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
- 312 小時
- 最後登錄
- 25-5-8
- 國民生產力
- 3558
- 附加生產力
- 45803
- 貢獻生產力
- 0
- 註冊時間
- 07-11-25
- 閱讀權限
- 10
- 帖子
- 27720
- 主題
- 12585
- 精華
- 0
- 積分
- 77081
- UID
- 168291
   
|
【明報文章】早前有媒體將教育局2013年派發的一篇普通話教學參考文獻〈淺論香港普通話教育的性質與發展〉(宋欣橋著)拿來翻炒,一時引起城中熱議,連特首和局長都被迫先後表態。5月8日香港電台電視評論節目《視點31》也邀請筆者與歐陽偉豪博士辯論,令母語教學問題成為城中熱話。
適逢筆者已辭去香港大學終身教職,將於今年8月6日到任澳洲Macquarie University教授。臨別秋波,筆者也正想藉此機會反思香港教改,談談母語教學改革。
母語教學緣何而來?
港英政府時代香港學校以英文為主要授課語言,港人日常溝通仍以粵語為主。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簽署後,教育統籌委員會分別於1984、1986、1990年發表第一、第二、第四號報告書,建議政府積極推動母語教學。1996年教統會第六號報告書督促政府出台具體政策,公布學校應採用的教學語言,並清楚說明應如何執行;1997年3月港英政府發出有關中學教學語言諮詢文件。
經過數月諮詢後,新成立的特區政府匆忙於1997年9月頒布《中學教學語言指引》。該文件明確指出「大部分學校應由1998至99學年的中一開始,以中文教授所有學科,並逐年把母語教學擴展至中學各級……在同一級別,學校不應同時開辦以中文和英語為教學語言的班級」;若採用母語教學的學校在教學上有困難,「教育署會繼續為採用母語教學的學校提供支援」。同時政府又允許「在中一至中三採用母語教學的學校,如果希望在中四及中五改用英語教授某些班級的部分科目,必須向教育署證明學校已具備足夠條件……至於中六及中七,學校可因應學生情况及需要,自行選擇教學語言」。所有官立學校都要遵守該指引,但是直接資助(DSS)和私立學校可自行選擇。
教育局強推母語教學改革,其在官網(www.edb.gov.hk)上列出的理由是:世界各地基本都是母語教學,對大多數學生來說,成效最佳。而母語教學優點有四:有助學生學習;學生比較喜歡以母語學習;母語學習者成績比英語學習的要好;傳統「中中」學生在會考英、中兩科及格率高於全港平均數。
這些理由表面成立,但未經深思,也根本沒有考慮香港社會特殊生態環境和長遠發展需要,後患無窮。
因為母語教學表面上是「親中」且「政治正確」的改革,再加上北京方面一直有官員和學者表態支持母語教學,以至普通港人都認為這是中央下達的「政治任務」,媒體則將此次改革解讀為「中央政府對香港特區政府提出的政治要求」,而有心之人更將其炒作成「北京干預香港內部事務」的罪證。但事實上,這項改革是回歸以前港英政府留下的「政治炸彈」。不幸的是這種簡單、直接、粗暴的改革手法,最終還是讓中央政府背上了「政治黑鍋」,並延宕至今日,終令「母語風波」再起。
母語教學改革錯在哪裏?
錯誤一:粗暴的一刀切教改。1998年,教育統籌局將全港中學一刀切分為「中中」和「英中」,只准許114所中學在初中使用英文授課(包括直資學校),佔當時全港中學(約500所)的兩成,且大都是學生成績較佳的學校(俗稱「Band 1」)。其他八成學校都被迫改以中文授課。有部分「英中」在轉為「中中」後,還不得不把校名中「英文」兩字去掉,引起抗議。這種不問青紅皂白、不理學生實際需要的一刀切式改革,是不科學、不民主和錯誤的。而只允許Band 1學校保留英語教學,將其他學校打入「中中」,讓「中中」淪為次等學校標籤,其實際效果是打着母語教學的旗號貶低了母語地位。
錯誤二:錯誤理解母語及母語教學。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義,「母語是指一個人自幼習得的語言,通常是其思維與交流的自然工具」。但香港學生的母語是什麼呢?香港學界及社會各界並沒有搞清楚。語言包含口語(spoken form)和書面語(written form)兩種形式。港人日常生活的第一語言(「母語」的同義詞)當然是粵語,但這只是口語;而港人「自幼習得」的書面語則是現代標準漢語(Modern Standard Chinese),也即以北京官話為基礎音、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書面文體。香港中文科教材一直在教授現代標準漢語,港人並沒有學過「粵語書面語」。筆者多年來一直研究粵語及其早期習得,發覺它與現代標準漢語在詞法、句法與語用方面有諸多不同。
所以嚴格意義來講,絕大多數港人的母語應是以粵語為口語、以現代標準漢語為書面語的中文。這就叫「一語兩制」:一個母語,兩種形式。筆者是湖北人,自幼習得的母語就是以湖北話為口語、以現代標準漢語為書面語的混合體。所以,「大多數港人的母語是中文」這一說法是對的;而「大多數港人母語是粵語」的說法則不正確。這也是現任特首不肯如此回答這個問題的內在原因。
母語教學改革未達目的
中文大學教育學院客座教授曾榮光所做追蹤研究發現:「中中」生雖然在學科學習上取得一定的增值優勢,但卻在英語學習機會上有損失,在會考及高考表現不如「英中」生。 因此本港學界也有人認為母語教學改革是香港教育界的「十年浩劫」,有「中中」畢業生更認為自己是母語教學政策的犧牲品。而一般港人都誤以為這幕後黑手就是中央政府。
其實香港母語教學改革失敗的真正主因,還在於教育主管部門對母語、母語教學,以及整體語言教育政策既沒有長遠、科學的規劃,也沒有客觀、可信的實證研究。決策草率、實施倉卒,效果適得其反。筆者認為,在「中中、英中」二分化的香港,嘗試從小學開始推行各種模式的中英雙語浸入式教學(bilingual immersion),未嘗不是一個淡化標籤效應、模糊「中中、英中」界限、提升母語地位和保障英語教學的多贏策略。當然在大規模推行前,我們必須對其進行長期追蹤的實驗研究,探討其在本港的適應性、可行性和可能面對的問題。
作者是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
[李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