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
- 312 小時
- 最後登錄
- 25-9-12
- 國民生產力
- 3636
- 附加生產力
- 46057
- 貢獻生產力
- 0
- 註冊時間
- 07-11-25
- 閱讀權限
- 10
- 帖子
- 27808
- 主題
- 12607
- 精華
- 0
- 積分
- 77501
- UID
- 168291
   
|
下周一便是聖誕節,這個本應普天同慶的節日,七十六年前卻是戰火連天,香港展開三年零八個月的淪陷時期。教育局早前公布的初中中史科課程修訂第二諮詢稿,把「香港淪陷與抗日活動」列入課程,然而如何詮釋這段歷史,引起教師的疑團。有中史科教師同程尚達傾開,認為近代史有不少香港與內地互動的內容,但如何界定本地史與中國歷史,往往影響了日後課本內容。
初中中史科課程第二諮詢稿把「香港淪陷與抗日活動」列入中三課程,建議連同「香港在二十世紀初與內地的關係」,合共最多五個課節。然而,課程到底包括哪些史事,側重方向又是如何,諮詢稿卻不見着墨。有中史科教師友好坦言,日本在一九四一年侵略香港,守軍激烈抵抗十八天,但這場在香港發生,與抗日戰爭相關的戰役,卻很大機會不在教科書詳述,「當時香港是英國殖民地,抵抗日軍的是英軍與印度、加拿大的援軍,國民政府並無直接參與,定義上是本地史多於中史。」
友好坦言,「香港淪陷與抗日活動」在中史課程出現,理論上應多聚焦於香港在淪陷前的支援角色,比如宋慶齡在港倡議「一碗飯運動」、內地文化界人士及知識分子在港宣傳抗日等,香港保衞戰既是太平洋戰爭的一部分,也導致香港與內地同樣在日本鐵蹄之下,「學生應理解到香港與內地是休戚與共,是命運共同體。」
香港淪陷後,無論是共產黨背景的東江縱隊,抑或多次營救戰俘的英軍服務團,這些抗日活動均有港人參與。
友好最為擔心是,日後課程只提提戰前與淪陷後的情況,而不提這場持續十八天、逾二千名守軍傷亡的戰爭,「這不僅是遺漏,也浪費了學習機會,尤其本港很多戰爭遺迹仍保留至今,組織考察並不困難。」
他認為課程如「分得太細」,把個別史事逐一定義為中史抑或本地史,把一些影響深遠的史事省去不說,未必符合課程強調香港與內地互動的宗旨。
到底香港保衞戰日後會否列入中史課程,要待幾年後教科書面世始可揭曉,但當局今年為中史科推出的「中國戰爭史」學習教材套,有獨立篇章介紹這場戰事。
認識戰爭的歷史,有助學生體會和平的可貴。後天便是平安夜,程尚達預祝各位讀者聖誕快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