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
- 57 小時
- 最後登錄
- 13-6-17
- 國民生產力
- 321
- 附加生產力
- 20
- 貢獻生產力
- 0
- 註冊時間
- 07-10-2
- 閱讀權限
- 10
- 帖子
- 736
- 主題
- 281
- 精華
- 0
- 積分
- 1077
- UID
- 160248
 
|
(資料來源:4月11日星島日報F6版方思捷《爹哋話》專欄)
朋友帶兒子去看行乞的人,以他們的生活告誡兒子... ...帶著批判的眼光來看社會上失意人,會替兒子投射一個不平等的世界觀... ...我們應教導子女尊重社會上不同的人,亦要幫助社會上一些弱勢社群。
假若以「不用功讀書,便會做乞兒」的態度跟兒子說話,第二天再叫他們做一個懂得關心其他人生活的人是很困難的,因為這是自相矛盾的。
社會上有許多人,他們有心無力,運氣不濟,有病有困難時,我們應加以幫助。但有些好食懶做的一群,他們有力卻無心,無病無事,卻伸手要別人救濟,我們當然要予以批評。
子女讀書與否,與父母的管教有很重要的關係。父母在子女小時候,有不合理要求時不會說「不」,... ...試問他們長大了又怎會聽父母說「不」呢?
父母每天都叫子女用功讀書,但自己卻每天晚上下班後只看電視刨馬經,試問子女又如何把見到的父母行為和聽父母教導,變成一套有迹可尋,有法可依的價值觀呢?
上述方先生的一番話,不期然使我想到在中學家長會時,有中學老師提到,現時不少學生縱使有閱報的習慣,但所看的往往是生果報或方向報。但這類只顧渲染和誇張失實的大眾化報紙,不單無助學生知識上學習,更會誤導他們跌向所謂的「報章文學或次文化」的深淵。
老師亦提到出現為何這種現象,究其原因,全因是父母本身喜歡看這類報章,但卻缺乏正確的指引。學生久而久之,便會失去對將那些渲染和誇張新聞的正確判斷力。
因此,若要讓子女培養良好的價值觀,首要的是由父母本身做起,以身言教,而最簡單的第一步就是首先屏棄這些只注重娛樂成份的報章。
[ 本文章最後由 sfcssfcc 於 08-4-11 15:26 編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