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集團
集團品牌
presslogic-logo
廣告查詢
工作機會
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豐富的物質必然滿足孩子需要嗎?(黃綺妮、謝偉成) ...
發新帖
查看: 515|回覆: 0
go

豐富的物質必然滿足孩子需要嗎?(黃綺妮、謝偉成) [複製鏈接]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504
1#
發表於 17-5-20 12:53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打印
【明報文章】為人父母是一大學問。每個世代的父母都希望給予兒女最合適的教育和成長環境。但是,什麼才是「合適」呢?這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有些家長認為,兒女讀書好就是唯一指標;有些則認為人品好才是最重要;又有一些家長則着眼於給予兒女一個開心的童年。究竟什麼是給兒女合適的教育和成長環境,可謂是眾說紛紜、言人人殊。


兒女3種基本需要


可以肯定的是,不同世代的父母都盡力給予兒女最好的成長環境。心理學的「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能夠為我們提供一些指引。理論指出,即使在不同社會環境,任何父母都要滿足兒女3種基本的需要:被愛的需要、勝任能力的需要,以及自主的需要。


「自我決定理論」不能抽空而談,不能離開社會脈絡。以香港為例,五六十年代的父母是如何實踐這3種需要呢?當時香港社會整體上相較貧窮。基礎教育既不是免費也不是強迫的。然而,當時的父母大多生很多子女。而大多數子女的出路就是做基層工作,從而換取一份僅足餬口的收入。


那個時代,父母辛苦掙錢能夠讓子女有得吃、有得穿,可與同齡的小朋友玩樂,就足以令子女覺得被愛,滿足了他們被愛的需要。此外,當時大多數的父母為「兩餐」奔波勞碌,連休息的時間也很少。很多較年長的兒女都要主動分擔照顧弟妹的責任,甚至外出工作幫補家計,從而培養了他們承擔責任的能力,甚至學會了如何社交。加上,父母無暇照顧他們的日常生活,大多數的孩子都學會了怎樣安排他們的課餘時間。在這樣的情况下,他們變得獨立自主。當然,五六十年代也有階級分別,例如較富有的家庭可以給予子女更多物質,讓他們穿得更好、吃得更好,也能騰出更多時間陪伴子女。換言之,當年的經濟貧困也許間接令那個時代成長的小孩培養出吃苦耐勞的優秀素質。


直到1970年代香港經濟騰飛,一方面港英政府開始吸納華人擔任基層文員,另一方面香港社會出現愈來愈多專業工種,而百貨公司、洋行、中小型企業也極需要中級管理層。在五六十年代成長的小孩能夠抓緊機會,成功爭取成為政府初級文員,或者在各大洋行企業由文員、出納做起,逐漸晉身管理層,又或是成為專業人士,幾經努力慢慢向上流動,成為第一代「中產階級」。


家長忽視孩子自理能力


相對於現今而言,香港社會富裕得多。在教育上,政府早已實施9年強迫而免費的教育,而2017/18學年更會實行15年免費教育。經濟上,香港再度結構轉型,走向「後工業化」時代,從而導致社會上的工種趨向兩極化:一就高薪、高技術,一就低薪、低技術,貧富差距愈來愈大。雖然社會整體上富裕了,但是工時仍然很長,工作壓力仍然很大。相較於五六十年代的父母,現在的父母寧願選擇少生子女。


那麼,現在的父母又如何滿足子女三方面的需要呢?整體而言,從「被愛的需要」這方面看,很多父母供給子女的早已不是粗茶淡飯,而是讓子女吃得愈來愈豐富、愈來愈精緻。又有些父母明白自己的工時長,無暇照顧兒女,他們就用大量的物質補償。例如,讓他們到昂貴的餐廳用餐,但未必親自陪伴;或者買最好的電子產品讓他們娛樂,又或者出錢讓他們外遊,更僱用傭工陪伴他們照顧他們。但是,在這樣的情况下,小朋友真的感覺到被愛嗎?有時諷刺的是,最了解孩子的不是父母,而是外傭姐姐。那麼,豐富的物質真的必然滿足兒女被愛的需要嗎?


再者,很多父母為兒女安排大量的課外活動和補習班。當然,這些課外活動未必是按照兒女的意願安排。但這樣安排兒女的課外活動和補習班就能夠培養兒女的能力(尤其承擔責任的能力)嗎?很多家長誤以為幫助兒女報一大堆興趣班,就是體現他們的個性。在強迫兒女學習一些他們不喜歡或完全沒有興趣的非洲鼓、豎琴等等之餘卻忽略了訓練兒女基本如梳洗、穿衣、綁鞋帶的自理能力。這些基本而重要的自理能力,香港家長偏偏最為忽視,並且將照顧孩子的責任全權交給外傭姐姐。到頭來,孩子在生活上什麼也不會。


最後,現在的香港家長對「自主」的理解似乎出現兩極化現象。第一種父母有極大的掌控和佔有慾,全盤規劃兒女所有的空閒時間;而另一種父母就過分溺愛兒女,讓他們自己做所有決定。這導致兩極結果:第一種是小孩變得極度倚賴,不懂得安排自己的時間,不懂得料理自己的生活,甚至沒有機會學習編排自己的時間;另一種則是小孩變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導致他們缺乏社交能力,自我中心。諷刺的是,雖然香港社會整體富裕了,但是並不一定有利於孩子在道德、社交和知性上的發展。


須深思怎樣栽培兒女


總括而言,香港社會的富裕並非必然有利於幫助父母滿足子女三方面的基本需要。要深思的是,現在的父母究竟應怎樣才能好好地利用物質上的餘裕去栽培兒女,滿足他們被愛、勝任,以及自主的需要呢?





作者黃綺妮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助理教授,謝偉成是東華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


[黃綺妮、謝偉成]


   0    0    0    0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返回列表
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