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集團
集團品牌
presslogic-logo
廣告查詢
工作機會
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高教資源 應重回正軌(王慧麟)
發新帖
查看: 686|回覆: 0
go

高教資源 應重回正軌(王慧麟) [複製鏈接]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501
1#
發表於 17-12-22 08:53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打印
【明報文章】上月還在吵吵鬧鬧的大學排名風波,實際上反映了部分高等教育政策,在構思及執行上出現巨大偏差。這裏有三方面比較突出:包括要求大學全職老師「打卡」(即大學需要向教資會匯報工作時數)、下一個4年度的大學資源分配機制(RAE,即2018至2022年的大學撥款),以及「流浪」講師無法轉為「常額」等問題。


在陳淑莊議員協助下,我們部分「高教公民」成員黃偉國及賴卓彬、中大員工總會代表陳燕遐及「Politics 1001」代表何式凝教授,終於可以與教資會秘書長安禮治博士等會面,直接反映了高教界前線老師的意見。會面上教資會細心聆聽我們的意見,也承諾將部分意見向校方高層轉達。相信這是有助教資會進一步了解大學前線員工困境的第一步。


高教政策三方面出現巨大偏差


一般市民未必明白,現在大學管理層最緊張的,除了老師的研究數量及質量外,就是如何大力提升教員研究力——既可提升大學排名,更可以在2018至2022年的大學資源分配之下方方面面壓倒同儕,為大學未來4年取得更多資源。部分大學為了「做靚盤數」,已經耗費大量資源,先為學院做一次「排毒驗身」,即mock exercise,等同中學文憑試的模擬考試一樣,做一次預演,為各教授老師「捽好」研究報告,並且及早提出改善方案,在最終向教資會報告時,所有研究數據都是「一級棒」。


這個操作,原意甚善,希望透過預演,老師在呈交研究論文及著作時,可自覺如何「隱惡揚善」。但有小部分大學卻把相關資訊挪用作人事考核升遷之用,違反了相關原意。我們將部分具體情况向教資會反映,亦期望教資會注意此事。另外,在審核大學的表現時,應以綜合表現為主,不應只側重大學的研究成果,更應看重大學的教學質量、學生的學習能力及協助大學生畢業後的就業力等,真正重視本科教育。


說到「CAG」,即是教資會要求教職員「打卡」的制度,經教資會進一步解說,理解到政策初衷之時,並非要每名老師都要具名,亦非部分院校所搞的「人人打卡、秒秒計數」的擾民措施,只是原則上要求各院校全職老師,假如抽中了,就在不具名的情况下填報工作項目及時數。但是,部分院校提出的操作方式,相信已偏離了當初「打卡」的原意,令部分老師擔心,「打卡制」不單變成監控老師研究課題及內容的工具,其數據更會用作人事考核升遷之用。教資會在聽取意見後,相信會就有關情况,向大學高層反映。


最後就是兼職講師(「流浪」講師)的問題。市民應該理解,某些大學的課程,特別是自資碩士的課程,聘請「流浪」講師已成風氣。大學為減少人力成本,部分本科課程已聘用「流浪」講師運作,影響了教學的質量。所謂「教學相長」,一個較為理想的學習環境,是師生的互動不應只限於上課那幾個小時,而是課後的師生討論、思想激辯及社交活動等。不少「流浪」老師只能在課堂上或以電郵與學生互動,連辦公室、一張枱、一張摺櫈也沒有,師生討論功課時,有時要到校外的咖啡室,實與「函授」無異,情况極不理想。


所以,這方面亦籲請教資會在資源分配機制的審核時,與大學討論如何處理相關情况,以及在財政上,鼓勵部分願意較多聘請全職講師及有相關升遷機制的大學,例如教育大學等,盡量減少「流浪」講師,讓大學有更多資源,讓講師可專心教學,做好工作。


今次教資會願意與前線老師互動,亦是一個好開始。相信日後教資會成員能夠放下身段,親身與前線員工見面,真正了解為何部分政策在大學推動時出現偏差的情况,及時與大學管理層反映情况,為學生及老師共同推動更好的大學教育及管治。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王慧麟]


   0    0    0    0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返回列表
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