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功課時間太多 玩唔夠瞓唔足
調查反映本港學童着重溫習功課和操練。(iStock)
香港學童功課壓力大非新鮮事,有機構調查發現,港童在功課時間、遊戲時間、運動時間及睡眠時間均不合乎國際或本地的建議標準,而親子時間亦不足。臨床心理學家認為,充足遊戲時間及親子時間,能增加小孩的社交和解難能力,建議家長讓子女有平衝的生活模式。
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女青)以問卷訪問本港12所學校、共1,060位7至11歲小學生,了解其日常生活模式,結果28%港童每日花2小時做功課,16%人花3小時或以上做功課,比美國哈佛大學建議的少於1小時為多。
1成無遊戲時間 半數日睡6-8小時
此外,24%學童每日遊戲時間少於1小時,9%人完全無遊戲時間。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香港委員會建議標準,兒童每日應有多於1小時自由玩樂時間。結果反映,近3成港童遊戲時間未達標。
另有28%學童表示每星期運動2次,33%人每星期運動1次或沒有運動,比康文署建議「兒童每星期應至少進行3次劇烈強度的體能運動」少;有52%小學生每天睡眠時間約6至8小時,亦比美國全國睡眠基金會建議6至13歲兒童每日應睡9至11小時少。親子時間方面,20%學童每日親子時間少於1小時,9%人更沒有親子時間。
足夠玩樂運動時間 提升解難能力
臨床心理學家鄒凱詩指,有足夠的玩樂、運動、休息和親子時間,有助提升學童社交和解難能力。她解釋,小孩主要依賴父母學習,親子時間可讓他們發現子女在解難或社會上有何問題,並從旁教導。而兒童玩遊戲時或會遇上難題,又或要與其他小朋友相處,期間可訓練其社交能力。
她續指,解難和社交技巧需在現實生活中學習,不能靠課本內容紙上談兵。她建議父母應多讓子女參與學校活動,及與其他家長辦聯宜活動,讓子女增加與人接觸機會。同時亦要平衡子女生活模式,不應只着重功課操練;以及每日最少花1小時陪伴子女。
女青督導主任梁廣浩(左一)認為,「勤有功,戲無益」已不合時宜,家長應了解「衡有功,偏無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