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集團
集團品牌
presslogic-logo
廣告查詢
工作機會
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尊重孩子人生 勿因愛成害(沈帥青)
發新帖
查看: 689|回覆: 1
go

尊重孩子人生 勿因愛成害(沈帥青) [複製鏈接]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503
1#
發表於 18-2-5 12:37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打印
本帖最後由 elbar 於 18-2-5 12:39 編輯


有育兒專家勸喻家長,應尊重孩子的個人選擇,避免過分介入孩子生活。

家長過度介入孩子人生,或導致反目成仇。內地網上近日盛傳一篇萬言書,作者表示與家人斷絕關係全因他們過分操縱,導致自己出現人格缺陷。家長如何才能避免損害孩子於無形?


過度關愛苛索 換來斷絕關係


化名王猛的青年曾是四川某市理科狀元,北京大學畢業後赴美國攻讀碩士學位,12年來從未回家過年,6年前更跟父母斷絕連繫。他近日寫下1.5萬多字解釋呼籲注意育兒方式,引起網民及《人民日報》等熱議。


王猛表示家長過分操縱其人生,包括將個人喜好強加在其身上、安排所有活動、私底下藉其身邊人監督、嚴格控制社交圈子等,令他喪失基本自理及社交能力,人格內向及扭曲,需要心理輔導。文章引來大批網民表示同病相憐,亦有人指摘不孝。


屢有家長過度關愛子女導致問題叢生,著名新加坡華裔小提琴家陳美憶述自己被母親迫着學琴,更曾因此遭體罰,雖承認成功離不開母親的栽培,但已在10多年前斷絕母女關係。


內地或因過去一孩政策而情況更甚,同為狀元的知名歌手盧庚戌,因追求音樂被父親反對而一度斷絕關係。此類事件或在本港較少聽聞,但政府統計處去年數據顯示本地家庭住戶平均人數是2.8,反映本地家庭即使有孩子亦多只有一個,恐滋生不少所謂「獨生子女溺愛症」。


家長何嘗不是對孩子萬般寵愛,但行為上往往有欠恰當。常見有家長以「為了你好」為由要求孩子順從自己意願,心理治療學家Susan Forward將稱之為情緒勒索(FOG),表面上關懷,但實質上利用孩子對家長愛護的渴求達到自己目的。孩子將「不從」理解為「背叛他人好意」,於是長期掙扎於違背個人意願及違背父母好意之間,徒添焦慮及無助感。


忌盲目攀比 應讓孩子有選擇


《今日心理》認為家長應給予孩子充分選擇權,讓其覺得自己受到尊重;例如,選擇課外活動時應先讓孩子提出對甚麼活動感興趣,再提出自己見解;亦可提出多項活動,供孩子隨意挑選。


「別人家的孩子」在2011年成為國內網絡流行詞句,或反映望子成龍的家長傾向以其他孩子的優點凸顯自己孩子的不足,以作鞭策。浸大國際學院研究顯示,攀比課外活動數目不但增加孩子負擔,更使5成家長感到壓力。


新浪教育網指出適當的激將法或能喚起孩子的上進心,但使用不當則會使性格溫和的孩子倍感自卑,性格剛烈的孩子更會變得叛逆,建議家長讓孩子跟昨天的自己而非他人作比較,例如考試成績有進步,便值得褒揚。

教育專家Jane Bluestein強調孩子首先是獨立的個體,再者才是父母的後代,雖來自父母但不屬於父母。家長疼愛子女並無過錯,但因個人執着而使孩子討厭自己,又是否值得?






   0    0    0    0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48936
2#
發表於 18-2-5 16:34 |只看該作者

回覆樓主:

認識一兩個大陸男士,和文章報導的類似。佢地父母出死力,20年節衣縮食,滿心歡喜捱出頭,却不知下一代原來對他們恨之入骨。

除非佢地真係心理變態以虐兒為樂,否則做父母落得咁既下場,都幾惨,值得引以為鉴。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返回列表
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