學生的高考成績,人們可以很快看到結果。可是他們在這個個體塑造的關鍵時期所接受的教育究竟有什麼價值,人們在短期內卻很難看到。但是,我堅信,在這一批學生走上社會之後,他們會讓社會見證他們的價值,會詮釋這種特別的教育模式的價值。

事實上,這個世界越來越多元,評價個體的價值尺度也應該多元化。可是在中國的土地上,我們的孩子們,通通都被一把死板、嚴格的尺子度量著,約束著。誰去關心他們的眼界,能力和綜合素質,誰去關心他們的人格、心智的健全,甚至,誰去關心他們的身體健康?我為深圳中學所做的努力和突破而驕傲,我也為她的孤獨和艱難而痛心。我希望更多的有條件的學校,能夠邁開他們的步伐。

Rank: 5Rank: 5


4418
8#
發表於 08-11-23 13:17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csy_ma 於 08-11-21 10:42 發表
2008年11月14日 信報評論

成功教育二十年

程介明
...

低、小、多、快
當時就聽劉京海解釋,他們的策略是「低起點、小步子、多台階、快反饋」。也就是適應學生的低水平,要把入手點降到他們能夠成功的程度;要把步子縮小,讓學生每一步都可以成功;但是又不斷有台階,讓他們不斷加速進步;但是在這個過程中的每一步,都要讓學生迅速知道自己的狀態,不斷改善學習方法。這種策略,在閘北八中證明是有效的。第一輪,本來是「差生」進來的,初中畢業都能進入區重點中學甚至是市重點中學。用香港的庸俗的說法,就是「增值」很高。


這裏面有一些基本思路。第一,相信每個學生都是可以成功的。沒有這種基本假定,任何策略都不會成功。第二,承認學生的起點是很低的,因此要講究適應。第三,相信學生成敗,教師有責;相信學生的成功途徑,是需要教師的設計的;第四,相信水平低只是短暫的、是過去的因素使然;但是相信通過努力,在未來是可以追上甚至超過的。

...


「低起點、小步子、多台階、快反饋」。要把步子縮小,讓學生每一步都可以成功;但是又不斷有台階,讓他們不斷加速進步;但是在這個過程中的每一步,都要讓學生迅速知道自己的狀態,不斷改善學習方法。
...

打破傳統教育觀念
在這種傳統的教育制度裏,教育工作者的觀念也難免覺得學生有聰明的也有愚笨的,而只有聰明的才值得接受教育。愚笨的,就難免遲早要受到淘汰。淘汰出去的孩子,就不再是教育的責任了。還有,雖然學生中只有少數升上大學,但是大多數升不上大學的,他們從學校得到什麼?


這段說話, 使我想起公文學習.  

每天小量學習, 每次一百分, 反覆學習, 學到為止.  再向上台階升級, 進步.  每階段, 學生知道自已進度.  長期學習, 學到的和學的方法, 當有增長.

有敎無類, 不受淘汰, 聰明愚笨, 也有成功一日, 遲或早也學有所得.




Rank: 5Rank: 5


1414
9#
發表於 08-12-3 09:54 |只看該作者
會思考的學生,一般上堂都會嘴多多,老師什或將他定型為駁嘴駁舌,打亂教學進度,老師可以容許這些情況出現嗎?大部份學校在小學時期已經扼殺學生思維空間,只要求學生上堂時安安靜靜,學生交齊功課即可.你說如何啟發思維空間,天馬行空的想法,隨時被認為上堂魂遊.

Rank: 3Rank: 3


211
10#
發表於 09-2-10 14:52 |只看該作者
對啊...可悲是現在的新一代已經不懂怎樣思考...創意更加...

因為現在香港既教育制度只係用來應付考試...

學校如是...家長如是...學生每日只係死讀書...上補習...咁樣讀書/返學...學生又點會覺得係樂趣呢...


原帖由 KWT 於 08-12-3 09:54 發表
會思考的學生,一般上堂都會嘴多多,老師什或將他定型為駁嘴駁舌,打亂教學進度,老師可以容許這些情況出現嗎?大部份學校在小學時期已經扼殺學生思維空間,只要求學生上堂時安安靜靜,學生交齊功課即可.你說如何啟發思維空 ...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返回列表
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