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集團
集團品牌
presslogic-logo
廣告查詢
工作機會
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華仁轉不轉直資是偽命題(李兆富)
發新帖
查看: 1743|回覆: 9
go

華仁轉不轉直資是偽命題(李兆富) [複製鏈接]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503
1#
發表於 17-12-13 14:29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打印

■香港華仁書院轉做直資,擬轉直資。


香港華仁書院轉做直資,究竟是否恰當?作為九龍華仁書院的畢業生,耶穌會的教育對我終身受用。我希望,當年我曾經接受過的自由教育,可以讓更多人受惠,不論那些孩子來自甚麼背景,家境是富抑或貧。


轉直資,有人覺得會令學校更加貴族化,但好處是學校可以有更大的自主,包括收生。不轉直資,有人認為可以保留耶穌會有教無類的精神,也可以讓收生過程更有規範、更公平。不過,也有人指出,世襲計分制度之下,其實無論如何,港華都是一家貴族學校,改做直資的好處,大過繼續以津校形式存在。


教育資源分配是核心問題


我覺得,轉不轉直資,本身是個偽命題。假如教育是提升社會流動性的制度,怎樣令教育資源分配得宜,讓所有孩子都得到應有的幫助,才是事情的真正核心。


認了吧,十隻手指有長短,也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找到書中的黃金屋。甚至退一萬步講,今時今日在這個社會,除了文憑量化寬鬆,還有資訊的氾濫,用上世紀的心態在看廿一世紀的教育制度,斷送的只是我們下一代的未來。


教育的意義是甚麼?我的那些年,進名校然後入讀神科,意味你往後的人生,可以不用太多掙扎也可以做一個專門人士,扶搖直上,甚至無憂無慮到公卿。但九七主權移交後,要成為真正的天子門生,原來要靠父蔭。


為何報效國家也要靠父蔭?話說閣下若非根正苗紅,你要心繫家國,在西環排隊到中環的人龍,可是來回打了三轉。請不要忘記,識人緊要過識字,在人治社會中更加明確。


好,不靠公權力,也不依賴人脈,憑一己之力找間大公司一步一步打上去,可以嗎?當你工作十年八載之後,某一天,你會忽然發覺那堵玻璃天幕;原來我們大多數香港人都是低端人口,只不過被驅逐的過程斯文一點。香港新一代,可以往外跑,我都會跟他們說:「住慣了,就不要回來。」


華仁仔在世界各地行走江湖,是靠「華仁」這個招牌嗎?誰知道Wah Yan College是甚麼?我可以大膽講,在世界各地各自各精采的華仁仔,功夫是耶穌會教育的成果,但是努力是個人的。我至今仍然記得「勝了不驕傲,敗了不找藉口」這句放諸四海皆準的教誨,就是所謂的華仁精神。據說,這種品格教育已經失傳,今天香港已經被另一套價值觀所取代,傳統道德再也沒有存在的空間。


我曾經想過,改變香港的教育制度,是否就可以扭轉這個城市沉淪的宿命。我沒有答案,但感覺是悲觀的。假如今時今日仍然有人相信,只要入名校、讀神科,之後就無往而不利,我只有祝你好運。但我心底的一句是:「為了你的子女,移民應該是更直接的方法。」


「沒有能力移民,豈非坐以待斃?」我要反問的是,你有留下來的能力嗎?現在的香港已經應了董伯那句:「留低是需要勇氣的。」當然,假如有人說要撐這個城市到最後一口氣,這份氣魄,我是敬佩的。但也希望你們明白,假如是希望回到曾幾何時那種守望相助,最重要的不是製造更多矛盾。假如你是華仁的校友,那就請想清楚,現在的爭議究竟是否問題核心。退一萬步說,希望華仁精神可以傳承下去,讓更多孩子可以接受自由教育,我們應該爭取的,是這個城市每一間學校都有同樣的空間;讓每個香港的孩子,都可以行走於世界每一方,不用綑綁在香港這個悲情城市。




李兆富
公共政策顧問


   0    0    0    0

Rank: 5Rank: 5


3700
2#
發表於 17-12-14 07:10 |只看該作者

回覆樓主

什麼是爛透的中文作文(國內稱之"乾貨"),這是好例子,讓孩子多閲讀只會有害無益,閲讀是貴精不貴多,重質不重量。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120059
3#
發表於 17-12-14 08:15 |只看該作者
Cheeselover 發表於 17-12-14 07:10
什麼是爛透的中文作文(國內稱之"乾貨"),這是好例子,讓孩子多閲讀只會有害無益,閲讀是貴精不貴多,重質 ...

國內文章有沒有「濕貨」?

我知道香港年宵市場就有。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Rank: 9Rank: 9Rank: 9


22515
4#
發表於 17-12-14 14:23 |只看該作者
Cheeselover 發表於 17-12-14 07:10
什麼是爛透的中文作文(國內稱之"乾貨"),這是好例子,讓孩子多閲讀只會有害無益,閲讀是貴精不貴多,重質 ...

小心人家告你誹謗

Rank: 5Rank: 5


3700
5#
發表於 17-12-14 21:08 |只看該作者
MC1128 發表於 17-12-14 14:23
小心人家告你誹謗

言重了,香港不是新加坡,誹謗案例少有成功。

Rank: 5Rank: 5


3700
6#
發表於 17-12-14 21:23 |只看該作者
ANChan59 發表於 17-12-14 08:15
國內文章有沒有「濕貨」?

我知道香港年宵市場就有。

國內的"濕貨"不多,文章被審查後,再濕的也變得乾巴巴,文章有時要摸摸老虎"屁股"才有點意思。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39964
7#
發表於 17-12-14 21:27 |只看該作者
如果相信品格教育係精粹,未轉直資可以堅持,轉直資就唔可以?
老夫子有個經常出現嘅題目:「耐人尋味」

Rank: 9Rank: 9Rank: 9


22515
8#
發表於 17-12-14 21:42 |只看該作者
Cheeselover 發表於 17-12-14 21:08
言重了,香港不是新加坡,誹謗案例少有成功。
我說說笑而已。

最近這位李先生可是真的告人誹謗。

我讀大學時曾做一篇文章關於香港誹謗案的,當年真係案例極少,但近年,案例數量以倍數增加。誹謗案成功定罪的話,賠償可不是說笑的。

這不是針對閣下的帖文而言,純粹講吓誹謗案近年情況,勿誤會。

Rank: 6Rank: 6


8550
9#
發表於 17-12-15 08:36 |只看該作者
佢作為公共政策顧問,不談改善問題,卻叫人移民(雖然佢可能講緊心底話), 卻有自毁招牌之嫌

Rank: 5Rank: 5


3700
10#
發表於 17-12-15 08:57 |只看該作者
MC1128 發表於 17-12-14 21:42
我說說笑而已。

最近這位李先生可是真的告人誹謗。

不會,不會,在言論自由地方,誹謗入罪從來不易,近年只有霸王吿壹仔較有瞄頭,其它都不了了之,證明經濟損失較容易,名譽受損卻非常主觀,李生告葉劉不過做"秀",希望多點見報,方便日後更多公職才是誘因,不過觀其文章思路,日後難成大器。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返回列表
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