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
- 312 小時
- 最後登錄
- 25-5-8
- 國民生產力
- 3558
- 附加生產力
- 45803
- 貢獻生產力
- 0
- 註冊時間
- 07-11-25
- 閱讀權限
- 10
- 帖子
- 27720
- 主題
- 12585
- 精華
- 0
- 積分
- 77081
- UID
- 168291
   
|

▲ 當家長與子女建立了良好的溝通後,對方才會嘗試聆聽你的說話或意見。
由於近日社會氣氛轉差,多了家長求助。他們有的和子女的觀點不同以致爭吵不斷,有的就算和子女觀點相同,仍然因為對如何處理目前環境有不同想法而爭執,有的因為子女不再願意對話而傷心。
不論原因為何,這些家長的共同點是十分擔心他們的子女,亦為子女沒有聆聽他們的建議而焦急。
令到自己的說話被聆聽本來就不是容易的事。作為家長的,總希望通過自身經驗教育子女如何更好地面對這個世界,這也是家長愛錫子女的表現。但我們一直忽略了很重要的一點,如果要提供意見,最主要的是他人聽了甚麼,接受甚麼,而不是我們說了甚麼。
讓子女明白 家長理解感受
如果忽略了這一點,好的時候就像對牛彈琴,壞的時候便會引發衝突。
要在溝通時提供意見,表達技巧當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能否首先建立良好的溝通。因為只有這樣,對方才會嘗試聆聽你的說話或意見。打個比方,如果通電話時訊號接收很差,無論一個人的說話有多大聲,內容有多好,仍然不會傳遞到另一個人的耳中,更遑論留在腦海內;而這些「訊號接收能力」便是接收及回應別人感受的能力。
有一些家長認為,只要自己的想法是對的,子女便應該要聽從,怎樣說並沒有所謂。事實上,子女是否願意聆聽,很多時和說話內容有多正確沒有太大關係,反而與他們是否覺得你明白他們更有關係。
如果討論事情的時候,他們不認為你理解他們當中的感受,他們只會掩起耳朵。這樣,就算你的道理有多對,覺得子女多麼應該聆聽你的意見,亦不會有甚麼效果。
有些家長會覺得,如果他們不聽,那麼我便一直說,直到他們聽到為止。這也算是一個方法,但前提是子女不會因為你的不斷說教,而和你產生更大的嫌隙或更不願意面對你。
這樣不對,那樣也不對,那麼可以怎樣做才可以令子女更願意接受自己的意見呢?其實,要做到這一點,家長首先需要建立接收及回應子女感受的能力,即從子女的話語和想法的背後聽出他們的感受,並表達對這些感受的理解,例如對他們說「你很傷心,因為你的朋友討厭你」或「你很生氣,因為你覺得無故被打」。
認同感受Vs認同想法 勿混淆
有時家長會混淆認同感受和認同想法/行為,覺得認同他們會有難過或憤怒的心情,代表認同他們的想法/行為。但這兩者其實可以分開處理。
情緒雖然並不反映現實,但一定是子女真正感覺到的,理解這些感受會傳遞「我明白你」的信息。當他們接收到這信息後,便會較少以激烈或無視的方法回應。這時候,家長和子女便可以平心靜氣地討論背後的想法及行為。例如子女小時候在咳嗽時哭着要求吃雪糕,家長可以先表達自己能夠理解他們渴望吃雪糕的心情;然後,仍然告訴他們不能吃雪糕及其中的理由。這兩者並不衝突。
訓練「情緒焦點」 平復當下心情
有些家長看到這裏,可能會說「我也知道要先表現出對他們的理解,但他們的反應有時實在令我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的確,由於家長十分重視子女,所以很容易被他們的反應及情緒牽動自己的情緒,以致不能平靜地回應他們的感受。如果家長實在難以維持平靜的心態與子女溝通,可以嘗試一種名為「情緒焦點技巧訓練」的方法。
通過專業人士的協助,此方法令家長更容易明白為何自己會那麼容易受子女的反應帶動情緒。當家長明白了箇中原因後,便能夠更平靜地與子女溝通,回應他們的感受。
當良好的溝通平台建立後,家長便能夠在子女需要時提供一些建議。而子女亦會因為感到被明白,而更願意聆聽這些建議,在家長的幫助下一起度過難關。
撰文 : 黃玫芳 願.心理服務註冊臨床心理學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