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
- 416 小時
- 最後登錄
- 24-7-9
- 國民生產力
- 11
- 附加生產力
- 3611
- 貢獻生產力
- 100
- 註冊時間
- 02-9-26
- 閱讀權限
- 10
- 帖子
- 2319
- 主題
- 39
- 精華
- 0
- 積分
- 6041
- UID
- 3609
 
|
【明報專訊】死因庭,與其他法庭的格局大致相同,只是溫度有點異常地低,彷彿是與其性質有關。庭內證人欄與家屬席上的紙巾,長達6日的死因聆訊中只有兩人曾經使用過。
死因裁判官高偉雄在聆訊期間,一再提醒不同證人,是次聆訊目的是為了找出中華基督教會基真小學小五女生羅芍淇的死亡原因,並非追究責任。次數之頻繁,令人不禁猜想高官是為了讓證人能夠拋開包袱,如實相告。惟最終單憑庭上證據,高官未能確定芍淇的死亡原因,因而頒下「存疑裁決」。令人存疑的,除了芍淇的死,還包括學校教職員的證供。校方是否為了避開傳媒而刻意不即時報警?持聖約翰救傷隊教官資格的副校長石玲為芍淇急救時,真的單純地以為對方只是暈倒?這一切的疑問都只能夠等待警方調查,但叫人惋惜的不是真相存疑,而是大人沒有面對真相的勇氣。
2013年12月9日,就讀小五D班的10歲女生羅芍淇被發現倒臥在校內操場。翌日,校方召開記者會,校長黃靜雯指,「根據老師資料,當時女生倒臥在地,遂按既定程序處理」,說法與教職員庭上的證供版本脗合。但翻查多張報章的報道,不約而同地引述一名基真小學學生指,事發時聽到「嘭」一聲巨響,在現場見到有血。黃校長當年沒有解釋校方為何無即時報警,但被裁定為誠實證人的校工,日前在庭上卻爆出前任校長曾吩咐教職員不要報警,以防傳媒勾線。
「救在生的人」
事後基真小學就事件向教育局提交報告,該報告至今仍未公開,無從得知校方對事件經過的最終官方說法。而事發後一年,即去年12月,黃校長在基真小學的網站上載一篇「校長的話」,「低調地」講述其對事件的感受。當中內容提及,事發後有學生遭傳媒追訪,苦無對策及受驚下,向傳媒回答了並非事實的答案,該學生的爺爺最終將事情的原委告知學校,惟翌日報章報道了該學生的回應。黃校長於文章中指,校方為了盡快平復學生情緒,不想他們再次承受不必要的壓力,遂沒有向該學生查問其與記者之間的對話內容,只是為該學生提供心理輔導。及後雖然有官員等人曾建議學校邀請該學生向傳媒澄清,又提議讓事發當日負責急救的教職員講述事發經過,以免再有失實描述。但黃校長稱,校方「為死者哀痛的同時,亦要『救在生的人』,避免在危機過後,再次為他們帶來不可承受的創傷。」
原來這就是黃校長上周在庭外指,當她接獲通知事件,趕回學校途中,下意識地想「我一定要救我全校在生的人!我一定要救我全校在生的人!」的原委。為了救在生的人,所以要避談已去世的人。這是在避免製造傷痛,還是在掩耳盜鈴?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假設「校長的話」一文中內容屬實,則該受訪學生是因身受疑惑所困,心智不夠堅定才會撒謊嗎?校方不是應該先為他解惑嗎?又,校方不主動了解該學生與記者之間的對話內容,則如何肯定爺爺所言必然屬實呢?還是校方的立場如副校長石玲在庭上所言,「我哋學校嘅小朋友都係小朋友,小朋友就係小朋友,佢哋唔係大人。小朋友細個,唔知咩係蝦唔蝦……最重要睇吓個出發點喺邊」,然則該學生遭傳媒欺負了也不知道?那麼學校的出發點又是什麼?是為了校譽,還是為了盲目地依照制度?為人師表,不是應先傳道,後受業,方能解惑嗎?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學務總監余煊在副校長石玲作供時亦在場旁聽,面對輿論對石副校長的抨擊,余博士在裁決前夕,被問到是否相信石玲的證供時,他說﹕「介乎信與不信之間。信與唔信係兩個極端,我依靠咩去判斷信定唔信佢呢?」
未能果斷地對石玲投下信任一票,是什麼東西令他有所遲疑?信與不信,大概只需要憑事實客觀地判斷。
「死唔眼閉」
(庭上供辭)
學校代表律師梅浩洲﹕「你可唔可以講吓喺醫院嘅情况?」
副校長石玲﹕「佢呀媽最先到醫院,好似無咩嘢,係咁叫『芍淇芍淇,你今朝仲好地地㗎!』。之後佢姑媽到,都係差唔多,之後就到佢阿嫲。嫲嫲就喊得好淒涼,好似失去至親咁,喺度話,『芍淇芍淇,你死唔眼閉呀!』呀咁啱佢又真係唔眼閉喎。『你爸爸媽媽今次得到教訓,佢哋會生生性性㗎啦!你可以眼閉啦!』」
(裁決時)
死因裁判官高偉雄﹕「難以想像,竟然會有老師,特別係負責管理行政同課外活動嘅老師,喺庭上繪影繪聲描繪剛失去至親嘅家屬嘅表情,眉飛色舞地模仿佢哋嘅語氣,無疑係喺佢哋嘅傷口上撒鹽。」
當然,也有人會選擇主觀地加入個人意願。
親子王國自稱基真小學家長﹕「咁記者要用文字嚟曲化,咁觀眾先睇得精彩啦!仲好過睇小說呀!」
(庭上供辭)
副校長石玲﹕「跳樓,我見得多,喺報紙度。報紙講嘅跳樓,都係骨折呀,呢度一嚿,嗰度一嚿。但佢唔同,好完整,好平靜。」
死因裁判官高偉雄﹕「即係你當時較熱中於急救,無諗過發生咩事,高副校行到見到佢先有呢個想法(羅從高處墮下)?」
副校長石玲﹕「旁觀者清,當局者迷。我諗住救咗人先,無諗過其他人。」
旁觀者清,當局者迷。旁觀者沒有機會知道事實的真相,當局者陷入她所認為的真相,最終只會令事實的全相石沉大海,落得石副校口中的「死唔眼閉」。
「學生的榜樣」
存疑裁決,排除了自殺及意外死亡的絕對可能性,令他殺成為其中一個選項。
我不想以陰謀論猜測,到底芍淇是如何在短時間內,躲過當值老師的耳目,然後突然在5樓與6樓之間從高處墮下。也不想揣測芍淇身上3個治療性針孔的來源。因為近40小時的死因聆訊,已經令我沒有勇氣面對殘酷的現實。
死因裁判官高偉雄說,「明白處理突發事件時,有時候會發生常理不能理解的事情,但更重要的是,我們事後能否面對自己當時的決定。用大話,自圓其說去解釋當時的決定,則如何能夠成為學生的榜樣呢?」沒錯,當闖禍了,我們可能會嘗試逃避;當要負責任時,我們可能會企圖推卸。第一步可能做錯了,想法可能偏差了,但更重要的是有沒有作出補救及修正的嘗試。面對自己的過失需要勇氣,但只有勇敢地面對才能真正杜絕下一次的過錯。
後記
淇淇﹕
這一周,姐姐都在想你,
想你在天上看見你所尊敬的副校長、
老師和同學在庭上作供,
你會有什麼感受?
久別重逢,
開心嗎?難過嗎?怨恨嗎?
還是早已麻木了?
你還細,大人的世界你大概不會懂,
也不用懂,因為雖然我是大人,
但有些大人的世界我也不懂。
老師們不是不喜歡你,
只是她們要顧及的事情太多,
思想太複雜,規矩太一成不變。
校巴上的同學也不是討厭你,
只是她們只顧自身快樂,
忽略了在你身上建築的痛苦。
爸媽沒有忘記你,
只是她們身上的傷痛實在太多,
大概早已沒餘力多作反抗。
你要在天上做一名小天使,
讓那些被陰影籠罩的都能看見曙光,
助那些雙眼被蒙蔽的都找回本性,
叫那些迷路的都不忘初衷。
文__章淑廉(法庭記者)
編輯/方曉盈
|
|