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集團
集團品牌
presslogic-logo
廣告查詢
工作機會
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小三TSA的3條出路(葉建源)
發新帖
查看: 537|回覆: 0
go

小三TSA的3條出路(葉建源) [複製鏈接]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504
1#
發表於 18-2-9 11:05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打印
【明報文章】小三的全港性系統評估/基本能力評估(TSA/BCA),經歷了幾年熾熱的爭論後,可能快有結論。民間的訴求不外乎3條出路:其一是全面取消或擱置;其二是保留但要確定移除所有導致過度操練的誘因;其三是停一停想一想,暫停一年,深入檢討,再作打算。


選項一:取消或擱置


全面取消或擱置是最容易理解,也是最直截了當的方法。近10年,小三TSA為初小學段帶來的全面加操,對正常教學帶來的扭曲,其破壞性十分驚人。教協自2011年以來所做的教師大型問卷調查,證據清清楚楚;數以萬計家長的血淚控訴,也是歷歷可數。流弊如此之深和廣,把它廢掉是很自然的結論。


不過教育界很清楚,TSA變成一種壓迫工具是有一個演變(異化)過程的,「壓迫」並非它的原意。


選項二:徹底消除過度操練誘因


TSA首先是一個全港學業表現的監測工具(所謂「全港性系統評估」即這個意思)。回歸以前的幾十年,殖民地早已有類似做法,只是名稱不同,一向沒有帶來任何不必要的壓力和異化。不過2000年教改後,決策者希望TSA兼具回饋功能,為個別學校提供「診斷」(diagnostic)信息以便學校改進教學。再加上2006年左右教育局高層官員帶頭濫用TSA數據,用以指摘多個團體的辦學表現,於是各團體與學校層層施壓,TSA由早期宣稱的無壓力(低風險)評估,逐漸異化為壓迫師生的「評核怪獸」。刀被濫用成為殺人工具,並非刀本身的過錯。因此不少人也在思考,是否可以去除TSA制度設計上導致過度操練的誘因?若可,便毋須把TSA全盤拋棄。


導致過度操練的誘因,是它提供了比較的機會。一向以來TSA提供給學校的回饋信息主要是告訴學校,該校與全港平均表現的比較,到底是低於全港還是高於平均?事實證明這個工具如此方便(過去有一個總達標率就更方便),無論教育局、辦學團體、校長都很容易被誘惑,把學校或各科的表現加以比較排隊,得出某校某科表現較佳或較差的結論。當任何一個環節根據這個比較結果向下施壓的話,我們的小學低年級學生就遭殃了。這絕非TSA的原意,無奈它的整個制度設計正正帶着所有人沿着這個方向行進。


因此必須徹底移除它導致過度操練的誘因,才可以為TSA恢復名譽。過去教育局聽取我們建議取消了總達標率,是一小步,有一點改進作用,但不徹底。有些朋友拋出一個建議:學生抽樣應考,試卷不記人名校名,甚至也不用年年考,這樣當局可以得到全港數據從而監測全港學業變化,但無從得知個別學校表現,也就無從比較。這應該是一個有效移除操練誘因的方法,但當局是否願意接受則尚是未知之數。


如果當局最終能提出一個類似的徹底移除操練誘因的新制度設計,令TSA變成「無害評估」,社會大眾認為可以接受的話,就有可能保存下來,否則大家一定是除之而後快。


選項三:徹底檢討 邁向有益評估


不過,令TSA變成「無害評估」應該只是底線,不應該是政策最終目標;最終目標應該是令它變成「有益評估」。過去十幾年的實施,TSA有何成就,真可謂無從說起。實施了50年的美國全國教育進展評估(NAEP)是一個穩定而專業的全國監測工具,可以告知美國人學生成績表現數十年來的強弱變化,甚至不同族裔之間的差異,以監察整體政策和課程設置的成效。香港TSA實施十幾年,有時題目變深又突然變淺,極不穩定,也看不到有何方向感。停一停想一想,深入檢討,不僅僅是移除過度操練和扭曲課程教學的誘因,而且應該考慮如何令這個評估工具發揮積極作用。


徹底檢討而非只是「頭痛醫頭」,我相信應該是有好處的。




作者是立法會教育界議員


[葉建源]


   0    0    0    0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返回列表
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